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90|回复: 1

[儒家学说] 师与商也孰贤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1-1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起学《论语》11.15 先进篇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白话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到:“师和商两人谁更贤能?”孔子说:“师啊总是过度了,商呢总是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师更胜一筹吗?”孔子说:“过度了如同不足。”

注释

师:颛孙师,字子张。

商:卜商,字子夏。

师也过,商也不及:过,做得过度了;不及,做得不足。唐文治:“过者,过乎中;不及者,不及乎中。”钱穆:“譬之于射,过与不及,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愈:胜。钱穆:“子贡疑过者胜于不及,故疑师应贤乎商。”

过犹不及:做得过度了与做得不足都没有做到恰到好处,都不合于中道,所以过度了犹如不足。

先贤注疏

《石鼓论语答问》曰:学不至于变气质,纵有学问,随其气质自为成就,终堕于一偏。

朱子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张栻曰:子张高明,故常开扩;子夏敦笃,故常收敛。开扩则未免于有过,收敛则未免于有不及,然二子之过不及甚微。特未得其中而已

郑汝谐曰:子夏之论交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于人何所不容。”子夏之失在于浅狭子张之失在于意广或过或不及皆非中也。非中则其失均也。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

《礼记·仲尼燕居》曰: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论语正义》曰:过与不及,皆有所失。故惟以礼制之中也。

刘宗周曰:师之过,商之不及,各囿于气质之偏而学问亦如之。师近狂,商近狷也。过者,务外好高或希心神化而遗下学之功或起见新而忽寻常之理是也;不及者,绳趋尺步有歉焉不胜之意而无弘毅之养者也。则其未至于道均矣,故曰“过犹不及”。

江熙曰:圣人动为物轨,人之胜否未易轻言。两既俱未得中,是不明其优劣以贻于来者也

天台陈氏曰:观《檀弓》子夏子张除丧之事,与后篇论交事,便见二子过不及处。

唐文治曰:子张、子夏奉教于圣门,盖已近于中道,而犹有过、不及者,盖气质之偏也。夫子指而示之,欲二子尽力学问,更加精进,以求所谓中也

《附录》

《论语学案》曰:问:“子张之过近子路,兼人否?”曰:“子路气魄实,子张稍浮。”“然则与曾点何如?”曰:“点神清,子张稍浊。子张问仁,夫子告之曰能行五者于天下;问政,则告之以无倦与忠,尊美屏恶。皆天德王道之大者,想子张气局固不凡,但骋其高远之见,反能病道。至于论士见危授命执德不弘尊贤容众处,其所见实有过人者,非复向者堂堂风味。后世朱子之学似子夏,而弘毅过之;陆子之学似子张,而直截过之。看来朱子较胜陆子。朱子学问笃实,晚年更彻的是下学上达之矩,庶几中矣;陆子见地尽高,只无下稍,其言曰:‘予于践履未能纯一。’便是虚见此其供状也。”

钱穆曰:本章不当以《中庸》“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为释。子张既非贤于子夏,子贡亦非视子夏为不肖,且亦不能谓贤犹不肖。《论语》《中庸》多有不当合说者,据此章可见。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意原》《论语大义》《论语集说》《癸巳论语解》《石鼓论语答问》。

好好补钙 发表于 2025-4-7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过犹不及"的中道智慧——释子张、子夏之辨》

孔子以"过犹不及"四字点化子贡之问,实为儒家"执两用中"思想之精要。子张(颛孙师)之才高意广,犹若离弦之矢穿鹄而过;子夏(卜商)之笃信谨守,恰似未达靶心之短矢。二者虽方向相反,然皆未得"中"之真谛,此即朱子所言"譬之于射,未至于鹄"的深意。

细究二子之偏:
子张之过,显于其"容众"之论。郑汝谐注其"于人何所不容",实是打破人际藩篱的恢弘气度,然若无礼法节制,则易流于无原则的包容。观《檀弓》载其除丧后"弹琴不成声",正是情感宣泄过度的表现。这种"务外好高"(刘宗周语)的倾向,犹如狂者进取,却可能"希心神化而遗下学之功"。

子夏之不及,见于其"拒不可者"的交友观。其严谨如《礼记》所载除丧后"弹琴成声",显示恪守礼制的克制,然过分收敛则成"绳趋尺步"(刘宗周语)之弊。这种狷者有所不为的特质,虽能避免过失,却难臻"弘毅"之境。

孔子以"礼"为制中之器(见《仲尼燕居》),实为医治二子之偏的良方。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子张需以礼敛其过,如江河之有堤防;子夏当以礼扩其不及,若幼苗之得灌溉。唐文治谓"气质之偏"可藉学问矫正,正是此理。

今人读此章,当悟三重境界:
其一,察识之明。能如子贡般敏锐发现"师愈与"的疑问,已属难能。其二,辩证之智。孔子"过犹不及"的论断,打破线性优劣观,揭示事物发展的非线性规律。其三,践行之方。尹焞强调"抑其过,引其不及",提示修养须双向调节,正如《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的实践智慧。

子张、子夏皆列孔门十哲,其偏尚需矫正,况常人乎?然孔子未尝否定二子,反在《论语》中多载其言行,此即"因材施教"的教化艺术。读经者当于此体会:中道非折衷主义,而是动态平衡的最高智慧,犹如射者调息凝神,终使离弦之箭贯鹄心而入。
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6-3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过犹不及"与儒家中庸之道精义》
——释"师商之辩"的哲学内涵

子贡所问"师与商也孰贤",实为儒学思想史上一重要命题。孔子以"过犹不及"四字作答,非仅品评二子才性,更揭示了儒家"中庸"哲学之精微。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气质之偏与学问之功
子张(颛孙师)之"过"与子夏(卜商)之"不及",朱子注曰"皆材质有偏",此说深得圣意。观《檀弓》载二子除丧之事:子张弹琴成声曰"不敢不及",子夏弹琴不成声曰"不敢过",其性分判然。张栻谓"高明者常开扩,敦笃者常收敛",实指子张如狂者进取,子夏似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然孔子非止于指陈气质,更强调"学问之功有所未至"(钱穆语),盖《礼记》云"礼者所以制中",正示人以变化气质之途。

二、中道哲学的实践维度
"过犹不及"之论,当与《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互参。尹焞注"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揭示偏离中道之危害。郑汝谐举二子论交之例尤为精当:子夏"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失之隘,子张"于人何所不容"失之泛,皆未达"君子尊贤而容众"(《子张》)之境。刘宗周谓"未至于道均矣",正合《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之旨——礼者,非外在规范,实为内在节度之具象化。

三、教育哲学的现代启示
孔子此言蕴含深刻教育智慧。唐文治指出"夫子欲二子尽力学问以求中",可见圣人之教非简单否定,乃"抑其过,引其不及"(尹氏注)。子张之过在"务外好高"(刘宗周语),当以子夏之笃实济之;子夏之不及在"绳趋尺步",当取子张之宏阔补之。此即《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之实践。江熙谓"不明其优劣以贻来者",恰显孔子示学者以动态平衡之道,与《大学》"止于至善"相呼应。

要之,"过犹不及"非庸常之论,实为儒家"执两用中"方法论之浓缩。程颐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正可为此章作注脚。学者当知:圣门教人,既非鼓励乡愿式折中,亦非认可骑墙态度,而是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的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实现"时中"之妙。子张、子夏之例,恰为后世提供了一面观照自我的明镜。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