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5|回覆: 1

[成語典故] 不求甚解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不求甚解】相關人物

主人公:陶淵明

【不求甚解】涵義

指只領會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現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

【不求甚解】出處

晉·陶潛(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反義詞】窮原竟委、尋根究底、格物致知、追根究底、深鑽細研、刨根問底
【近義詞】淺嘗輒止

【不求甚解】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不求甚解】歷史典故經過: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裡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着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就叫他來一起喝酒;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離開,從來不會留戀着而不肯離開。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破舊得連風和陽光都無法遮擋;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碗和飲水的工具經常是空的,而他卻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稍微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與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10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陶淵明"不求甚解"讀書法的深層意蘊】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一語,歷來被後世簡單理解為讀書粗疏,實則蘊含深刻的閱讀哲學。本文將從魏晉玄學背景、陶氏思想體系及中國傳統讀書法三個維度,解析這一表述的深層文化意蘊。

一、玄學語境下的"言意之辨"
在魏晉"言不盡意"的哲學思潮中,陶淵明的讀書法實為對王弼"得意忘言"說的實踐。【五柳先生傳】所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正是超越文字表象直指精神內核的認知方式。這種閱讀態度與當時【周易】註疏中"象以盡意,言以明象"的闡釋傳統一脈相承,體現着"得魚忘筌"的玄學智慧。

二、隱逸人格的認知選擇
細考陶淵明詩文,其"不求甚解"實為對抗漢代經學繁瑣註疏的自覺選擇。【歸去來兮辭】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種強調主體體悟的認知方式,與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操守形成精神同構。在【飲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表述中,可見其追求的是超越文字的精神契合,而非章句訓詁。

三、傳統讀書法的辯證觀
朱熹曾批評"今人讀書不仔細",卻同樣主張"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陶淵明的閱讀實踐恰體現這種辯證:表面"不執字句",實則"每有會意"。明代李贄【焚書】所言"讀書貴神解"正是對此種閱讀境界的繼承。這種"得意忘言"的讀書傳統,在陸九淵"六經注我"的命題中得到體系化發展。

結語:
陶淵明"不求甚解"的閱讀態度,不應簡單視為疏懶,實為融合玄學思維與隱逸精神的高級認知模式。在信息過載的當代,這種直指本心的閱讀智慧尤具啟示意義。錢穆先生【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指出:"淵明之讀書,乃是一種生活,非為學問而學問。"此語可謂的論。我們今天重審這一命題,當超越字面褒貶,領會其"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精神實質。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16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求甚解"的本義與流變】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所載"好讀書,不求甚解"一語,歷來聚訟紛紜。今試從訓詁學與思想史雙重維度,辨章其本義,考鏡其流變。

一、文本本義考
"甚解"之"甚",當訓為"過"(【說文】:"尤安樂也")。陶公所謂"不求甚解",實指"不執着於穿鑿附會的解釋",與漢代經學"碎義逃難"的章句之學形成鮮明對照。觀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知,此乃主張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體悟式閱讀,與莊子"得意忘言"、魏晉玄學"言意之辨"一脈相承。

二、語義流變考
唐代李善注【文選】尚持"不穿鑿"之說,至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始有微詞:"陶淵明說'不求甚解',此語亦好。但恐人藉口,便不讀書。"明清以降,隨着八股取士制度僵化,"不求甚解"漸染貶義,【儒林外史】中范進之流"不過記其名目"的讀書法,實已背離陶公本旨。

三、現代啟示
錢穆先生【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指出:"淵明讀書法,要在得魚忘筌。"當今信息爆炸時代,尤當區分"不求甚解"與"淺嘗輒止":前者是拒絕過度詮釋的智慧,後者是浮躁治學的弊病。陶公"欣然忘食"的閱讀境界,恰為"精讀"與"泛覽"確立了辯證標準。

要之,陶淵明"不求甚解"實為一種超越文字障的閱讀哲學,其價值正在於對"過度闡釋"的警惕。今人若以"用心不專"視之,不啻買櫝還珠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