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9|回覆: 0

[儒家文化] 選拔人才要依此『四慎』、『八征』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7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兵不可任非其才也

兵不可任非其才也

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也。王惟戒茲!允茲克明,乃罔弗休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無不美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笥,盛衣服的器具。官服存放在竹箱裏,不要輕易授人;用兵之前要先省察將帥自身,不可輕易委任。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也。說的是官服不可給德行不合適的人,軍隊不可任用不合適的人才。

【群書治要·管子】中提出君主在選拔官員時,要秉持四種謹慎的原則,稱為『四慎』。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國柄。一個人雖然崇尚道德、標榜道德,但沒有仁愛、同情、惻隱之心,就不能輕易把管理國家的權柄交給這種人。為什麼?因為他握有生殺大權,卻沒有仁慈之心,可能會非常苛刻、暴虐,導致民心背離、怨恨。這句話對國家選拔、任用人才非常有幫助。

【孟子】中也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應該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卻高高在上,就等於把他的過惡散播給更廣大的民眾;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卻處在重要的位置,他就會用這個位置殘暴地對待人民,甚至做出違背人權的事。

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看到有賢德的人,甚至比他更優秀的人,不能把位置推讓給別人,說明這個人存有私心,甚至私心很重,也不可以把高位授予這種人。

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親屬和有權貴的人違反法紀,不給以刑罰的處分,這就叫做『罰避親貴』。當進行處罰時,如果這個人和他有親屬關係,或者關係很密切,或是權貴之人,他就法外開恩,這種人不能當將軍。因為他有偏私之心,不能賞罰公平,這就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有偏私就會導致屬下的不平,不平積累多了會產生怨氣,怨氣再上升就變成恨。他不僅不能服眾,將士們也不能同心協力,甚至會在內部起內訌紛爭,很難打勝仗。

四曰不好本事,不務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本,把農業稱為本業,商業稱為末業,包括現代也都應以農業為本,因為『民以食為天』。但是一個人不重視農業生產,不重視因地制宜發揮有利的土地條件,而輕易徵收賦斂,這種人不可以做治理都邑的地方官。

這四種考慮是安危的根本,所以稱為『四慎』,在選拔官員時必須要慎重考慮。

為干戈省厥躬』,用兵之前要省察將帥自身,不可輕易委任。也就是說軍隊任用將帥不能『任非其人』,選擇不合適的人。

先拔人才

先拔人才

【群書治要·六韜】記載,周武王問姜太公:『君王起兵時,想選拔英雄,對將士的才能高下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太公說:『有八種考驗的方法。』考察一個人是否勝任將領,可以從八個方面考察,也叫做『八征』。

一曰問之以言,觀其辭』,向他提出問題,觀察他的言辭是否條理分明,有理有據,以及他的知識面是否廣博、對問題認識是否透徹等。觀察人是不是有邏輯性、有條理,主要看他的言語。

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向他追問到底,觀察是否有能力應變。有的人就書本上的問題可以回答得很好,但是再讓他用理論問題分析現實,可能就答不上來。說明他的應變能力比較差。

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用間諜考察他,觀察是否忠誠不二。

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明知故問,觀察他的回答是否有隱瞞或誇張之處,藉此觀察他的品德如何。

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貪』也寫作『廉』,讓他有得財的機會或支配錢財的機會,觀察他是否廉潔。

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用女色試探,觀察他的操守如何。

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把危難的情形告訴他,或者說這件事很困難、不容易做成,觀察他是否勇敢,有沒有勇氣擔當。

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讓他喝醉酒,觀察酒後是否失言、失態。很多人平時溫文爾雅,說話有條不紊,但是喝幾杯酒後就失去了威儀,話也多了,沒有分寸,嬉笑怒罵都來了,這種人去當將軍也會誤事。

八征皆備,則賢不肖別矣』,把這八種檢驗方法都用上,一個人的賢明與否就能分辨出來。古人任用將領,觀察得非常全面,包括能否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如如不動、把持自己,都要預先考察,否則就不能委以重任。

王惟戒茲!允茲克明,乃罔弗休。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無不美也。

允,信。罔,無。休,美。君王戒慎上述這四件事,也就是『惟口起羞,惟甲冑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口出教令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易用兵,不能授予不合適的人官職,不能選任不合適的將士。確實能明了這些道理,就沒有不美善的。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無不美也。說的是君王警戒謹慎四惟之事,確實能明了,政事就沒有不好的。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7-13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慎八征與人才銓選之道】

【群書治要】所載"四慎"之說,誠為千古銓衡之圭臬。管子曰:"君之所慎者四",實乃穿透表象、直指本質的鑒人之術。今試析其精微,以明古人選才之深意。

一曰德仁相濟,方堪大任
"大德不至仁"之戒,實發【尚書】"惟衣裳在笥"之遺響。昔伊尹制官服必量德而授,周公作【立政】特重"克詰戎兵",皆深諳象徵權力與實質才能須臾不可離。孟子謂"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恰如【韓非子·說疑】所警"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今之選才,尤當察其仁心是否貫乎事功,非徒觀其標榜之辭。

二曰讓賢之度,見性之真
"見賢不能讓"之訓,實本【周易】"謙尊而光"之旨。春秋鮑叔牙薦管仲、祁奚舉解狐,皆成千古佳話。然【人物誌】有云:"偏材之性不可移轉",吝位者往往器局狹隘。昔李斯忌韓非而致秦失大才,恰證此慎之緊要。今之高位者,當以"後己先人"為鏡鑒。

三曰刑賞之公,治軍之本
"罰避親貴"之戒,直承【司馬法】"賞不逾時,罰不遷列"之要義。孫武斬吳姬、穰苴誅莊賈,皆示法度不可枉。然【黃石公三略】更進一層:"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此中辯證,尤值深思。今之將才,當以"削木為吏"之心持衡。

四曰務本之道,安民之基
"不好本事"之警,實契【周禮】"以土宜教氓稼穡"之制。晁錯【論貴粟疏】言"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賈思勰【齊民要術】詳陳地利之要,皆與此慎相發明。今觀鄉村振興之道,猶當以"不違農時"為根本。

至若【六韜】所陳"八征"之法——問之以言、窮之以辭、與之間諜、明白顯問、使之以財、試之以色、告之以難、醉之以酒——實為"四慎"之具體術用。姜尚佐周,即以此法察呂伋;諸葛治蜀,亦用此類拔姜維。然需知"八征"乃器,"四慎"為道,當以道御器,不可倒置。

昔唐太宗謂"為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亂",正與"四慎"之理暗合。今之世雖異,而人性未遷。選才之道,仍當以"明鏡照形,古事知今"為要。惟德才兼備者授服,惟智勇雙全者任兵,方不負先賢"允茲克明,乃罔弗休"之訓。

(全文798字)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7-24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慎八征與當代人才選拔之道】

【群書治要】所載"四慎"之說,實為千古銓衡之要義。管子曰:"君之所慎者四",此四者非獨為古人設,實為今世選才之明鏡。今試析其精微,以證古今治道之通貫。

一曰大德不至仁者,不可授國柄
【孟子】"惟仁者宜在高位"之論,正與此相發明。考"仁"字從人從二,鄭玄注【中庸】謂"相人偶"之道,即強調主體間性。今之選拔,常見以績效為衡,然若缺仁心,則技術官僚易淪為"酷吏"。漢宣帝時丙吉問牛喘而不問群斗,正是仁心發於自然之體現。當代治理需"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並重,此理昭然。

二曰見賢不能讓者,不可與尊位
【論語】載鮑叔牙讓賢管仲,遂成齊桓霸業。此"讓"字非消極退避,實含"知人"與"自知"雙重智慧。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分九品,其"上上"一類特標"智仁"兼備,蓋仁者必能容賢。今之組織管理,尤需破除"帕金森定律"之弊,使真正人才得處相應之位。

三曰罰避親貴者,不可使主兵
【司馬法】言"賞不逾時,罰不遷列",商鞅徙木立信,皆明刑賞貴速貴公。考【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載"五善""五失",其中"見民倨傲""不安其朝"正指此弊。現代組織中的"破窗效應",往往始於執法不公。諸葛亮街亭之斬馬謖,雖痛猶斷,可為萬世法。

四曰不好本事者,不可與都邑
【周禮·地官】載"辨五地之物生",賈公彥疏特重"因地之利"。今之"本事"當擴而充之:農業固為根基,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皆當代之"本"。蘇軾【物類相感志】言"各適其天",即強調尊重客觀規律。選才若失此察,猶如種樹者不辨土壤,終致橘枳之變。

至若"八征"之法,【六韜·選將】詳載"問之以言""窮之以辭"等術,實為古代行為測評之雛形。其中"醉之以酒觀其態"等法雖似權術,然核心理念與現代"情境測試""壓力面試"暗合。王陽明【傳習錄】云"人須在事上磨",正可與此相參證。

昔司馬光【才德論】分人為四等,今日觀之猶振聾發聵。古之"四慎"非苛求完人,實為建立人才篩選之底線思維。王安石變法之失,部分正緣於"三不足"說對傳統慎政觀的突破。當代人才選拔,既需"能力本位",更當築"德性基底",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

【尚書】"惟干戈省厥躬"之誡,於今尤具深意。選才之道,關乎國運,可不慎乎?誠如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所言:"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方為長治久安之道。世雖異而理相通,明乎此,則古人之智可化為今時之用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