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8|回覆: 2

[詩詞賞析] 王維【青溪】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15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青溪

381646c5abaf63f508030fb19a40576a.jpg

青溪
唐.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詩詞賞析

此詩描寫了一條青溪的幽秀景色,詩人用多彩的畫筆,繪出青溪流經不同地方時呈現的不同畫面。

其中「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一聯,以喧響的聲音和幽冷的色調形成鬧與靜的強烈對比;下一聯的「漾漾」繪水動貌,「澄澄」狀水靜貌,也是一動一靜,極為傳神,宛如一幅有聲畫。

這首詩,自然、清淡、素雅,寫景抒情均不刻意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讀來韻味雋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0fca48cbdc073eba1f87ac3e6949f5dc.jpg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5-10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維【青溪】詩境探微

王摩詰【青溪】一詩,乃盛唐山水田園詩之典範,以簡澹之筆摹寫幽邃之境,其造語天然,而神韻自遠。全詩十句,可分三境:首敘溪行之跡,次繪溪景之變,終抒澄懷之志,層層遞進,終歸於「平淡」二字,此正王維詩心所在。

一、溪行軌跡:隨山萬轉的時空意趣
「言入黃花川」四句,以行蹤為線,勾勒青溪曲折之態。「每逐」二字見詩人與溪水相契之深,而「隨山將萬轉」更以動態筆法,化空間之迂迴為時間之綿延。雖云「趣途無百里」,然尺幅之間,已藏千里之勢,此乃王維「以小見大」之匠心。

二、聲色相生:動靜互濟的繪畫意境
「聲喧亂石中」一聯,誠為詩眼。「喧」字以聲寫動,摹溪石激盪之狀;「靜」字以色寫寂,攝松林幽深之魂。錢鍾書【談藝錄】謂「詩中有畫」,此聯正堪佐證:聽覺之「喧」與視覺之「靜」交織,宛如南宗水墨之濃淡相破。至若「漾漾」「澄澄」二疊詞,復以水波之動盪映荇藻,以水面之平靜涵葭葦,微觀處見宇宙生機,此即禪家所謂「一花一世界」之境。

三、澹泊明志:盤石垂釣的隱逸精神
尾聯「我心素已閒」四句,由物境入心境。「清川澹如此」一語雙關,既狀溪水之澄澈,亦喻心性之空明。末句暗用嚴子陵富春江垂釣典故,而超脫典故本身——王維所求非隱逸之名,乃「將已矣」之終極安頓。其「閒澹」非消極避世,實為對生命本真的回歸,與陶淵明「此中有真意」異曲同工。

結語
此詩之妙,在「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全篇無險詞僻字,而聲色俱現;無玄理空談,而禪意自透。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然更須識其「詩中有禪」——青溪之「澹」,正是詩人破除執念後的澄明心境。後世學王維者多摹其清詞麗句,然若無此般胸次,終難臻其化境。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7-22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溪】詩品:王維禪境中的動靜相生美學

王右丞【青溪】一詩,堪稱盛唐山水詩"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典範。此詩以四十言構建出完整的審美體系,其妙處非止於狀物寫景,更在通過溪流意象完成生命境界的投射,深得南朝謝靈運"山水含清暉"之遺韻而又自出機杼。

首聯"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以遊蹤起興,"每逐"二字暗含詩人與青溪的神交已久。頷聯"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運用【周易】"曲成萬物"的哲學觀,以溪流之曲折喻人生境遇,所謂"百里"實非道里之數,乃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禪門註腳。此中筆法,已見王摩詰將物理空間轉化為心靈空間的獨造之功。

詩眼"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一聯,深諳【文心雕龍】"物色相召"之理。錢鍾書【談藝錄】謂此聯"以耳識破色界",實乃道破天機。其妙處在於:以"喧"字激活聽覺通感,用"靜"字凝固視覺體驗,使"亂石"與"深松"這對自然意象升華為動靜相生的美學範式。此種手法,較之謝朓"餘霞散成綺"更顯肌理密度。

頸聯"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暗合【二十四詩品】"流動"之品。上句用【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的比興傳統,下句取【詩經】"蒹葭蒼蒼"的意象原型。雙聲疊字"漾漾""澄澄"的運用,既得【古詩十九首】疊字之妙,又創出水流光態的新境,較之孟浩然"波撼岳陽城"的雄渾,別具婉轉之致。

尾聯"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點明詩眼,將【莊子】"虛靜恬淡"的哲學境界物化為溪流意象。"請留盤石上"用嚴子陵釣台典故,而"垂釣將已矣"更進一層,非止隱逸之思,實乃禪家"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頓悟。此中三昧,正契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的般若空觀。

此詩在五言古詩體制中,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禪"的藝術極致。其結構暗合起承轉合之道:首聯啟程,頷聯展境,頸聯造境,尾聯達道。蘇東坡評王維"詩中有畫",觀此詩可知其"畫"非止形似,更是以水墨渲淡之筆,寫宇宙生機之理。今人讀此,當於"色靜"處觀照本心,在"聲喧"中體察造化,方不負右丞一片禪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