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0|回覆: 0

[文學論語] 國學大師錢穆【中國文學史】講義塵封60年首次出版

[複製鏈接]
+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30 08: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如果還原到1955年那間破爛不堪的教室,還原到錢穆當年面對的一張張浸滿汗水與愁苦的臉,還原到手邊連幾本工具書都找不到,更沒有Google時代,錢穆只能也必須講出這樣的【中國文學史】。

國學大師錢穆【中國文學史】講義塵封60年首次出版

國學大師錢穆【中國文學史】講義塵封60年首次出版

【中國文學史】

錢穆『學問淹博』,被稱為『一代宗師』、『一位通儒』,無論歷史、文學、哲學、經濟,還是藝術、社會,都有其卓識,且造詣高深。錢穆曾多次講到,他最愛的是中國文學。然而遍觀其一生著述80餘部,逾1700萬言,卻沒有留下一部關於中國文學史的系統專著。如今,這一憾事卻以一種傳奇的方式得到了彌補。

1949年,錢穆流落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人一起創辦了新亞書院,目的是要『替中國文化講些公平的話』。『在新亞書院,錢先生開過兩次【中國文學史】課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從中國文學的起源,一直講到清末章回小說,自成一套完成的體系。』但因亂世流離加之校務冗忙,講稿並未能整理成書。

所幸,錢穆先生的學生葉龍保存了當時所記的筆記。葉龍是江浙人士,學生中只有他能全懂錢先生的無錫國語,又恰好學過速記,所以筆記做得最好,『極為仔細,能做到儘量不遺漏一個字』。錢穆曾查閱學生筆記,兩次是助教查看,一次是錢穆自己查閱,均給了葉龍高分。就是說,葉龍的筆記是得到過錢穆充分肯定的。

這些筆記就在葉龍先生的箱底靜靜躺了60年。他『在香港搬了十幾次家,這些筆記本最不捨得丟』。2014年,已經87歲高齡的葉龍感到了把這些珍貴資料整理並傳下去的緊迫性。如果這些東西在他手裡失傳,那不只是一人之損失,而是『錢學』之損失,『中國文學』之損失。他逐字謄寫、校訂、整理,並決定一邊整理,一邊在媒體上連載。連載幾期後,新華文軒北京出版中心(華夏盛軒圖書)迅速聯繫到了葉龍先生。因新華文軒在香港上市,葉先生早有耳聞,並且頗有好感,雙方一拍即合簽訂了出版合同。

【中國文學史】的出版消息引發了北京大學陳平原、南京大學王彬彬、中山大學黃天驥、復旦大學陳思和、南京大學莫礪鋒、著名學人劉再復、德國漢學家顧彬等眾多學者關於『重寫文學史』的熱議。復旦大學駱玉明教授慷慨作序,並親自對圖書編輯工作加以指點。

終於,塵封60年,錢穆的文學史講義輾轉成書,我們有幸可以讀到錢穆唯一一部文學史著作!

書中保留了錢穆先生授課中最鮮活的口語表達,也留存了許多神來之筆。全書31章,從詩經一直講至明清章回小說,貫穿中國古代文學的整體脈絡。或許,並沒有嚴謹到可用作教科書,但它有活潑的生命力、有效治學的方法、令人眼睛發亮的頓悟。

錢穆先生開篇第一課就講:『直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一切尚待吾人之尋求與創造。』至於錢先生自己這本是否可以稱之為『理想』的文學史,這仍有待學界見仁見智的評論。

不過,如果把它還原到1955年那間破爛不堪的教室,還原到錢穆當年面對的一張張浸滿汗水與愁苦的臉,還原到手邊連幾本工具書都找不到,更沒有Google可供查閱的時代,還原到一個教師走上講台的初衷——面對白天搬磚晚上來聽課、傳統文化成為他們最後的『根』與『家園』的普羅大眾,錢穆只能,也必須講出這樣的【中國文學史】。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

它是一部沉痛而深情的文學史。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22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中國文學史〗講義出土之學術意義芻議】

頃閱錢賓四先生【中國文學史】講義出版消息,不禁掩卷太息。此非僅一部講義之面世,實乃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上一"文化託命"事件。錢先生嘗言"未有不了解民族文學而能真知民族文化者",此批塵封甲子之講稿,恰為先生文學史觀之活態標本,其價值當從三重維度觀之。

一曰"雪泥鴻爪"的講學本體。觀葉龍先生所錄,猶見新亞書院篳路藍縷時景象。1955年香港,錢先生於"無書可查"之境,全憑腹笥講授三千年文學流變。此中展現的正是傳統"書院講學"之真精神——不依傍卡片索引,全仗學養揮發。尤可貴者,講稿保留無錫官話口語,如"屈原的【離騷】好比現代人的辭職信"等鮮活比喻,恰是章學誠所謂"著述形圓而神亦圓,說理形方而神亦方"的典範。這種"即興的深刻",正是課堂講授區別於體系著述的獨特價值。

二曰"以史統文"的學術理路。錢先生文學史觀,實為其整體文化史觀之投射。講稿中強調"文學史必以思想史為背景",將【詩經】"雅頌"與周代禮樂制度勾連,論漢賦必溯至大一統政制形成,此等"制度與文章相表里"的視角,正是其【國史大綱】方法論在文學領域的延伸。相較於同時期大陸盛行的階級分析法,錢氏更重文化生命之整體性,這種"通儒"視野在當代文學史書寫中尤顯珍貴。

三曰"筆記文獻"的版本學意義。葉龍筆記歷經錢氏三次審閱,實具"準定本"性質。昔年朱熹【語錄】賴門人記錄而傳,王陽明【傳習錄】亦由徐愛輯錄。此部講稿之價值,堪比【朱子語類】之於理學研究。尤其錢氏畢生未撰文學史專著,此稿恰補其學術拼圖之闕。德國漢學家顧彬謂"此乃理解錢穆文學思想之密碼本",誠非虛言。

此書出版,適逢"重寫文學史"討論再起。然錢氏講稿之意義,不在提供某種範式,而在展示一種可能——當學者將整個生命浸潤於文化傳統時,其文學史敘述自然呈現出"血脈貫通"的特質。駱玉明教授序言中"以心傳心"四字,正道破此中三昧。

昔孔子刪【詩】三百,司馬遷成【史記】百三十篇,皆在顛沛流離之際。錢先生此部講稿,亦誕生於香港"文化難民"時期。今人捧讀,不僅得窺文學史之堂奧,更當體察那一代學人在存亡續絕之際的學術堅守。葉龍先生六十年守護筆記的執着,與錢穆當年"為往聖繼絕學"的宏願,正是中國文化"守先待後"精神之最佳註腳。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30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中國文學史】講義問世之學術意義芻議

錢賓四先生【中國文學史】講義的問世,實乃中國學術史上一樁"文獻復出"的盛事。此部塵封六十載的講稿,非徒為補白先生著述體系之闕,更為當代學界提供了一面映照傳統學術精神的明鏡。

一、講學語境的歷史還原
1955年香港新亞書院之講堂,實為特殊歷史語境下之文化飛地。錢先生以"為故國招魂"之志,在"無書可查"(葉龍語)的困境中,全憑腹笥開講文學源流。此種"即興式學術"(extemporaneous scholarship)恰彰顯傳統儒者"述而不作"之精神,其價值尤在體系嚴整的專著之上。觀現存筆記中"【詩經】非民間文學"等論斷,皆可見先生當場揮灑的思辨鋒芒。

二、筆記文獻的版本學意義
葉龍氏筆記的特殊性在於三重認證:語音(無錫官話的準確轉譯)、內容(速記技術的文本保全)、學理(錢穆親自批閱)。此種"在場性文本"較之後世整理的"回憶性文本",更具原始史料價值。筆記中保留的"這個'而'字轉得妙"等課堂口語,恰為研究錢穆學術話語體系的第一手材料。

三、文學史觀的方法論啟示
是書呈現的"大文學史"視野尤值矚目。錢先生將【周易】爻辭納入文學起源討論,以【周禮】"六辭"觀建構文類框架,此等做法非囿於現代學科分野,實承章學誠"六經皆史"之統緒。其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時強調"非僅文體改革,實乃文化復興",更見其"文道合一"的儒學立場。

四、當代重寫文學史的參照
較之當下各種"重寫文學史"的思潮,錢著提示我們注意三重維度:其一,文學演進與政教變遷的共生關係;其二,文體嬗變中"常"與"變"的辯證;其三,文人群體作為文化載體的特殊功能。其對清代小說"士人精神潛流"的解讀,尤可為當下文學史敘事提供另類視角。

此部"講堂實錄"的出版,非惟補苴錢穆著述之遺,實為傳統學術現代化轉型的重要標本。讀者當透過文字,體會那"破爛教室"里躍動的文化生命,方不負先生"替中國文化講話"之初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