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6|回覆: 0

[儒家學說] 未能事人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8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學【論語】11.11 先進篇: 季路問事鬼神

原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白話譯文

子路請教怎麼奉事鬼神。孔子說:『還不會奉事人,怎麼能奉事鬼神呢?』子路又問:『斗膽請教關於死的問題。』孔子說:『尚且不知道生,怎麼能知道死呢?』

注釋

問事鬼神:問祭祀奉事鬼神之道。事,奉事、侍奉。鬼神,指天神、地祇、人鬼。朱子:『問事鬼神,蓋求所以奉祭祀之意。』

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一體,不知生,即不知死。

先賢註疏

朱子曰:皆切問也。然非誠敬足以事人,則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則必不能反終而知所以死。蓋幽明始終,初無二理,但學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

陳祥道曰:善教者不陵節,善學者不躐等。子路問事鬼與知死,躐等也;孔子不告之,不陵節也。蓋盡事人之道,則知事鬼;盡知生之理,則可以知死。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非夫原始要終、極物知變,孰與此哉?

程子曰:晝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則知死之道;盡事人之道,則盡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蕅益大師曰:季路看得死生是兩橛,所以認定人鬼亦是兩事。生死那有二致?程子之言頗得之。

鄭汝諧曰:鬼神之情狀,死生之說,於【易】嘗言之矣,乃不對子路之問何也?蓋夫子之設教也,即顯以見微,未嘗示人以其微也;即粗以求精,未嘗示人以其精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此告人以示鬼神也;『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告人以其死也。豈子路未之聞歟?抑聞之而未之思歟?

【溫故錄】曰:禮有五經,莫重於。古之所為事鬼神者,嘗無不至。則子路之問,不為不切。夫先王之事鬼神,莫非由事人而推之。故生則盡養,死則盡享。惟聖人為能饗帝,惟孝子為能享親。云『事鬼』也,莫非教天下之事人也。

【論語稽】曰:【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蓋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天地無氣,不能成物。秉此氣而生則為人,反此氣而歸太虛則為鬼神。知人之所以為人,則知鬼神之所以為鬼神矣。子路之問,求之;夫子教之,征諸

張栻曰:君子之於學,務於其近而已,而其遠者莫之能違也。

顧歡曰:夫從生可以善死,盡人可以應神。雖幽顯路殊,而誠恆一。苟未能此,問之無益

康有為曰:【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又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原始反終,通乎晝夜,言輪迴也。死於此者,復生於彼,人死為鬼,復生為人,皆輪迴為之。若能知生所自來,即知死所歸去;若能盡人事,即能盡鬼事。孔子之道無不有,死生鬼神,【易】理至詳,而後人以佛言即避去,必大割孔地而後止,千古大愚無有如此,今附正之。

【論語集釋】曰:至康氏乃發其覆,此如大地中突聞獅子吼,心為爽然,洵孔氏之功臣也。

【四書反身錄】曰:所以生、所以死之實,則不因生死為存亡,不隨氣機為聚散也。學至於知生知死,學其至矣。誠知人之生也本直,生而不罔,斯死而無歉。生時正大光明於天下,死自正大光明於後世。生時慎了又慎,免得死時悔了又悔

錢穆曰:蓋人所不知,尚可就其所知推以知之,故子貢聞一以知二,顏子聞一以知十。死生本屬一體,蚩蚩而生,則必昧昧而死;生而茫然,則必死而惘然生能俯仰無愧,死則浩然天壤。今日浩然天壤之鬼神,皆即往日俯仰無愧之生人

【附錄】

【四書辨疑】曰:夫二帝、三王、周公、仲尼之道,切於生民日用須臾不可離者,載之經典,詳且備矣,而皆不出於三綱五常人倫彝則之間而已,未聞教人幽明次序必須知死也。事人之道尚且未能,又焉能務事鬼神乎?

劉宗周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生也。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所以事人也。有生也者,則有未始有生也者,是生死之說也;有體於明者則有體於幽者,是鬼神之說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即人以達天也。知死者,知未始有生之理也。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盡性以至命也。幽明生死,初無二理,而學者易溺於玄遠之見,至有忽庸行而不修,舍日用飲食而外求道者,故夫子兩以儆子路,其所以教天下萬世微矣。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稽】【論語意原】【論語點睛】【論語注】【癸巳論語解】【溫故錄】【四書辨疑】【四書反身錄】。

無無人人 發表於 2025-7-10 0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的儒家實踐理性精神

【論語·先進篇】所載季路問事鬼神一章,雖僅三十餘字,卻蘊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與"未知生,焉知死"的對答,非但不是迴避問題,反而是對生命本質與道德實踐最為深刻的揭示。此章所展現的,正是儒家特有的實踐理性精神——將超越性的問題轉化為現實性的道德實踐。

朱子注此章謂"幽明始終,初無二理",可謂得其三昧。儒家看待生死、人鬼,並非將其割裂為二,而是視為一體之兩面。程子所言"晝夜者,死生之道也",正是此意。晝夜交替如同生死循環,本是一體之運轉。孔子教導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並非否定對死亡的思考,而是指出唯有通過對"生"的透徹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死"的意義。這種思維方式,體現了儒家"即顯見微"的認識論特點。

儒家對待鬼神的態度,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的延伸。鄭汝諧指出"先王之事鬼神,莫非由事人而推之",可謂精當。在儒家看來,祭祀鬼神的精神實質在於培養人的誠敬之心。【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教導,正是將超越的鬼神信仰轉化為內在的道德修養。孔子不直接回答子路關於鬼神的問題,正是因為認識到"盡事人之道,則知事鬼"的道理。侍奉鬼神的能力,實源於侍奉活人的道德實踐。

子路之問的局限性在於將生死、人鬼割裂看待,如蕅益大師所言"看得死生是兩橛"。而孔子之答的高明處,則在於將超越性問題拉回現實人生。【論語稽】引【周易】"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闡明人鬼不過是氣的不同形態,知人即可知鬼。這種思維方式,體現了儒家"下學而上達"的為學次第。張栻"務於其近而已,而其遠者莫之能違"的詮釋,正揭示了儒家由近及遠、由實及虛的實踐智慧。

孔子這一教導對當代人的啟示尤為深刻。在科技昌明的時代,人們往往追求對終極問題的直接解答,卻忽視了腳下的道德實踐。儒家提醒我們,生命的真諦不在玄遠的理論建構,而在切己的德行修養。理解死亡的前提是充分活出生之價值,侍奉鬼神的基礎是完善人倫關係。這種將超越性融入日常性的智慧,正是儒家思想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所在。
沙舟 發表於 2025-7-18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的儒家實踐理性

季路問事鬼神一章,表面看是孔子迴避形上之問,實則蘊含儒家思想之精髓。朱子謂"幽明始終,初無二理",可謂得其三昧。孔子之不應,非不知也,乃教學有序也。儒家之智,正在於將超越性問題轉化為實踐課題。

程子言"晝夜者,死生之道也",揭示儒家生死觀之要義。生死如晝夜交替,本為一體。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之答,非否定探究死亡,而是指出唯有透過生命實踐,方能參透死亡真義。陳祥道所謂"盡事人之道,則知事鬼;盡知生之理,則可以知死",正是此意。儒家將鬼神問題轉化為祭祀實踐,將死亡思考轉化為生命修養,此乃極高明而道中庸之智慧。

鄭汝諧指出夫子設教"即顯以見微"的特點,尤為精當。觀【論語】"祭如在"之訓,可知儒家對待鬼神之態度——不在形上思辨,而在祭祀時的誠敬心態。【溫故錄】言"先王之事鬼神,莫非由事人而推之",道破儒家"神道設教"之本質。事鬼之禮,實為事人之延伸;祭祀之儀,終歸人倫之維繫。

張栻"務於其近而已,而其遠者莫之能違"之說,點明儒家為學次第。孔子教學,必由近及遠,由顯入微。子路之問跨越實踐階段而直指玄遠,故夫子以"未能事人"導歸實踐。此非否定鬼神存在,而是強調認知路徑——唯有透過人倫實踐,方能領悟超越之理。顧歡"從生可以善死,盡人可以應神"之解,可謂深得聖心。

今人讀此章,當明儒家重實踐、次第問學之精神。生死鬼神之問,終須落於修身實踐。孔子之教,示人以腳踏實地之功,而後可仰望星空之境。此即儒家"下學而上達"之真諦,亦中國文化務實理性之精髓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辰時| 2025/7/3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