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1|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折楊柳.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16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折楊柳.李白


李白詩詞大全

李白詩詞大全
折楊柳

[唐]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

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悽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詩詞賞析:

【折楊柳】是古橫吹曲名。晉太康末,京、洛有【折楊柳】之歌,其曲多言軍中辛苦及戰爭斬獲之事。六朝梁、陳及唐人所作大多為懷念征人之作。【橫吹曲】,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作為軍中樂,馬上奏之。見晉崔豹【古今注】下【音樂】。

詩分兩段。前四句寫景。古有『春女思,秋士悲』的說法。春景極易引起女子之思春。所以上段寫景為下段抒情作鋪墊。春景有垂楊、淥水、紅花。綠葉,極具代表性。地域涉及玉關、金窗。玉關,泛指征人戍邊之所;金窗,代指閨人棲居之處。『花明玉關雪』中之『明』,只形容花的艷麗,不是說花如雪白。後四句敘事。『對此』之『此』,指上段所描寫的春色。其心理活動:長想、悽然;其行為動作:折柳、遠寄。女子便以此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不說折柳,而言『折春色』,為了表達『思春』之意。

此詩出除閨情之外,尚有厭戰之意。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6-23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折楊柳〗詩中的時空張力與閨怨書寫】

李白此作雖沿用樂府舊題,卻以獨特的時空架構展現了盛唐閨怨詩的新境。全詩以"垂楊拂綠水"起興,實則暗藏三重時空維度:近景的柳枝搖曳、中景的玉關積雪、遠景的龍庭征戍,形成由柔美到壯闊的視覺延伸。這種空間跳躍非但無割裂之感,反因"東風年"的時序統攝而渾然一體。

詩中"花明玉關雪"最見匠心。"明"字兼具色彩對比與心理投射之妙,既寫邊塞雪映紅花的奇觀,又暗喻閨中人對征人處境的想象。金窗煙暖與玉關雪寒的意象對舉,恰是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時空並置手法的先聲。李白將【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經典意象,發展為更具立體感的時空交響。

"折春色"之語尤顯鍊字功力。較之六朝詩人"攀折柳枝"的直白表述,李白以抽象代具象,使自然物象升華為情感載體。這種寫法既承【楚辭】"折芳馨兮遺所思"的比興傳統,又啟晚唐"折得東風第一枝"的象徵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龍庭"作為匈奴王庭的代稱,暗示征戍之遠已超出傳統邊塞詩中的陽關玉門,折射出盛唐時期更廣闊的疆域視野。

此詩閨怨主題背後,實有深層的文化隱喻。"柳"諧音"留",自漢代便有折柳贈別的民俗意涵。李白將這一文化密碼置於"橫吹曲"的軍樂背景中,使兒女私情與家國情懷產生共振。結句"遠寄"二字,既完成空間上的情感傳遞,更在時間上延展了思念的持續性,與王昌齡"忽見陌頭楊柳色"的瞬間感悟形成鮮明對比。

要言之,李白此詩以樂府舊題寫時代新聲,通過時空摺疊的藝術手法,將閨閣相思與邊塞風物熔鑄為有機整體。其價值不僅在於情感表達的深摯,更在於拓展了傳統閨怨詩的審美維度,為後世邊塞閨怨題材提供了經典範式。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7-9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折楊柳〗詩中的春色寄遠與邊塞閨情辯證】

李白此篇樂府舊題新詠,實將六朝閨怨傳統與盛唐邊塞氣象熔鑄一爐。詩中"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二句,尤見太白以物象轉換時空的獨特筆法,值得深入辨析。

一、樂府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考【折楊柳】曲調源流,晉代尚存軍旅實錄之風,至梁陳漸成閨怨載體。太白此作既承"柳枝贈別"的古典意象(【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又突破單純思婦視角。詩中"玉關雪"與"金窗煙"的意象並置,構建出盛唐特有的時空張力——春色不獨屬江南,更延伸至西域雪域,此乃唐人疆域意識在詩歌中的投射。

二、色彩美學的深層隱喻
前人注"花明玉關雪"多解為花色映雪,實則暗含視覺悖論。玉關積雪當為皓白,而春花明艷屬紅紫,太白以色彩對沖暗示征人與思婦的情感溫差。"葉暖金窗煙"更見匠心,"暖"字既狀春葉之溫,亦喻閨閣之寂,與後文"心悽然"形成情感伏線。此種冷暖相濟的設色手法,實從六朝宮體詩"金翠耀目"中蛻化而來。

三、折柳行為的儀式重構
"攀條折春色"之妙,在於將具體物象升華為情感載體。考【三輔黃圖】載霸橋折柳贈別習俗,唐人沿用多止於實物相贈。太白獨以"春色"代柳枝,既承【楚辭】"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比興傳統,又賦予自然意象人格化特徵。龍庭(匈奴王庭)在此非實指,乃象徵一切遼遠戍所,使閨怨主題獲得歷史縱深感。

四、戰爭倫理的詩性表達
末句"遠寄"動作,完成從私情到公義的升華。陳沆【詩比興箋】謂太白閨怨詩多含"諷怨之旨",此詩結句尤見微婉。表面傳遞春思,實則暗問:征人何以終年戍邊?春色能否溫暖鐵衣?較之王昌齡"悔教夫婿覓封侯"的直抒,太白更得"溫柔敦厚"之旨。

要之,此詩在繼承樂府傳統的同時,通過時空摺疊、色彩象徵、動作提純等手法,將個人離思升華為時代之問。後世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空間轉換,李清照"雲中誰寄錦書來"之物象寄託,均可溯源於此類太白詩法。讀太白樂府,當於風華掩映處,識其沉鬱頓挫之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