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16|回覆: 1

[儒家學說]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3-11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張篇第9章】怎樣理解君子的『三變』?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有三變:遠遠望去,莊嚴可畏;接近他時,溫和可親;聽他講話,嚴厲不苟。』

這段話,應是子夏述說他對老師孔子的印象和感受。子夏通過對老師三種不同表象的描述,概括出具有高度修養的君子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風貌。君子的『三變』,其實是變中有不變,變而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他道德修養的高境界。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仁德渾然。望之儼然,禮之存。即之也溫,仁之著。聽其言厲,義之發。人之接之,若見其有變,君子實無變。』(【論語新解】)

附: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遠望去,莊嚴可畏;接近他時,溫和可親;聽他講話,嚴厲不苟。』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4-25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子氣象之"三變"與"一貫"——子夏語精微闡義】

子夏所述君子"三變"之論,實為儒家修養論之精妙註腳。此章雖僅二十一字,然"儼然""溫""厲"三境,恰似【中庸】"致中和"之立體呈現,非淺表儀態之變,實為聖賢工夫之外顯。

一、氣象之變源於德性之常
"望之儼然"者,乃【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之具體化。鄭玄注【周禮】云"儼若思",正謂此莊敬之態非刻意造作,實為"克己復禮"之內充外發。朱子【論語集注】謂"儼然者,貌之莊",此莊重非拒人千里,實為"敬以直內"之自然流露,猶【周易·坤卦】"君子黃中通理"之象。

二、溫厲相濟見中和之妙
"即之也溫"深合【論語】"仁者愛人"之旨。程頤釋此云:"溫者,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此溫非鄉愿之和,乃【尚書·舜典】"溫恭允塞"之德,是"義之與比"前提下的親和。至若"聽其言也厲",則彰顯【孟子】"惟義所在"的剛毅,猶如孔子"法語之言"(【論語·子罕】),其嚴厲處正是"格物致知"的學術嚴謹與"修辭立其誠"的言語責任。

三、三變一體顯聖學真脈
錢穆先生點破"實無變"三字,直指儒家"體用一源"之要義。君子外現之變,實為"仁智勇"三達德在不同情境的應機發用。猶如【易傳】"顯諸仁,藏諸用",看似變動不居,其核心仍是"忠恕"之道的一以貫之。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特別指出:"三變者,一心之周流也",正是對此章最精當的詮釋。

今人學此章,當超越表象觀察,領會"誠於中形於外"的修養真諦。在當代社會多元交往中,君子"三變"之道尤具現實意義——保持學術莊嚴而不失人文溫度,秉持思想鋒芒而兼具包容胸襟,此即傳統智慧對現代人格建構的重要啟示。學者若能於"三變"中見得"一貫",方可謂真得子夏此語三昧。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6-26 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張篇】"君子三變"義理髮微

子夏所言"君子有三變"章,實為儒家修養論之精要。所謂"三變",非表象之變幻,乃聖賢氣象之自然流露,誠如朱子所言:"非有意於變,德盛仁熟而形於外者自爾不同也。"(【四書章句集注】)今試析其義理三層:

一、威儀與禮法之相濟
"望之儼然"者,乃【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之體現。君子慎獨修身,內具莊敬之心,外顯端肅之貌。程頤謂:"儼然者,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此非故作威嚴,實為"克己復禮"工夫之外顯。昔孔子"立不中門,行不履閾"(【論語·鄉黨】),正是此境。

二、仁德與中和之顯現
"即之也溫"實發【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之旨。君子懷忠恕之道,如陽春煦物,使人如沐春風。王陽明【傳習錄】云:"溫者,仁之施也。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於人也,豈有間隔?"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論語·述而】)正是此中和氣象。

三、義理與辭氣之統一
"聽其言也厲"當參【易·繫辭】"辨物正言"之義。君子言必稽聖,辭不苟且,如孟子所謂"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此"厲"非聲色俱厲,乃"修辭立其誠"(【易·乾】)之自然表現。朱熹特別指出:"厲者,言之確乎不欺也。"

要之,此三變實為一體三面:禮以立其體,仁以達其用,義以正其辭。張栻【南軒論語解】闡發最當:"三變者,自外人觀之若變,自君子言之,則始終一理也。"今人修身,當於此三境循序漸進:先正衣冠以肅其容,次養仁德以溫其性,終明義理以正其言。如此方能如孔子般"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中庸】),臻於聖賢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