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94|回覆: 1

[儒家學說] 樊遲問仁翻譯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4-23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十二章顏淵篇之樊遲問仁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白話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問什麼是知。孔子說:『知人。』樊遲聽了不明白。孔子說:『舉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邪曲之人變得正直。』

樊遲退下去,遇見子夏說:『剛才我去見夫子請問什麼是知,夫子說「舉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邪曲之人變得正直」,是什麼意思啊?』子夏說:『這句話意涵豐富啊!舜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選出了皋陶,不仁之人就遠離了。湯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選出了伊尹,不仁之人就遠離了。』

注釋

愛人:泛愛眾。【註疏】:『泛愛濟眾是仁道也。』張栻:『仁者,視萬物猶一體,而況人與我同類乎?故仁者必愛人。』

問知:知同『智』。【註疏】:『(知人)言知人賢才而舉之是知也。』

達:明白,知曉。

舉:舉用。

直:正直之人。

錯:同『措』,放置。

諸:兼詞,之於、之乎。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直指正直之人,枉指不正直之人。選拔直者放在枉者之上,能影響枉者變為直者。錢穆:『其人而直,則非可正之以是,惡可導之於善。』

退:從老師處出來。

鄉:同『向』,前時、以前。

何謂也:說的是什麼呢。錢穆:『樊遲仍有未明,故再問於子夏。蓋孔子所謂『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仍有所未達。』曾氏:『遲之意,蓋以愛欲其周(無所分別),而知有所擇(有分別),故疑二者之相悖爾。』

富哉言乎:此謂孔子之言涵義豐富。

有天下:治理天下。

皋陶、伊尹:正直的賢臣。陶,音遙。李炳南:『舜有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舉皋陶為士,不仁之人由此遠矣;湯有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舉伊尹為相,不仁之人由此遠矣。』

不仁者遠矣:遠,遠離。

錢穆:『一說:不仁者遠去,言皆化而為仁,即所謂能使枉者直,是孔子仍兼仁知言之。或又曰:子夏知孔子之意,必如堯、舜、禹、湯之為君,乃能盡用人之道,故言前史選舉之事,此即【春秋】譏世卿之義。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皆不以世而以賢。樊遲生春秋之世,不知有選舉之法,故子夏以此告之。』

先賢註疏

李炳南曰:此章記樊遲問仁問智。

劉宗周曰:觀遲之在孔門雖資稟之鈍,然亦務實者,故凡遲之所疑者,在他人則亦忽而不之疑也,其於師友之際問辨之,不置如此。子夏聞夫子之言而富之,舉舜湯之事以擴其心於此,蓋可見知人之為大矣。

尹氏曰: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如樊遲之問仁知也,夫子告之盡矣。樊遲未達,故又問焉,而猶未知其何以為之也。及退而問諸子夏,然後有以知之。使其未喻,則必將復問矣。既問於師,又辨諸友,當時學者之務實也如是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仁知也。樊遲未曉達知人之意,故孔子復解之,言舉正直之人而用之,廢置邪枉之人(按:應是以直者加於枉者之上),則皆化為直,故曰『能使枉者直』也。樊遲雖問舉直錯枉之語,猶自未喻,故復問子夏也。子夏言舜、湯有天下,選擇於眾,舉用皋陶、伊尹,則不仁者遠矣,仁者至矣,是其能使邪枉者亦化為直也。

包咸曰: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皆化為直。(按:不須廢置枉者,只需將直者放於其上。)

朱子曰:舉直錯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則仁矣。如此,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遲以夫子之言,專為知者之事,又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不仁者遠,言人皆化而為仁,不見有不仁者,若其遠去爾,所謂使枉者直也。子夏蓋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

鄭汝諧曰:遠,非舜湯遠之也。仁者在上,不仁者自無所容。其革而化也,皆若遠去也。選眾而舉賢,也;舉賢而使不賢者化,也。

程子曰:聖人之語,因人而變化。雖若有淺近者,而其包含無所不盡,觀於此章可見矣。非若他人之言,語近則遺遠,語遠則不知近也。

徐英曰:知是人中之分別,若愛人而不知人,則物或失其所,故知人所以成仁。樊遲不達此旨,謂知且防仁,故以為問耳。遲之為人,蓋務多方,或輕本而重末,他日請學稼圃,孔子責之;又問仁,孔子告以恭敬。皆分別次第以教之。

【論語發微】曰:子夏知孔子之意,必堯舜禹湯之為君,而後能盡用人之道,以垂百世之法,故言選舉之事

【群經義證】曰:【漢書·王吉傳】:『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用皋陶、伊尹,不仁者遠。』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即選於眾也。皋伊皆非出自世胄,舜之揚仄陋,湯之立賢無方,率是道也。

【論語講要】曰:當春秋時,由於卿大夫世襲,舉直錯枉之法不行,有國者宜以不知人為患,故子夏述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皆不用世襲,而用選賢,以明大法

【松陽講義】曰:觀於後世,因舉錯(措)而紛紛多事者,不可勝數。漢之黨錮,宋之元祐,皆由小人不肯俯首屈服於君子,以至激成禍變。樊遲此語,亦也。然不知此要看舉錯何如耳。舉錯而稍涉於意氣,則不惟不能化人,而或至於生變;舉錯而一出於大公,則不但不憂其不服,而且可立見其革心。

唐文治曰:此章為千古仁知之名言,即為千古選舉之標準後世言選舉者,盍三復聖賢之言

附錄

蔡謨曰:今之能使枉者直,是化之也。不仁之人感化遷善,去邪枉,正直是與,故謂遠也。

【左傳】引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

【論語義疏】曰:遠是遠惡行,更改為善行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發微】【論語大義】【論語意原】【論語會箋】【論語學案】【左傳】【群經義證】【松陽講義】。

鄒外 發表於 2025-6-22 00: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章義理闡微

【論語】此章以"仁智之辨"為綱,通過樊遲與孔子、子夏的三段對話,層層遞進地揭示了儒家政治倫理的核心要義。本文將從訓詁考據與義理闡釋兩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文本考釋
"愛人"之"愛",鄭玄注為"博施濟眾",朱子釋為"心之德,愛之理"。此處當理解為差等之愛,非墨家兼愛。"知人"之"知",皇侃疏作"識別賢愚",與【尚書】"知人則哲"相呼應。"舉直錯諸枉"中"錯"字,陸德明【釋文】考證當讀為"措",取【周禮】"措之朝廷"之義。子夏所言"富哉言乎",包咸註:"富,盛也",指孔子之言義蘊宏富。

二、仁智關係辨正
孔子以"愛人"答仁、"知人"答智,實為體用關係。仁為根本(體),智為發用(用)。程頤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智者明辨是非而不惑。"樊遲之惑,正在未明仁智相須之理。子夏引舜舉皋陶、湯舉伊尹之典,正說明唯有仁心方能公正知人,唯有明智方能真實愛人。

三、政治哲學意涵
"舉直錯枉"蘊含着儒家"賢能政治"的精髓。錢穆先生指出此即【大學】"惟仁者能好人"的實踐形態。考諸史實,皋陶主刑而天下無冤獄,伊尹攝政而諸侯咸歸心,皆驗證了"能使枉者直"的政治效力。朱子特別強調:"不仁者遠"非謂驅逐奸佞,而是言教化之功使不仁者向善。

四、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領導學頗具啟發:其一,選拔機制當以德為先(直);其二,組織管理重在潛移默化(使枉者直);其三,制度建設需輔以道德感召(仁者愛人)。正如王陽明所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仁智雙彰方為治國大道。

結語:
本章通過師徒問答,立體展現了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脈絡。從個人修養的仁智統一,到治國平天下的選賢任能,最終達成"天下歸仁"的理想境界。子夏"富哉言乎"之嘆,正是對孔子微言大義的深刻領悟。學者當於此細玩其味,不可輕易看過。

(全文798字)
鄒外 發表於 2025-7-21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章義疏

【論語】此章以"仁智之辨"為綱,實蘊三代王道精義。樊遲三問,夫子三答,層層遞進,終以"舉直錯枉"之政教大義作結,子夏復引史證經,遂成儒家"仁智合一"之政治哲學典範。

一、仁智之本:愛人知人之辨
夫子答"仁"曰"愛人",釋"智"曰"知人",此非並列二德,實有體用相生之妙。朱子【集注】謂"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愛人乃仁體之自然發用;而"知人"之智,恰是此仁體在倫物中的明覺。張栻【癸巳論語解】特揭"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旨,正可解樊遲之惑--愛人非泛然博施,必本於明覺之智;知人亦非權謀術數,實根於惻隱之仁。

二、政教之樞:舉直錯枉大義
樊遲"未達"處,正在仁智貫通之理。夫子以"舉直錯諸枉"為喻,實抉發三代治道精髓。錢穆【論語新解】謂此語"兼包教化政治",其要在以正直之士表率群倫,使枉者自化。考【尚書·堯典】"克明俊德"、【皋陶謨】"知人則哲",皆此義之發皇。子夏引舜舉皋陶、湯用伊尹為證,尤見儒家"賢能政治"之要義--非僅拔擢人才,更在建構"君子道長"的教化場域。

三、經史互證:選舉制度的微言
子夏"富哉言乎"之嘆,深得夫子微旨。其舉史證經,暗含【春秋】"譏世卿"大義。劉寶楠【論語正義】指出:"選舉之法,自唐虞已然",皋陶、伊尹皆起自微賤,此即"舉直"制度的史實依託。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金履祥說,謂此章"為後世科舉制張本",雖似過度詮釋,然儒家"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確由此章奠定理論根基。

要之,此章由道德哲學切入,終歸於政治實踐,展現儒家"內聖外王"的一貫之道。樊遲之問、夫子之答、子夏之釋,構成"仁-智-政"的三重奏,其迴響直至【孟子】"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中庸】"仁者人也"諸章。讀此章當知:愛人非空言,必見於知人善任;知人不虛懸,終歸於化成天下。此即【大學】"明德新民"之實功,亦華夏政教傳統之精髓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