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5|回复: 0

[儒家学说] 未能事人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起学《论语》11.11 先进篇: 季路问事鬼神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白话译文

子路请教怎么奉事鬼神。孔子说:“还不会奉事人,怎么能奉事鬼神呢?”子路又问:“斗胆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尚且不知道生,怎么能知道死呢?”

注释

问事鬼神:问祭祀奉事鬼神之道。事,奉事、侍奉。鬼神,指天神、地祇、人鬼。朱子:“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

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一体,不知生,即不知死。

先贤注疏

朱子曰: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

陈祥道曰:善教者不陵节,善学者不躐等。子路问事鬼与知死,躐等也;孔子不告之,不陵节也。盖尽事人之道,则知事鬼;尽知生之理,则可以知死。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非夫原始要终、极物知变,孰与此哉?

程子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蕅益大师曰:季路看得死生是两橛,所以认定人鬼亦是两事。生死那有二致?程子之言颇得之。

郑汝谐曰:鬼神之情状,死生之说,于《易》尝言之矣,乃不对子路之问何也?盖夫子之设教也,即显以见微,未尝示人以其微也;即粗以求精,未尝示人以其精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此告人以示鬼神也;“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告人以其死也。岂子路未之闻欤?抑闻之而未之思欤?

《温故录》曰:礼有五经,莫重于。古之所为事鬼神者,尝无不至。则子路之问,不为不切。夫先王之事鬼神,莫非由事人而推之。故生则尽养,死则尽享。惟圣人为能飨帝,惟孝子为能享亲。云“事鬼”也,莫非教天下之事人也。

《论语稽》曰:《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盖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天地无气,不能成物。秉此气而生则为人,反此气而归太虚则为鬼神。知人之所以为人,则知鬼神之所以为鬼神矣。子路之问,求之;夫子教之,征诸

张栻曰:君子之于学,务于其近而已,而其远者莫之能违也。

顾欢曰:夫从生可以善死,尽人可以应神。虽幽显路殊,而诚恒一。苟未能此,问之无益

康有为曰:《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又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原始反终,通乎昼夜,言轮回也。死于此者,复生于彼,人死为鬼,复生为人,皆轮回为之。若能知生所自来,即知死所归去;若能尽人事,即能尽鬼事。孔子之道无不有,死生鬼神,《易》理至详,而后人以佛言即避去,必大割孔地而后止,千古大愚无有如此,今附正之。

《论语集释》曰:至康氏乃发其覆,此如大地中突闻狮子吼,心为爽然,洵孔氏之功臣也。

《四书反身录》曰:所以生、所以死之实,则不因生死为存亡,不随气机为聚散也。学至于知生知死,学其至矣。诚知人之生也本直,生而不罔,斯死而无歉。生时正大光明于天下,死自正大光明于后世。生时慎了又慎,免得死时悔了又悔

钱穆曰:盖人所不知,尚可就其所知推以知之,故子贡闻一以知二,颜子闻一以知十。死生本属一体,蚩蚩而生,则必昧昧而死;生而茫然,则必死而惘然生能俯仰无愧,死则浩然天壤。今日浩然天壤之鬼神,皆即往日俯仰无愧之生人

《附录》

《四书辨疑》曰:夫二帝、三王、周公、仲尼之道,切于生民日用须臾不可离者,载之经典,详且备矣,而皆不出于三纲五常人伦彝则之间而已,未闻教人幽明次序必须知死也。事人之道尚且未能,又焉能务事鬼神乎?

刘宗周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生也。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所以事人也。有生也者,则有未始有生也者,是生死之说也;有体于明者则有体于幽者,是鬼神之说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即人以达天也。知死者,知未始有生之理也。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尽性以至命也。幽明生死,初无二理,而学者易溺于玄远之见,至有忽庸行而不修,舍日用饮食而外求道者,故夫子两以儆子路,其所以教天下万世微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稽》《论语意原》《论语点睛》《论语注》《癸巳论语解》《温故录》《四书辨疑》《四书反身录》。

无无人人 发表于 2025-7-10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的儒家实践理性精神

《论语·先进篇》所载季路问事鬼神一章,虽仅三十余字,却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与"未知生,焉知死"的对答,非但不是回避问题,反而是对生命本质与道德实践最为深刻的揭示。此章所展现的,正是儒家特有的实践理性精神——将超越性的问题转化为现实性的道德实践。

朱子注此章谓"幽明始终,初无二理",可谓得其三昧。儒家看待生死、人鬼,并非将其割裂为二,而是视为一体之两面。程子所言"昼夜者,死生之道也",正是此意。昼夜交替如同生死循环,本是一体之运转。孔子教导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并非否定对死亡的思考,而是指出唯有通过对"生"的透彻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死"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儒家"即显见微"的认识论特点。

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延伸。郑汝谐指出"先王之事鬼神,莫非由事人而推之",可谓精当。在儒家看来,祭祀鬼神的精神实质在于培养人的诚敬之心。《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教导,正是将超越的鬼神信仰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孔子不直接回答子路关于鬼神的问题,正是因为认识到"尽事人之道,则知事鬼"的道理。侍奉鬼神的能力,实源于侍奉活人的道德实践。

子路之问的局限性在于将生死、人鬼割裂看待,如蕅益大师所言"看得死生是两橛"。而孔子之答的高明处,则在于将超越性问题拉回现实人生。《论语稽》引《周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阐明人鬼不过是气的不同形态,知人即可知鬼。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儒家"下学而上达"的为学次第。张栻"务于其近而已,而其远者莫之能违"的诠释,正揭示了儒家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的实践智慧。

孔子这一教导对当代人的启示尤为深刻。在科技昌明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对终极问题的直接解答,却忽视了脚下的道德实践。儒家提醒我们,生命的真谛不在玄远的理论建构,而在切己的德行修养。理解死亡的前提是充分活出生之价值,侍奉鬼神的基础是完善人伦关系。这种将超越性融入日常性的智慧,正是儒家思想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沙舟 发表于 2025-7-18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的儒家实践理性

季路问事鬼神一章,表面看是孔子回避形上之问,实则蕴含儒家思想之精髓。朱子谓"幽明始终,初无二理",可谓得其三昧。孔子之不应,非不知也,乃教学有序也。儒家之智,正在于将超越性问题转化为实践课题。

程子言"昼夜者,死生之道也",揭示儒家生死观之要义。生死如昼夜交替,本为一体。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之答,非否定探究死亡,而是指出唯有透过生命实践,方能参透死亡真义。陈祥道所谓"尽事人之道,则知事鬼;尽知生之理,则可以知死",正是此意。儒家将鬼神问题转化为祭祀实践,将死亡思考转化为生命修养,此乃极高明而道中庸之智慧。

郑汝谐指出夫子设教"即显以见微"的特点,尤为精当。观《论语》"祭如在"之训,可知儒家对待鬼神之态度——不在形上思辨,而在祭祀时的诚敬心态。《温故录》言"先王之事鬼神,莫非由事人而推之",道破儒家"神道设教"之本质。事鬼之礼,实为事人之延伸;祭祀之仪,终归人伦之维系。

张栻"务于其近而已,而其远者莫之能违"之说,点明儒家为学次第。孔子教学,必由近及远,由显入微。子路之问跨越实践阶段而直指玄远,故夫子以"未能事人"导归实践。此非否定鬼神存在,而是强调认知路径——唯有透过人伦实践,方能领悟超越之理。顾欢"从生可以善死,尽人可以应神"之解,可谓深得圣心。

今人读此章,当明儒家重实践、次第问学之精神。生死鬼神之问,终须落于修身实践。孔子之教,示人以脚踏实地之功,而后可仰望星空之境。此即儒家"下学而上达"之真谛,亦中国文化务实理性之精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