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2|回覆: 1

[講古] 歷史-劉邦白登慘敗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18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邦率領的人馬,剛到平城一帶,數十萬匈奴兵馬潮水般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哪裡還有一點人困馬乏、士氣不振的樣子?而且,哪裡是什麼老弱殘兵,都是精銳士卒。

這一切,果然是歷史人物冒頓單于的誘敵深入之計,劉邦貿然追擊,一頭撞進了敵人的包圍圈。

劉邦見此,也是當機立斷,立刻率領兵馬,殺開一條血路,衝上附近的白登山,憑山據險,暫時穩住陣腳。匈奴兵一時攻打不下,將白登山團團圍住。

此時的形式,對漢軍非常不利。劉邦一部,被圍在白登山;距離不遠的平城雖然在漢軍手中,但是城中兵微將寡,於大局無補,只是因為匈奴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在劉邦這支人馬上,沒有強攻,才勉強維持;漢軍大隊步兵,還在路上,正急行軍向平城這一帶趕來。

劉邦的依靠也就是這些後面的步兵了。按照劉邦的想法,等我的步兵上來,自己也有三十幾萬人馬,還怕沖不破包圍圈,救自己出去嗎?到時候大軍匯合,還是進可攻退可守的。

冒頓單于既然布下這個口袋陣,怎麼可能忘了劉邦的援軍。在將白登山團團圍住,嚇得劉邦固守待援後,只留下幾萬人馬,剩餘的都抽調出來,在漢軍前進的必經之路上,再次埋伏起來,截殺漢軍。

漢軍聽說皇帝被困,將領士卒都嚇壞了,一路急行軍,希望用最快速度將皇帝救出來,結果又中了匈奴人的埋伏。

好在漢軍將士,也都是身經百戰之輩,雖然劉邦不在,剩下的將領也還能壓得住陣腳,雖然在匈奴人的進攻中吃了虧,但是總算穩住陣腳,沒被匈奴人一網打盡。不過想要衝過匈奴人的大隊,來救援劉邦,也是不可能了。

匈奴人呢,也沒打算將漢軍全部消滅,他們還沒那麼大的胃口,他們的主要目標,還是劉邦這個漢朝的皇帝。

劉邦君臣,被圍在白登山上,整整七天。劉邦一直苦盼的救兵,還是蹤影全無,自己的大營中,卻是糧草斷絕了。眼見里無糧草,外無救兵,聯絡中斷,突圍不成,歷史人物劉邦發愁了,難道自己真要死在這裡不成嗎?

這時,歷史人物陳平給劉邦出了個主意,想辦法買通冒頓單于的皇后,匈奴語為閼氏(yān zhī),在匈奴語裡是正妻的意思,讓她幫忙說話。

劉邦呢,現在也不管抓住的是稻草還是荊棘,都當成救命繩索,當即派人執行。

劉邦的使者先是買通閼氏身邊的隨從,見到了閼氏,獻上大量的金銀珠寶,同時還有一張美人的畫像。

閼氏看到這麼多亮晶晶的寶貝,很開心,看到畫像,卻皺眉了。漢軍使者解釋說:『中原皇帝願意和單于和好,所以送來這些禮物給您,希望您能在中間說說好話。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願意獻上更多的珍寶。如果還不夠,單于不願意退兵的話,我家皇帝說了,願意把中原最漂亮的女子獻給單于。這就是那位美人的畫像,可以先讓單于看看,是否滿意。』

閼氏一聽,珍寶沒問題,越多越好,美人就算了吧。萬一單于喜歡上她,我怎麼辦吶?於是回覆使者,自己願意幫助漢軍說服單于退兵,美人的畫像就不要給單于看了。

於是閼氏去見單于:『我聽說中原各地的諸侯,已經聚集起數不清的人馬,要來救他們的皇帝了,咱們不能繼續呆在這裡等死啊。再說,即使咱們真的抓住了中原的皇帝,占據了中原的地盤,也沒什麼用啊,也不能放牛、牧馬。要我說啊,中原滅不了匈奴,咱們匈奴也滅不了中原,還不如做個人情,放了他們的皇帝,讓他們多給咱們一些珍寶好呢。』

冒頓單于本來對韓王信等中原降將就不太信任,也擔心漢軍的援兵源源不斷的前來,徹底消滅劉邦的決心已經有些動搖,現在聽了閼氏的話,也就答應下來,下令打開包圍圈的一個角,讓開一條道路,放劉邦等人下山。

第二天上午,天降大霧,劉邦和隨行人等,在緊張和激動中,緩緩下山。陳平不放心,特意安排弓弩手,排在隊伍兩側,各自張弓搭箭,朝着左右兩邊的匈奴人,保護着劉邦慢慢下山。

匈奴兵馬早就得到了單于的將令,也沒難為漢軍人馬,就在旁邊看着他們慢慢離去。

走到中途,劉邦稍稍放鬆,想要快點脫離險地,下令人馬加速撤離,歷史人物夏侯嬰急忙阻止。怎麼?這一快跑,丟面子是小事,萬一引起匈奴人誤會可就麻煩了。於是繼續裝作鎮定的樣子緩緩而行。終於,漢軍人馬平安脫離匈奴人的包圍,進入平城。

接下來,劉邦立刻率領人馬,迅速回返。直到兵到廣武,劉邦總算長出一口氣,感覺安全了。

劉邦感慨,我劉邦,終於算活着回來了。

gyz9999 發表於 2025-3-31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登之圍始末與戰略得失考】

白登之役實為漢匈戰略博弈之關鍵節點。考【史記·匈奴列傳】所載,冒頓單于"佯敗走,誘漢兵",其戰術運用深得"能而示之不能"(【孫子兵法·計篇】)之要旨。劉邦輕騎追擊,致三十萬眾陷於"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書·高帝紀】)之危局,此中教訓頗值深究。

細察戰局,漢軍之失有三:其一未察"匈奴騎射,來如獸聚,去如鳥散"(【鹽鐵論·備胡】)之特性,輕棄步兵主力而率輕騎冒進;其二不諳草原作戰"見利則進,不利則退"(【史記·匈奴列傳】)之法則;其三忽視"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孫子兵法·軍爭】)之古訓。反觀冒頓,先以羸兵示弱,復以精騎設伏,更用"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史記·匈奴列傳】)之陣勢震懾漢軍,誠得"先為不可勝"(【孫子兵法·形篇】)之妙。

太史公評高祖"以馬上得天下",然此役恰暴露其騎兵運用之短。後雖得陳平奇計脫困,然實賴匈奴"得漢繒絮食物"(【漢書·匈奴傳】)之現實考量。白登之圍警示後人:為將者當"知彼知己"(【孫子兵法·謀攻】),慎察虛實,方不致重蹈覆轍。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7-6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白登之圍與漢初戰略困局考析】

白登之圍乃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漢匈交鋒之關鍵戰役,其敗局實為漢初軍事、外交雙重困境之縮影。太史公【史記·匈奴列傳】載「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此戰非僅戰場失利,更暴露漢廷對草原戰略認知之匱乏,值得深入辨析。

一、戰術失察:輕敵與情報謬誤
高祖親征匈奴,本因邊報稱「匈奴可擊」(【漢書·高帝紀】),然其誤判有三:其一,輕信韓王信部將「匈奴羸弱」之說,未察冒頓「匿其壯士肥牛馬」之計(【史記】);其二,以中原車戰思維對抗騎兵機動,步兵主力未至即率輕騎冒進;其三,忽略草原作戰「利則進,不利則退」的特性,終陷「七日不得食」之絕境。班固評「高祖選蠕(軟弱)而輕舉」(【漢書·匈奴傳】),可謂的論。

二、戰略失衡:和親政策之濫觴
陳平獻「厚遺閼氏」之策(【史記·陳丞相世家】),表面解圍之智,實則反映漢廷戰略被動:
1. 軍事層面:漢軍騎射不足,「材官騶發」難敵「控弦三十萬」之匈奴(晁錯【言兵事疏】);
2. 經濟層面:戰後「歲奉匈奴絮繒酒米」(【漢書】),開和親納幣先例;
3. 外交層面:以財貨代兵戈,暫緩而非常策,終文景之世皆受其掣肘。

三、歷史鏡鑒:從白登到馬邑
此役深刻影響漢代邊政:
呂后時季布直言「夷狄譬如禽獸」(【漢書·季布傳】),延續防禦基調;
文帝采賈誼「三表五餌」之策(【新書】),仍難脫白登陰影;
直至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謀,方轉守為攻,然距白登已六十餘載。

要之,白登之敗非高祖一人之失,實為農耕文明對游牧戰略認知滯後之必然。後世王夫之【讀通鑑論】謂「高祖不知匈奴之強弱」,正指此戰術與戰略的雙重誤判。歷史弔詭處在於,正是此敗迫使漢廷正視草原力量,終在百年後孕育出衛霍反擊之契機,此即「禍兮福所倚」之辯證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