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9|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6力命詩解3鮑叔知人能薦窮困管子擅政名顯天下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28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6力命詩解3鮑叔知人能薦窮困管子擅政名顯天下
題文詩:
管夷吾與,鮑叔牙也,相友甚戚,同處於齊,
管夷吾也,事公子糾,鮑叔牙事,公子小白.
公族多寵,嫡庶並行.國人懼亂,管仲召忽,
奉公子糾,之於,鮑叔,公子小白,
奔莒既而,公孫無知,亂齊無君,二子爭入.
管夷吾與,小白戰於,莒道射中,小白帶鈎.
小白既立,國,以殺子糾,召忽死之,
被囚.鮑叔牙乃,謂桓公曰:管夷吾能,
可以治國.公曰我仇,願殺之也.鮑叔牙曰:
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主,必能為君;
如欲霸王,非其弗可;君必!遂召管仲.
魯歸之齊,叔牙郊迎,釋其囚禁.桓公禮之,
位高國上,鮑叔牙亦,以身下之.任以國政,
號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嘆曰:吾少窮困,
與鮑公賈,財,鮑叔不,以我為貪,
知我貧也;嘗為謀事,而大窮困,鮑叔,
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
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不遭時;
吾嘗三戰,三北,以我為怯,知有老母;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辱,鮑叔不以,
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
​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哉!
【原文】

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①,同處於齊,管夷吾事公子糾②,鮑叔牙事公子小白③。齊公族多寵 ,嫡庶並行④。國人懼亂,管仲與召忽奉公子糾奔魯⑤,鮑叔奉公子小白奔莒⑥。既而公孫無知作亂⑦,齊無君,二公子爭入。管夷吾與小白戰於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⑧。鮑叔牙謂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國。』桓公曰:『我仇也,願殺之。』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⑨!』遂召管仲。魯歸之,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桓公禮之⑩,而位於高、國之上11,鮑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國政,號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嘗嘆曰:『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公賈12,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知我不羞小節而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譯文】
管夷吾、鮑叔牙兩人交朋友十分親近,都在齊國做事,管夷吾幫助公子糾,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當時齊國公族的公子被寵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沒有區別。大家害怕發生動亂,管仲與召忽幫助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後來公孫無知發動兵亂,齊國沒有君主,兩位公子搶着回國。管夷吾與公子小白在莒國境內作戰,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鈎。公子小白立為齊君以後,威脅魯國殺死公子糾,召忽也被迫自殺,管夷吾被囚禁。鮑叔牙對桓公說:『管夷吾很能幹,可以治理國家。』桓公說:『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殺了他。』鮑叔牙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沒有個人怨恨,而且一個人能盡力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盡力為國君做事,您如果想稱霸為王,非管夷吾不可。請您一定赦免他!』桓公於是召管仲回國。魯國把他送了回來,齊國鮑叔牙到郊外迎接,釋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禮對待他,地位在高氏與國氏之上,鮑叔牙也把自己置於管仲之下。桓公把國政交 給管仲,稱他為『仲父』。桓公終於稱霸於諸侯。管仲曾感嘆說:『我年輕窮困的時候,曾經與鮑叔一道做買賣,分配錢財時總是多給自己,鮑叔不認為是我貪婪,知道我貧窮。我曾替鮑叔出主意而非常失敗,鮑叔不認為是我愚笨,知道時機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是我不好,知道我沒有碰到機會。我曾三次作戰三次敗逃,鮑叔不認為是我膽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顧。公子糾失敗了,召忽自殺了,我也被囚禁而受恥辱,鮑叔不認為是我無恥,知道我不在乎小節而以不能揚名於天下為恥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鮑叔。』
【注釋】

①鮑叔牙——春秋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戚——親近。
②公子糾——齊襄公之弟。
③公子小白——齊襄公與公子糾之弟,後即位為齊桓公,公元前 685—643 年在位,為春秋時第一霸主。
④嫡庶並行——張湛註:『齊傅公母弟夷忡年生公孫無知,僖公愛之,令禮秩同於太子也。』齊僖公為文襄公之父,時齊襄公為太子,名諸兒。
⑤召忽——人名。【釋文】:『召本作邵。』【史記·齊太公世家】云:襄公『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
⑥莒——春秋時國名,都城在今山東莒縣。
⑦公孫無知作亂——公孫無知為齊僖公母弟夷仲年之子,僖公愛之,禮秩同於太子,襄公即位後,黜無知秩服,無知怨恨,十二年後,終於殺襄公,自立為齊君。但不久又被雍林渠丘大夫所殺。事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⑧管夷吾被囚——【史記·齊太公世家】:『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
⑨舍——通『釋』。釋放、赦免。
⑩桓公禮之——【史記·齊太公世家】:『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齊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11)高、國——齊國的兩家勢力最大的大夫。齊桓公能回國即位,因有高、國兩大家族為內應而得以成功。
(12)賈——音 gǔ(古),作買賣。古代行商為商,坐商為賈。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力命】管鮑之交章義疏

【力命】篇載管鮑之事,實為闡發"知命而不囿於命"之微義。管仲嘗自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此中深意,當從三端解之:

一、窮達之辨見真知
鮑叔不以管仲"三仕三見逐"為不肖,反謂"時不利";不以其"三戰三走"為怯懦,而察其"有老母"之隱。此非尋常薦賢,乃洞徹"時命"與"才性"之別的真知。【荀子·堯問】云"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鮑叔之德,正在破除世俗以成敗論英雄之窠臼。

二、政道相濟成霸業
【管子·牧民】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鮑叔讓相,非僅私誼,實識齊桓需非常之才。管仲"九合諸侯"之業,表面是"擅政"之能,深層乃鮑叔"知人"之功。太史公贊"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正揭此中關捩——霸業需才德相濟,猶陰陽之和合。

三、命理觀照顯玄機
列子置此於【力命】篇,別有深意。表面言"力(人為)",內裏實論"命(天時)"。鮑叔能於管仲困頓時見其才,是謂"知命";管仲終展抱負,是謂"造命"。恰如王弼注【易】"窮變通久"之理,二人際遇演繹的正是"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的處世智慧。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故事表層,體認三重境界:其一,交友貴在知心,非在勢利;其二,治國需才德配伍,如琴瑟之和;其三,處世當明時勢而不為時勢所困。管鮑之風,所以歷兩千載而彌新者,正在其揭示了命運與人為的辯證之道。
dunbar 發表於 2025-7-25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力命】管鮑之交章義疏

【列子】此章所述管鮑之事,實為戰國時期"知人論世"思想之典型體現。鮑叔牙之知人善任,管仲之因勢成事,皆暗合道家"因循為用"之旨,而其事功成就又彰顯黃老"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

考管鮑之交,其要義有三:其一,鮑叔之知人能"窮達不移"。當管仲"三戰三走"時,世人皆譏其怯,獨鮑叔知其有老母待養;當管仲"三仕三見逐"時,眾人謂其不肖,鮑叔獨明其"不遇時"之故(【史記·管晏列傳】)。此種超越表象的洞察力,正是【淮南子】所謂"見其本而知其末,觀其指而睹其歸"的知人之術。

其二,管仲之治術體現"因勢利導"之道。其執政"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管子·正世】),正合【列子】"隨時動,因物變"的處世哲學。所謂"擅政"實為順應齊地工商之俗,修太公遺法而損益之,故能"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此即【文子】所言"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的施政境界。

其三,二人際遇暗含"命"與"力"之辯證。公子小白之得位,表面看是"力命"之爭中的偶然(管仲射鈎中帶),實則齊國內亂後的必然選擇。鮑叔讓賢、管仲用權,皆因深諳"乘勢待時"之理。此中玄機,恰如【鶡冠子】所云:"命者,自然者也;力者,制事者也。"

值得注意的是,列子將這段史事置於【力命】篇,其微義在於:管鮑之成就,既非純粹宿命使然,亦非全然人力所為,而是"知命"與"盡性"的完美結合。鮑叔之"知人"超越世俗價值判斷,管仲之"擅政"突破傳統禮法約束,二者皆達【莊子】"安時而處順"的境界。後世所謂"管鮑之交",實為道家處世哲學在政治實踐中的典範,其精神內核與儒家"窮達以時"(郭店楚簡【窮達以時】)之說雖有相通,然更強調主體對客觀時勢的認知與運用。

要之,此章通過管鮑事跡,揭示出道家獨特的命運觀:真正的"知命",非消極認命,而是如鮑叔之明察、管仲之通變,在認清客觀限制的同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種"即命顯性"的智慧,正是【列子】超越一般宿命論的高明之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