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7|回覆: 0

[成語典故] 眾志成城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8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眾志成城】相關人物

周景王(?—前520年),姓姬,名貴,中國東周君主。他是周靈王的兒子。周景王在位時,財政困難,連器皿都要向各國乞討。

【眾志成城】涵義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眾志成城】出處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眾志成城】辨析

【眾志成城】讀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眾志成城】近義詞:聚沙成塔、積少成多、萬眾一心、眾喣漂山、眾擎易舉、集腋成裘

【眾志成城】反義詞:一木難支、一盤散沙、孤掌難鳴

【眾志成城】用法:作謂語、定語

【眾志成城】造句

1、只要我們一心一德,眾志成城,便可以達到預定目的。

2、團結是寶。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困難時期不氣餒,勝利時期不驕傲,輝煌時期不發熱,勝利就永遠屬於我們!

3、要建設好新中國,我們必須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去克服各種困難。

4、偉大來自於失敗,當球隊對失敗深惡痛絕時,他們就會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從而干出一番偉大的事業。

5、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總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面對困難。

6、在地震的時候,全世界的人們眾志成城一起救助災區!

7、中國人民眾志成城,為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

8、打成一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堅如磐石精誠團結磐石之固銅牆鐵壁同心同德同心合意萬眾一心眾志眾志成城拾柴火焰高。

9、汶川大地震時,我們中國人眾志成城共同度過了難關。

10、孤軍奮戰,其力有限,眾志成城,堅不可摧。

【眾志成城】成語典故: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鐘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鐘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眾志成城】成語接龍:

眾志成城→城下之辱→辱身敗名→名山大川→川壅必潰→潰不成軍→軍法從事→事敗垂成→成敗興廢→廢然而反→反裘傷皮→皮相之談→談言微中→中饋乏人→人給家足→足踏實地→地主之儀→儀表堂堂→堂皇富麗→麗句清詞→詞不達意→意亂心忙→忙裡偷閒→閒言長語→語重情深→深思遠慮→慮周藻密→密鑼緊鼓→鼓盆之戚→戚戚具爾→爾汝之交→交臂歷指→指東畫西→西除東盪→盪析離居→居不重茵→茵席之臣→臣門如市→市井之臣→臣心如水→水浄鵝飛→飛揚浮躁→躁人之死→死生榮辱→辱國殃民→民怨沸騰→騰焰飛芒→芒刺在躬→躬蹈矢石→石城湯池→池魚幕燕→燕頷書生→生知安行→行有餘力→力均勢敵→敵不可假→假手於人→人稠物穰→穰穰滿家→家至人說→說白道綠→綠衣黃里→裡應外合→合膽同心→心有靈犀→犀燃燭照→照功行賞→賞賢使能→能說慣道→道東說西→西方淨國→國步艱難→難於上天→天長地老→老氣橫秋→秋風習習→習非勝是→是非曲直→直木必伐→伐罪弔民

【眾志成城】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大家只有在同心協力,有條不紊行動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目標。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6-24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眾志成城"的政道內涵與當代啟示】

周景王鑄鐘事件所引發的"眾心成城"之諫,實為華夏政治智慧的重要結晶。單穆公諫言中"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八字,不僅凝練了集體力量的哲學意蘊,更揭示了治國理政的核心要義。考其本原,"城"之象徵有三重深意:其一為防禦實體,其二為秩序象徵,其三為文明載體。當萬民之心凝聚如城,實乃構築起無形的精神長城。

細究【國語】記載,單穆公之諫蘊含深刻的民本思想。"絕民用以實王府"的批判,直指統治者與民眾的博弈關係。周景王欲鑄無射、大林二鍾以彰王權,卻忽視"鐘不過鈞"的音律準則,此乃違逆天理人情的典型。古代樂制講究"大不逾宮,細不過羽",過大的鐘體不僅違背聲學規律,其勞民傷財之舉更會瓦解統治根基。這與【尚書】"民惟邦本"之訓形成鮮明對照。

從語源學考察,"眾志成城"的演變頗具深意。先秦時期"城"多指夯土版築的軍事工事,【墨子·備城門】詳載其建制規範。而將抽象民心比作具象城池,實為政治修辭學的重大突破。這種隱喻轉換在【管子·形勢解】中得到深化:"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道出了民心向背與政權穩固的辯證關係。

當代語境下重釋此成語,尤需注意其三重現代價值:
一為社會治理維度,強調共識凝聚的制度設計。如【周禮】六官體系體現的協同治理智慧;
二為危機應對維度,汶川抗震中"萬眾一心"的實踐印證了傳統智慧的當代生命力;
三為文化建構維度,需警惕將"眾志"簡單等同於集體無意識,而應追求【禮記】所言"天下為公"的理性共識。

返觀周景王典故的現代警示:統治者若執意"鑄大鐘"式的政績工程,終將導致"眾口鑠金"的輿論反噬。真正的治國之道,當如【孟子】所言"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使民力凝聚如金城湯池,而非徒具形式的土木工程。此乃"眾志成城"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政治遺產。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