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75|回覆: 2

[儒家學說] 司馬牛問仁翻譯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3-7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司馬牛問仁翻譯

司馬牛問仁翻譯
論語·顏淵第十二·司馬牛問仁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白話譯文(註解翻譯更詳盡的版本:【論語集釋·司馬牛問仁

司馬牛向孔子請教行仁之道。孔子說:『仁人,他說話遲鈍。』司馬牛再問:『說話遲鈍,這就稱得上是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起來哪能不遲鈍呢?』

注釋

司馬牛:名耕,字子牛,宋國人,孔子弟子。他是宋司馬桓魋之弟。

訒:說話遲鈍。按古註:訒,頓(鈍)也,忍也,難也,不忍言也,與今之『遲鈍』意通。朱子:『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

【論語後錄】:『刃頓為「頓」(今之「鈍」),言頓為「訒」。其言也訒,言之頓矣。故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按:又『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古訓】:『蓋人有所不忍言者,其詞必頓。忍亦從刃聲,義相反而成也。』

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司馬牛認為仁道廣大,言語鈍訥,怎麼就是仁呢?

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言由心出,心感其事之難,才能言之若不易。錢穆:『兄弟之間,感有難言,亦仁之一端。』

先賢註疏

【論語義疏】曰:古者言之不出,恐行之不逮,故仁者必不易出言,故云其言也訒。

康有為曰:恥躬不逮,故言不易出。蓋木訥近仁,巧言鮮仁。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仁之難也。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難也,其言之亦難。

張栻曰:人之易其言者,以其未知用力也。用力愈深,則其言也愈不敢易矣。故仁者之言必訒,以其為之之難也。

江熙曰:【禮記】云:『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勉於仁者,不亦難乎?』夫易言仁者,不行之者也。行仁然後知勉仁為難,故不敢輕言也。

徐英曰:牛之為人,蓋輕於感憤,迫於惡兄,常懷憂懼,故夫子教以訒。此是對症發藥

朱子曰: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強閉之而不出也。愚謂牛之為人如此(多言而躁),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以為仁之大概語之,則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終無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蓋聖人之言,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於學者之身,而皆為入德之要,則又初不異也。讀者其致思焉。

【石鼓論語答問】曰:前輩謂司馬牛多言而躁,即此語乃是教之入門也。

錢穆曰:本章雖專為司馬牛發,然亦求仁之通義。孔子又曰:『仁者先難而後獲。』苟能安於所難,而克敬克恕以至於無怨,斯其去仁也不遠矣。孔子又曰:『剛毅木訥近仁。』學者當會通諸章求之,勿謂此章乃專為一人發而忽之可也。

附錄

包慎言曰:牛之兄桓魋有寵於宋景公,而為害於公。牛憂之,情見乎辭,兄弟怡怡,不以義傷恩也。而魋之不共,上則禍國,下致絕族,為之弟者必須涕泣而道。蓋訒而言,正所以致其不忍之情,故夫子以為仁。(一說:兄弟之親,有難言者。)

【史記·弟子傳】曰:司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一說:孔子就其偏而勉之。)

錢穆曰:【史記】:『司馬牛多言而躁。』一說:孔子就其偏而勉之。又一說:牛之兄桓魋,有寵於宋君,將為亂,牛憂之,情見乎辭。然兄弟之親,必有所難言者。孔子就此加以指點,使易於體悟。就本章及下章牛之再問,則牛之易於言可知。本章下文孔子答為之難,亦可指兄弟之間言。則兩說皆可通。前說主從本文體會,後說旁求事證,學者合以求之可也。

【本章參考書目】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講要】【癸巳論語解】【論語注】【論語會箋】【論語後錄】【論語古訓】【石鼓論語答問】【史記】【溫故錄】。

遊客  發表於 2019-3-8 07:13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但不是說,訒者必仁吧
胡姚 發表於 2025-5-13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司馬牛問仁"章義疏

【論語】此章雖簡,然寓聖門教人之精義。司馬牛問仁,夫子答以"其言也訒",非僅因材施教之方,實乃揭示仁德之本然。今試為疏解如次:

一、名物訓詁
"訒"字從言從刃,【說文】未錄,然據【論語後錄】"刃頓為頓,言頓為訒"之說,可知其本義為言語遲鈍。鄭玄注"不忍言也",朱子釋為"若有所忍而不易發",皆強調言語之審慎狀態。此與【里仁】"君子欲訥於言"、【子路】"剛毅木訥近仁"相發明,構成孔門言語觀之完整體系。

二、經義闡微
夫子之答,當分三層觀之:
其一,"仁者其言也訒"乃直指本體。朱子謂"心存而不放"者,蓋仁者心體澄明,必不輕發。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江熙說,以【禮記】"仁之為器重"為證,說明仁道至大,言之必慎。此非刻意為之,乃德盛仁熟之自然流露。

其二,司馬牛"斯謂之仁已乎"之問,恰顯其躁急之性。徐英【論語會箋】謂牛"輕於感憤",故夫子特以"為之難"點化。錢穆【論語新解】申言"兄弟之間感有難言",暗指司馬牛因兄桓魋作亂而心懷憂懼,正需此"克己"之功。

其三,"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乃示修行次第。張栻【南軒論語解】云"用力愈深則其言愈不敢易",揭示言行相顧之要。康有為【論語注】謂"恥躬不逮故言不易出",與【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互證,可見聖學踐履之實。

三、現代啟示
此章於今有三重啟示:
1. 慎言乃德性修養之基。在信息泛濫時代,"訒"的審慎態度尤顯珍貴。
2. 知行合一為仁道根本。夫子"為之難"之訓,正針對今人"言不顧行"之弊。
3. 因材施教之典範。朱子【集注】點明此乃"對症發藥",為教育者示現活法。

要之,此章雖僅三十四字,然含攝仁學體用。從"訒"字入手,可通貫【論語】"訥言敏行"之教,體認儒家"下學上達"之旨。學者當於此細玩,方不負聖人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