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61|回覆: 1

[中醫入門] 明和漢家學社中醫雅集及吟誦解析:何以為醫?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1-12 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明和漢家學社預計長期舉辦中醫普及雅集,上周末分別在中國傳媒大學以及明和漢家學社本部簡單做了一些中醫哲學基礎入門方面的介紹,同時邀請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陳式正博士為到場同學做了簡單的吟誦介紹,之後的雅集亦會長期關於吟誦知識展開研究與傳播,有興趣的同袍可以跟蹤關注。中醫的內容截圖以饗讀者。不足之處,忘高人不吝賜教,也希望有識之士加入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


首先說中醫,我們心目中的中醫到底是什麼樣子?中醫,原本是水平中等的醫者。清末民初,西化浪潮席捲中國,在這個大背景之下,許多中國文化都要添加一個定語了。比如國畫、古琴、古箏等。那麼,中醫也不例外,加上『中』字,以顯示與西方或者現代醫學予以區分。


近代化的過程是令人振奮也是令人無奈的。許多中國基礎性的文化被打上『落後的根源』被冷落,或者歪曲,或者拋棄。中醫,在一部分人的操作之下,乾脆就打算進行廢除處理,以便掃清現代醫學發展障礙。與中醫同命運的還有漢字和文言文。如今漢字保留下來了,文言文卻從書面語的位置上消失了。


駛之當代,中醫在經歷了險些被廢除到西學中的運動之後,有開始有復甦的勢頭。但是,由於西化浪潮事實上的優勢發展,我們對包括中醫在內的中國基礎性文化的理解和學習逐漸被套進西學解釋的範疇。但是,西學解釋中醫就如同用英文翻譯唐詩宋詩一樣,具有天然的缺陷。然而,這種缺陷常常被我們忽略。


何為中醫

何為中醫


首先,我們提一下日本韓國,日本比較敬佩中國文化,中醫也不例外,明治維新時期把中醫冠上皇漢民族的名字,叫做皇漢醫學。韓國,同樣愛慕華夏文化,但是總有一種『我本有』的幻想。


皇漢醫學

皇漢醫學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當時的醫界稱中醫學為『支那醫學』予以廢除。而民間仍有有識之士積極傳承中國古老的醫學智慧,並延續使用對發明漢方醫學的漢民族的尊稱『皇漢』。在此潮流影響之下自覺或不自覺的,在醫學上冠以『皇』字,把傳統的『漢方』、『漢醫』、『東洋醫學』改稱『皇漢醫學』。在當時的名醫(古方派帶頭人)湯本求真先生以【皇漢醫學】而成書名,湯本把中國醫學學術詮次此書,書的內容很珍貴。日本戰敗之後,被迫肅清軍國主義的文化印記,『皇漢醫學』因『皇』字也受牽連,不得不改為『漢方醫學』。


日本皇漢醫學

日本皇漢醫學


下面是韓國影片裡的』韓醫『,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韓國東醫寶鑑

韓國東醫寶鑑


• 【東醫寶鑑】(동의보감)是韓國李氏朝鮮時代集撰中國醫學著作寫成的醫學書籍,作者為許浚,1610年寫成,1613年正式刊行。本書主要纂輯自中國古代醫書如【素問】、【靈樞】、【傷寒論】、【證類本草】、【聖濟總錄】、【直指方】、【世醫得效方】等80多種,『纂輯』的另一說法其實也可以說是抄錄,換言之,【東醫寶鑑】就是轉抄引述80餘種中醫典籍的圖書,而此書另外所引述的兩本朝鮮人的著作【醫方類聚】與【鄉藥集成方】也均是介紹中醫的書籍,其中【醫方類聚】是仿中國醫學古籍【聖惠方】編寫的,其中參考了中國醫典100多部,【鄉藥集成方】則是仿照當時中國本草的體例,對朝鮮的本地藥材進行的介紹,除名稱標註本地名稱外,其餘所載藥性均依照中醫觀點。此書可謂的應用價值實際上很高的,摘錄了歷代中醫古籍,而韓國也為此書申請了世界遺產名錄。


東醫寶鑑

東醫寶鑑


那麼,你心目中的中醫到底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如下圖一樣?一位年邁的老者,衣着打扮古樸而與眾不同,隱藏在民間,看起病來還要隨緣?或者宣稱包治百病,藥到病除?


社會秘方圖

社會秘方圖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信中醫的老百姓對中醫存在以下印象。


民眾對中醫印象

民眾對中醫印象


對於老中醫思維,本人有切身經歷。曾在醫院的時候,前來看病的患者,若是看中醫,一般都是尋找上了年紀的,並且還心存試探醫生的心理,打心眼裡認為中醫具有神乎其神的特性。有甚者不告訴大夫實際病情,僅僅想讓大夫通過辨脈診來全面了解病情,因為在一部分人心裡,中醫就等於診脈。這是一種巨大的誤區,給醫生正確把握病情帶來困難,在缺乏全面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誤診。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中醫包治百病。這也存在認識錯誤,誠然,中醫大夫出於醫者仁心,對患者來者不拒,但是並不能保證都能治好,尤其是許多隱性疾病和世界公認無法消除的疾病。現在市面上出現的包治百病藥到病除事實上是對中醫的形象的歪曲。大家應該能夠辨別。


話說回來,我們學習中醫,要能頂得住這麼多的誤解。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從中國哲學基礎入手,正確把握中醫。即便是不做醫生,為自己身體着想學習養生,也需要能夠做到求真的境界。因為,這是關係到切身之利害的事情。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悔之不及。


那麼,我們需要看哪些書?本人的建議是,先從思維模式的改變上入手。於是中國哲學基礎當然是必須了解的。何止是中醫,所有的中國基礎性文化都是如此。那麼,哪些書可以奠定基礎?古人云,存大道者,在乎三墳。三墳,傳說是伏羲、黃帝、神農之書。通俗講,就是先王時期集大成的經典。給大家推薦的是【周易】【黃帝內經】【道德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如果精力足夠,建議大家同時研讀一下【三禮】,深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如果能夠如此,中醫入門便不難。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


如今中醫走向世界,最為引人注目的當然是,不久前的屠呦呦教授榮獲諾獎。我們為之歡呼雀躍的同時也應該靜下心來多思考,西方人是怎麼理解中意的?此次諾獎與中醫的關係有多大?我們是否走進了思維偏差的誤區?具體問題需要大家自己推敲。


中國醫術

中國醫術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那就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下面這段話是教科書里對中醫概念的描述。


對於理論基礎,之前說過,周易是基礎。下面這些摘句就是來自周易、道德經、黃帝內經。


形象器道

形象器道


從這幾句話,我們大概可以領略一個東西,那就是形、道、氣以及器的特點與相互關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中醫,實際上傾向於形而上的道醫層次。象,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來源,制器者尚其象。古人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觀人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這裡的所觀即是象。脫離形之上下,以至於大象無形。那麼,氣和器呢?器可以說是個恆動的機體,具有形而載道,並在氣的升降出入之下,展現出機動性的特點。


道器關係圖

道器關係圖


這裡,還需要着重解釋一下氣。有三種寫法,分別表達了不同的意思。即先天之炁,後天之氣,另有日本的兩者結合的具有交合意義的綜合性的気,類似於簡化字的氣。氣,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從無到有,從有復歸於無。這種變動不居,推重生命乃至於一切恆動機體的變化的力量,我們稱之為氣,更確切說是陽氣。


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在宋明理學時期最為受寵愛,下面幾句從黃帝內經找出來的話可以窺見氣的基礎性作用。氣,有天地,氣,有升降出入。人,由天地之氣交合而生,並依靠天地四時之氣而長。所以,我們學了中醫,要更加的懂得報恩。除了報父母之恩,還要懂得大報返本,感恩天地。因為,天覆地載,道德並存,是你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


剛我們講過,氣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迴環往復。這就牽涉到無極與太極的問題。


無極太極

無極太極


無極與太極,在中國史書上的解釋也很多。那麼,簡單地說,就是從無有到最有,從字面上講,無與太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小到不知其小,一個大道不知其大。


那麼,當這個太極達到一定程度,一切有機的東西就要呼之欲出了。於是一個叫盤古的人,躍躍欲試,急不可耐,想要從這個太極中出來。盤古是誰】中國傳說的創始者。那麼,從哲學意義上說,盤古就是氣,就是道。盤著,圓也,太極也,亦猶元也;古者,始也,初也,若無極。所以,我們的祖先在給神話起名字時候也是深思熟慮的。比如,刑天,什麼意思?頭象天啊,頭被砍了,不就是刑天嘛。


這裡分別引用了【幼學瓊林】和【西遊記】的一些話。我們着重提一個字,那就是仁。為什麼要提這個字。因為跟我們要講的氣之生生之大德有關。那麼,何謂仁?從字的結構上看,左一而右二,奇偶合一,陰陽也。從物象上說,仁,就是中心。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比如核仁、桃仁、花生仁等等。我們把種子種到地里,就會生根發芽,這就是仁。所以說,儒家不厭其煩的講仁。克己復禮以為仁。並非饒舌,因為隱含大道。接下來,這個仁,就要發芽了,於是蹦出來個石猴子。


混沌初開

混沌初開


盤古的斧頭,開闢了天地。這個最大的陰陽。


陰陽圖

陰陽圖


陰陽再生,就是四象。


四象

四象


看這個大漢通寶錢。如果簡單的看孔方兄本身,並沒與出奇之處。或許覺得,它的特別指出就在於大漢民族在辛亥革命之後終於從滿清奴役之下解放了。我們深入挖掘我國古錢幣的特點,你會發現,深藏大道。圓代表太極,即是天時。方代表四象,同時也代表地之四方。那麼,天圓地方的理念就呼之欲出了。何為天圓地方?天時如環無端,往古今來,不知其所來亦,不知其所往,大地四方上下,有氣周流六虛。實際上這裡引出了宇與宙的概念,那就是往古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在這裡,錢幣的大義就有了。我們用錢就要外圓內方,符合天地之大德,謙虛而有原則,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大漢通寶

大漢通寶


四象再分,就是八卦。我們看下面的圖像。陽一陰二。陰陽再分,便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了。把這四象折中一下,就可以得出五行。


兩儀四象八卦三級關係圖

兩儀四象八卦三級關係圖


再分,一個太極就可以分出二十四分,乃至於三百六十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和一年之數。看下面的圖和文字,氣的概念回想一下。我們不妨把天地走位一個器,或者把人作為一個器。而此時陽氣的升降浮沉就賦予了機體恆動的生命力和變化。陽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呢?當然也一樣。一年如此,一天也如此。我們以後要講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和一日子午流注養生法就印出來了。


侯氣時歲圖

侯氣時歲圖


下面是簡單的五行圖。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象宇宙萬物之生克制化,那麼,中醫當然也是在這個理論當中。


五行圖

五行圖


本次中醫雅集,主要是引出一個思維模式,那就是中國哲學所重視的比類合宜之思維。其中的細節,我們還要分章節細講。


中醫臟腑理論

中醫臟腑理論


如果你已經進入了這種思維境界,不妨學着古人的樣子,面南而坐,在日月星辰左升右降的運動之下,吟誦一下這段天書。看看太始天元四個大字,這可是比黃帝內經更早的天地秘籍哦。


太始天元冊

太始天元冊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15-11-12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今中醫走向世界,最為引人注目的當然是,不久前的屠呦呦教授榮獲諾獎。我們為之歡呼雀躍的同時也應該靜下心來多思考,西方人是怎麼理解中意的?此次諾獎與中醫的關係有多大?我們是否走進了思維偏差的誤區?具體問題需要大家自己推敲。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那就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下面這段話是教科書里對中醫概念的描述。


對於理論基礎,之前說過,周易是基礎。下面這些摘句就是來自周易、道德經、黃帝內經。



從這幾句話,我們大概可以領略一個東西,那就是形、道、氣以及器的特點與相互關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中醫,實際上傾向於形而上的道醫層次。象,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來源,制器者尚其象。古人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觀人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這裡的所觀即是象。脫離形之上下,以至於大象無形。那麼,氣和器呢?器可以說是個恆動的機體,具有形而載道,並在氣的升降出入之下,展現出機動性的特點。



這裡,還需要着重解釋一下氣。有三種寫法,分別表達了不同的意思。即先天之炁,後天之氣,另有日本的兩者結合的具有交合意義的綜合性的気,類似於簡化字的氣。氣,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從無到有,從有復歸於無。這種變動不居,推重生命乃至於一切恆動機體的變化的力量,我們稱之為氣,更確切說是陽氣。



氣一元論在宋明理學時期最為受寵愛,下面幾句從黃帝內經找出來的話可以窺見氣的基礎性作用。氣,有天地,氣,有升降出入。人,由天地之氣交合而生,並依靠天地四時之氣而長。所以,我們學了中醫,要更加的懂得報恩。除了報父母之恩,還要懂得大報返本,感恩天地。因為,天覆地載,道德並存,是你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


剛我們講過,氣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迴環往復。這就牽涉到無極與太極的問題。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7-15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和漢家學社中醫雅集及吟誦解析:何以為醫?

拜讀明和漢家學社舉辦中醫雅集之帖文,深感欣慰。當今之世,能以此般嚴謹態度探討中醫本質者實屬難得。今不揣淺陋,謹就帖中所述,略陳管見。

關於"中醫"之名實考辨,帖中所言"中醫原為水平中等之醫者"一說,實有可商榷之處。考【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瘍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此處雖有醫術優劣之分,然"中醫"作為專名,實肇始於近代中西醫對舉之時。漢代【漢書·藝文志】已將"醫經"與"經方"並列,足見中醫體系之完備,非僅指醫術中等者。

帖中論及近代中醫之命運,可謂切中肯綮。然需補充者,民國時期"廢止中醫案"之爭,實質乃中西文化碰撞之縮影。章太炎先生曾言:"醫之為道,非特技術而已,亦國脈民命之所系。"中醫之存廢,非僅關乎醫術,實關乎中華文化命脈。今日觀之,當時力主廢止者,多未明中醫"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之深意。

至於帖中所提日本"皇漢醫學"與韓國漢醫之別,尤具卓見。然需辨明者,日本漢方醫學雖保留唐以前醫籍精髓,然其發展實已融入本土特色;韓國韓醫則以【東醫寶鑑】為代表,確有獨到之處。此二者皆可視為中醫文化之支脈,然終不能取代中醫本體。猶如【黃帝內經】所言:"聖人之為道也,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中醫之根本,在於天人合一之整體觀,此非異域所能全盤繼承者。

今觀明和漢家學社兼重中醫與吟誦,實為明智之舉。蓋醫道與文道,自古相通。孫思邈【千金要方】云:"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可見傳統醫者必修文辭。吟誦之學,不僅是聲韻之道,更是體認經典的重要途徑。陳博士能以吟誦輔翼醫理,正合古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旨。

至於帖末所言西學解釋中醫之局限,誠為的論。猶記得錢穆先生曾警示:"以西方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猶如以燈籠照太陽。"中醫之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概念,實為獨特認知體系,強以現代醫學理論框限,無異削足適履。然則,如何在保持中醫主體性的同時,與現代文明對話,仍是當務之急。

結語:明和漢家學社此舉,非僅雅集而已,實乃文化自覺之體現。祈願諸君能秉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之精神,既深入經典,又面向當代,使中醫之道薪火相傳,惠澤蒼生。若蒙不棄,他日當攜【黃帝內經】注本與諸君共參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午時|(立秋) 2025/8/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