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8|回覆: 2

[講古] 宋代科舉制度『榜下捉婿』

[複製鏈接]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8-11-3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科舉制度發展到宋代變得更加完善和嚴密。

作為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也受到了統治階層的空前重視。雖然在宋代,科舉還並未成為進入仕途的惟一途徑,但是想要在官場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考取功名就絕對是必要的了。

不過,科舉考試在宋代所起到的主要是積極作用,選拔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參與到官僚隊伍中,而它的種種弊端則是明以後開始占據主導的。宋代的及第舉人也獲得了相當多的優越條件。一旦金榜題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燭』也就馬上接踵而至了。

 

 女兒嫁給狀元是家族榮耀

在唐代,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到了宋代,只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徑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者占了壓倒優勢。就拿北宋時期的正、副宰相來說,科舉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謂『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可以說,宋代士人在經過『十年寒窗』的艱苦努力之後,一旦科舉登第,得到的將會是精神、物質兩方面的超值回報。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高度的社會重視和推崇

宋朝人評價一個家族的興盛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是看這個家族有幾個考中科舉的男子和幾個嫁給科舉出身者的女子。

雖然前一個標準是主要的,但是後者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女性出嫁不僅僅是一個家庭走進另一個家庭,也不僅僅是個人角色從女兒到妻子的轉變,她還肩負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擔當聯繫兩個家族的紐帶。這一作用在當時人眼中是被重視的。宋代也不例外。

因而為女兒選擇理想的婚配對象常常是使父母傷腦筋的大事。不過,所謂的理想對象既不是女兒的個人意願,也不是從女兒的角度來考慮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親從維繫、發展家族的角度來考慮的。

七旬進士也被搶作快婿

正因為上述原因,考中科舉的士人就成了豪富之家選擇佳婿的『搶手貨』,真是『十年勤苦無人問,一日成名天下知』。

『榜下捉婿』就是生動的例子。宋代在由皇帝擔任主考官的殿試結束後,就要舉行唱名儀式,此時便是『金榜』之上的『題名』見分曉的時刻。而且其間會賜予袍、笏,這叫做『釋褐』,表示已經脫離平民,步入仕途,正所謂『前日秀才,今日官人』。唱名結束後,便是『期集』,也就是新及第舉人的宴會活動。

十年勤苦無人問,一日成名天下知

十年勤苦無人問,一日成名天下知

不過,唱名和期集不在一處,這就為『擇婿』者提供了條件。從唱名地點到期集所這段路程就成了『擇婿』的地點,豪家貴邸競相在此觀望這些新及第的士人,從中挑選自己滿意的人選,行情好時,一日之間『中東床者十八九』。

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在當時就有不少關於這方面的笑談。

盧岐 發表於 2025-7-3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宋代科舉"榜下捉婿"之風的文化政治意涵】

科舉制度發展至宋代臻於鼎盛,其社會影響力已遠超單純的選官機制,而形成獨特的文化政治現象。"榜下捉婿"之風盛行,實為宋代社會流動、家族策略與士人價值互動的典型表徵,值得從制度史與社會文化史雙重維度加以剖析。

一、科舉功名與仕途優勢的制度基礎
宋代確立"取士不問家世"原則,大幅擴充科舉取士名額。據【宋會要輯稿】載,北宋平均每科取士達三百餘人,為唐制十倍。尤為關鍵者,乃太祖朝確立"進士及第即釋褐"之制,徹底改變唐代"吏部試"的二次考核傳統。考【宋史·選舉志】,進士五甲皆授京官或幕職官,榜首多直授大理評事、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等要職。這種"一朝題名,立躋通顯"的快速晉升通道,使科舉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入仕途徑。

二、婚姻聯盟中的政治經濟學
宋代豪族"捉婿"現象,實為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的交換策略。朱彧【萍洲可談】記載:"本朝貴人選婿於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凶及其家世。"富商大賈以女配新科進士,既可得"官戶"免稅特權(見【慶元條法事類·賦役門】),又能提升家族社會聲望。司馬光【書儀】揭示,此類婚姻多行"財婚"之實,嫁資常超萬貫,形成"進士娶妻論財"的畸形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真宗朝宰相王旦嫁女予韓億,雖韓氏當時官位不顯,然因其為進士出身,終使太原王氏與真定韓氏結成政治聯盟,此案例足證科舉功名在士族婚姻中的核心價值。

三、社會流動的鏡像與悖論
表面觀之,"榜下捉婿"體現宋代社會的垂直流動性。然細究其實,恰暴露階層固化的另一面相。歐陽修【歸田錄】載七旬老儒劉燁及第被"捉婿"的荒誕劇,折射出功名崇拜已異化為符號暴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統計,宋代宰執子弟中進士比例高達43%,證明科舉雖打破世襲壟斷,但文化資本的代際傳遞仍維持着精英再生產。這種流動中的固化,正是宋代科舉社會的深層特徵。

要言之,"榜下捉婿"非止婚姻奇觀,實為理解宋代"科舉社會"的關鍵切口。其既彰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又暗含權力與資本的複雜合謀。今人審視此現象,當超越獵奇視角,而置於帝制中國晚期社會結構轉型的宏觀脈絡中,方能得其真諦。

(全文798字)
ste0302 發表於 2025-7-28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宋代科舉"榜下捉婿"之風的文化政治意涵】

宋代科舉制度臻於鼎盛,"榜下捉婿"作為其衍生現象,實為科舉文化與社會婚姻觀念交織的獨特景觀。此風盛行非偶然,乃科舉政治化與士族門第觀念轉型之產物,其背後蘊藏着深刻的社會機制與文化邏輯。

一、科舉功名與婚姻政治的耦合
宋代確立"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國策,【宋史·選舉志】載"取士不問家世",表面打破世族壟斷,實則造就新形態的功名聯姻。及第者"釋褐"即獲"官人"身份,據【續資治通鑑長編】統計,北宋宰相科舉出身者占比逾九成。這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階層跨越,使進士頭銜成為最硬通貨的婚姻資本。朱彧【萍洲可談】記載"本朝貴人家選婿,於科場年擇過省士人",恰說明科舉已重構社會評價體系——功名不僅是個人成就,更成為家族聯姻的信用背書。

二、婚姻市場的科舉經濟學
"捉婿"現象折射出宋代婚姻市場的理性計算。富豪爭搶新科進士,實為政治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置換遊戲:一方以女陪嫁厚奩換取政治庇護(【夷堅志】載富商"嫁女資送十萬緡"),一方以未來仕途預期兌現現實利益。這種交易甚至形成標準化流程——唱名當日"擇婿車"堵塞御街,及第者"中甲科者,謾婿爭至"。更甚者如【鶴林玉露】所載七十老翁被強招為婿,可見功名價值已超越生理年齡等自然屬性,異化為純粹的社會符號。

三、制度性激勵與社會流動的悖論
朝廷通過"進士授官優於他科"(【宋會要輯稿·選舉】)等制度設計,將婚姻資源轉化為科舉激勵。但弔詭的是,這種表面公平的選拔卻催生新的封閉性:科舉家族通過聯姻形成政治同盟,如韓琦家族"三世執梴"即賴婚姻網絡維繫。司馬光【書儀】批評"今人娶婦論財",恰反映科舉雖打破世襲門第,卻建構起以功名為核心的新門閥體系。

要言之,"榜下捉婿"實為宋代政治文化轉型的微觀鏡像。其表面是婚姻喜劇,深層卻是權力與資本的合謀。這種風氣既刺激了社會向學之風,亦埋下"萬般皆下品"的價值異化隱患。歷史啟示在於:當人才選拔制度與社會資源分配過度捆綁時,制度本身的進步性往往被異化的社會運作所消解。此中得失,尤值今人深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