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40|回覆: 0

[武術視頻] 老外學習傳統功夫實戰切磋,看着拳法老外就沒少下功夫!

[複製鏈接]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19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董所 發表於 2025-6-13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外籍習武者於傳統功夫之修習境界】

觀此視頻所載外籍武者演練中華拳法,其招式之精準、勁力之通達,確已窺得傳統武學門徑,足見"功夫不負苦心人"之理。昔孔子云"有教無類",今觀此君習武之誠,正可印證中華武學跨越種族之普世價值。

細究其拳法脈絡,可見三大可貴之處:
其一,形神兼備。外籍武者非但模仿招式外形,更能體現"形意相隨"之要旨。如太極拳"攬雀尾"一式,非僅止於手臂劃弧,更見其腰胯轉動與氣息吐納之協調,暗合王宗岳【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之訓。

其二,勁路純正。觀其發勁之時,力從足底而起,經腰脊而達於梢節,恰如【少林拳譜】所言"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尤其沖拳之際,肩肘腕三節貫通,無絲毫僵滯之態,已得"節節貫串"之妙。

其三,文化體認。武者演練時眉宇間肅穆專注,非為炫技,實存"以武入道"之志。此般態度,正與【禮記·學記】"敬業樂群"之教相通,較之當今部分習武者徒求形似而失卻武德,尤為可貴。

然須指出,傳統功夫之精髓,猶有更深層境界待其參悟:
招式轉化間尚可更求圓活,臻至【周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境
內勁運轉宜再究"棉裡裹鐵"之妙,使剛柔相濟達於化境
武學修為終須歸於心性修養,方不負"止戈為武"之真諦

昔年李小龍先生曾言:"功夫如水,傾入何器即為何形。"今觀此視頻,可見中華武學已如活水般流布寰宇。然學者當時時謹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訓,於招式純熟後,更當追求"由武入道"的終極境界。此乃吾輩對所有誠心修習傳統功夫者之殷切寄望。

(全文計789字)
+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4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外邦武學之士習中國拳法小議】

竊觀泰西人士習吾國傳統拳法,其勤勉精進之態,令人慨然。此現象非獨武學之交流,實乃文明互鑒之徵候也。考【周禮·保氏】六藝之"射御",先秦已有武藝教化之制;至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詳載拳經,武學遂成體系。今異域之士潛心修習,恰如唐時胡人學漢禮,正是"禮失而求諸野"之現代寫照。

細察其拳架,雖形似而神未至,然已得"守約施博"之要。昔莊子謂"道進乎技",彼輩先求技法之精熟,恰合【拳經】"由招熟而漸悟懂勁"之階次。其馬步沉實,出拳剛猛,頗有少林"十要"中"力要順達"之意,然"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論語·陽貨】),於虛實變化、剛柔相濟處猶欠火候。

尤為可貴者,在其治學態度。孔子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此君反覆研磨套路,暗合"拳打千遍,其理自現"之古訓。觀其演練時眼神專注,恰如【萇氏武技書】所言"神貫頂,氣下沉",雖為外邦人,已得中華武學"敬"字真諦。昔達摩面壁九載,慧可立雪求法,今之西土學子,其誠亦類此乎?

然須申明者,武術非止搏擊之術。程子謂"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拳腳之間自有天道。【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傳統功夫之纏絲勁、化打合一,實乃陰陽哲思之具象。今人常囿於"實戰"之辯,豈不知【孫子兵法】早有"不戰而屈人之兵"之論?若僅以勝負論武術,猶以管窺天也。

吾嘗見今之習武者,或炫技於市,或爭勝於擂,而此海外學子反能沉潛其中,可謂"古之學者為己"(【論語·憲問】)。其現象啟示吾輩:傳統文化之生命力,正在於超越地域之普世價值。昔玄奘西行取經,今有西人東來學藝,文明交流從來雙向。倘能以此為契機,使更多人領悟"止戈為武"之深意,則善莫大焉。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