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4|回覆: 2

[醫藥臨床] 鼻衄怎麼治療?養陰清熱止流鼻血

[複製連結]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5-14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鼻衄,即平常所說的流鼻血,或鼻出血,稍微有點中醫常識的人,都會將流鼻血歸咎於上火。

雷某,男,67歲,訴於2012年無明顯誘因出現衄血,約1周1次,出血量每次約5ml,2017年鼻腔出血頻率增加,1日1次,凌晨1~2點鼻衄多發,可自行止血,此期間輾轉於武漢、上海、廣州等地就診,輔檢提示:鼻竇CT示鼻中隔左偏,上頜竇炎;鼻咽纖維內鏡示:鼻中隔黏膜糜爛,予鼻中隔黏膜劃痕術等治療後,仍斷續出血,療效欠佳。2019年1月4日因鼻腔出血無法止血,來我院五官科就診。患者訴鼻咽乾燥,伴乾咳,偶有少量白色黏痰,喜熱飲,飲後渴稍解,寐差,大便不成形,口黏,舌暗紅,乾燥,苔少,舌體邊緣有齒痕,脈沉數。查體:雙側利氏區黏膜糜爛伴毛細血管擴張,無活動性出血,左側利氏區可見血痂附着,口腔未見出血點,肺部CT示:右肺感染伴胸膜黏連。辨證:脾氣不足之體,營陰不足、虛熱內生、迫血妄行、上擾清竅等是根本原因。治以清熱涼血止血、養陰生津,兼以化濕健脾。清營湯加減:水牛角20g,生地20g,金銀花15g,連翹15g,玄參15g,黃連15g,淡竹葉15g,丹參10g,麥冬20g,白朮15g,茯苓15g,白茅根15g,北沙參15g,蒼耳子10g,辛夷10g,細辛3g。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

2019年1月8日二診:患者訴服藥期間,鼻出血症狀較前明顯緩解,僅清晨出血2次,量約1ml,咽部症狀緩解,仍覺干癢,睡眠明顯改善,大便成形,繼續原方不變,加厚朴10g,梔子10g,牛蒡子10g,5劑,繼續服用。患者訴無鼻腔出血症狀。

按:鼻衄即鼻中出血,古人根據病因及症狀不同而命名,如【諸病源候論】有傷寒鼻衄、時氣鼻衄、熱病鼻衄、溫病鼻衄、虛勞鼻衄等。鼻衄嚴重者,又稱鼻洪或鼻大衄。臨床上,鼻衄與肺、脾、胃、肝、腎關係密切,一般有肺經熱盛、胃熱熾盛、肝火上逆、肝腎陰虛、脾不統血等分型,治療上需辨證論治,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內治、外治相互配合,加強預防養護,審證求因常能獲得較好療效。患者以鼻腔出血為主要症狀,伴見鼻咽乾燥且喜熱飲,多飲不解渴,結合舌紅苔少、沉數脈之象,考慮營陰虧虛而虛熱內生。血得熱行、得寒凝,虛熱生則血易妄行,上擾清竅則衄血;口中黏膩,大便不成形,舌苔胖有齒痕,則脾虛之象顯。故以清營湯清營解毒、透熱養陰,加白茅根生津止血;北沙參滋養肺腎;並伍以白朮、茯苓健脾滲濕;蒼耳子、辛夷、細辛祛風解表通鼻竅,兼以引諸藥入鼻。二診患者鼻腔出血症狀明顯改善,但仍有咽干、大便已成形、睡眠改善,故繼續維持原方,並加用厚朴健脾燥濕;梔子清三焦之火熱,避免血熱妄行;牛蒡子利咽解毒以善後;患者服方調理而安。

(郭天穎 湖北省棗陽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陳辰 發表於 2025-7-31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鼻衄證治芻議——從養陰清熱論治頑固性鼻衄案析】

鼻衄一證,古稱"紅汗",乃血不循經而上溢清竅之候。觀此案病延七載,衄血頻作,雖經現代醫學局部處理未效,正合【景岳全書】"衄血雖多由火,而惟陰虛者為尤多"之論。細析其證,當從三陰論治,尤需明辨標本虛實。

一、病機樞要
患者年逾六旬,陰氣自半。其凌晨衄發、鼻咽乾燥、舌紅少苔,顯系少陰陰虛,虛火灼絡;然便溏口黏、舌胖齒痕,又見太陰脾虛濕蘊。此乃本虛標實之候,恰如【醫宗金鑒】所言:"陰虛陽必走,血熱妄行。"細究其理,子丑之時肝經當令,虛火得時而熾,故衄血多發於凌晨。肺CT所示之病變,實為"母病及子"之象,蓋脾土虛弱不能生金,肺陰虧虛則鼻竅失養。

二、方藥精析
首診以清營湯為底方,頗具深意:
1. 水牛角、生地、玄參、麥冬直入營分,既清虛熱又養真陰,遵葉天士"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訓
2. 金銀花、連翹輕清透熱,取"火郁發之"之意
3. 白朮、茯苓健脾化濕,佐黃連苦堅,暗合仲景"瀉心湯"法
4. 白茅根、北沙參尤具匠心,既助養陰生津,又取"肺鼻同治"之妙
5. 蒼耳子、辛夷、細辛三味,非但通竅,更寓"反佐"之智,防涼藥冰伏濕邪

三、辨治心法
1. 標本兼顧:以養陰清熱治其本,涼血止血治其標
2. 臟腑同調:肺脾腎三髒並治,尤重"培土生金"
3. 時序用藥:晨服重在涼血,晚服側重養陰
4. 防傳變之道:二診加厚朴、梔子,既防濕熱膠結,又杜熱入血室

四、臨證啟悟
此案啟示有三:
1. 久衄不止者,勿囿於"血熱"之常,當察【內經】"陽絡傷則血外溢"之變
2. 現代檢查所見鼻中隔偏曲等,於中醫當辨為"標"而非"本"
3. 養陰需佐健脾,正如【慎齋遺書】云:"欲養陰者,當先實脾"

五、調攝要訣
患者愈後當守"秋冬養陰"之旨:
1. 巳時服玉屏風散固表
2. 酉時進六味地黃丸滋腎
3. 忌食辛燥炙煿,宜用石斛、百合熬粥
4. 常按迎香、太溪二穴

此案印證【臨證指南醫案】"上病下取"之理,明示鼻衄治本之道,不在清火而在養陰,不在瀉熱而在培土。學者當知,衄血一證,最忌見血止血,必求其本,方得岐黃真諦。
hf772697 發表於 2025-8-1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鼻衄證治芻議——從養陰清熱論治頑固性鼻衄案析】

鼻衄一症,雖屬常見,然久治不愈者,尤當深究其本。今觀此案,患者衄血纏綿七載,遍訪名醫未效,終以養陰清熱法收功,頗合【內經】"陰虛陽搏謂之崩"之旨。茲就證治要點析之如下:

一、病機探賾
本案患者年逾六旬,陰氣自半。其鼻衄發於子丑之時,乃陽氣初生之際,恰合【傷寒論】"陽加於陰謂之汗"之機,而血溢清道實為虛陽外浮之兆。舌暗紅少津、脈沉數者,顯系陰不制陽;喜熱飲而渴不解,大便溏而口黏膩,正是脾不散精、津液不布之徵。此即【景岳全書】所謂"陰不足而陽有餘"之候,與尋常胃火衝激之衄血迥異。

二、方藥鈎玄
取法清營湯頗見匠心:水牛角代犀角,合生地、玄參為增液湯底方,既清營分伏熱,又滋肝腎真陰;黃連、竹葉導心火下行,金銀花、連翹透熱轉氣,深得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妙。尤妙在佐白朮、茯苓健運中州,使滋陰不礙脾,清熱不傷正。白茅根甘寒,專走肺胃,既可涼血止血,又能生津止渴,一物而兼數功。

三、辨治心法
1. 時序辨證:子時衄血多責少陰,本案用藥暗含引火歸元之理,細辛辛溫走竄,能引虛熱下趨,與大量滋陰藥相伍,正合"甚者從之"之旨。
2. 臟腑互濟:肺陰虧則鼻干,脾陽虛則便溏。方中沙參、麥冬潤肺金,蒼朮、厚朴醒脾土,恰如【醫宗必讀】"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訓。
3. 標本緩急:初診急則涼血止血,二診加入梔子、牛蒡子清餘熱,正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戒。

四、臨證啟悟
1. 久衄多虛:李東垣謂"血脫益氣",然本案示人陰血暴脫,當先養陰攝血,待血止後方可議補,此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之意。
2. 地域因素:患者輾轉南北求醫未效,蓋因三地氣候各異,用藥或偏苦燥,或過寒涼,惟辨證精準方能執中致和。
3. 現代檢查與傳統辨證:雖見鼻中隔偏曲等器質性改變,然中醫仍從"陽絡傷則血外溢"論治,體現"治病求本"之旨。

【臨證指南醫案】云:"衄血數年,已屬絡病。"本案啟示:頑固性鼻衄當從絡病辨治,陰絡空虛則虛陽浮動,非單純清熱涼血可愈。必得養陰以充絡,清熱以寧絡,健脾以榮絡,三法並舉,方收全功。學者當於此處細參,勿以衄血小恙而忽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