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7|回复: 0

[讲古] 中国历史故事之:刘邦眼里的英布是怎样的一个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26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布在准备发动叛乱的时候,为了鼓励将士,也为了给自己打气,召集手下众将,分析形势:“现在皇帝刘邦,已经老了(此时的刘邦,已经61岁),身体也不好,所以即使知道我们造反,也不可能亲自领军出战了。而他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彭越本领最高,是将帅之才,但是现在又已经都死在皇帝的手中。所以现在汉军中,已经没有本领出众,让我们担心的将领了。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夺取这万里江山指日可待。到时候,我们共享荣华富贵。”

中国历史故事之:刘邦眼里的英布是怎样的一个人?

英布的话,极大的提振了手下将领的士气,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接下来,正试发动叛乱的英布,率领大军,先是向东进攻荆国。

刘邦任命的荆王刘贾,是个无能之辈,只不过因为是刘氏族人,才占据如此高位。现在看到叛军来攻,惊慌失措,率先逃跑。结果跑还没跑了,被英布的叛军杀死。

英布占据荆国,收编荆国驻军,实力再涨,又渡过淮河,进攻楚国。

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本领比那个荆王略高一筹,稍稍给英布增加了一点困难之后,也是大败而逃。不过,这个刘交因为有了荆王的前车之鉴,准备的充分了一些,活着逃了出去。

英布的军队,又占据了楚国。

英布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刘邦怒不可遏。

但是此时的刘邦,还有别的烦心事。那就是关于继承人的问题。

刘邦早就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刘邦一直觉得这个太子性格软弱,不怎么喜欢他。另外就是随着自己逐渐年迈,吕后越发的专权,更是令刘邦担心。万一自己死后,刘盈即位,让吕氏一门做大,该当如何是好?

刘邦曾经一度打算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一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没能成功。

现在,家事没有安定,国家又出叛乱,令刘邦烦上加烦。

刘邦想让太子刘盈挂帅,领军讨伐英布,但是架不住吕后哭哭啼啼,群臣也大多持反对意见。刘邦也不敢一意孤行,万一要是太子率领的军队再大败,刘氏江山真有可能付诸东流。无奈之下,刘邦只得再次领军亲征。

两军对垒,各自摆开阵势。刘邦在两军阵前,指责英布:“我对你应该说不薄啊,封你为淮南王,你为什么还要造反?”

英布现在也懒得和刘邦分辨什么是非对错、兔死狗烹之类的道理了,直截了当的说:“因为我想当皇帝啊。”气得刘邦一口气没上来,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英布说的也有道理啊,你刘邦当年还不是楚霸王项羽封的汉王,怎么起兵造项羽的反呢?既然你能造项羽的反,别人为什么就不能造你的反?

刘邦气坏了,指挥大军杀奔叛军,双方展开决战。

混乱中,一只冷箭直奔刘邦射来。刘邦躲闪不及,正中胸口。好在刘邦穿着上好的铠甲,这一箭射的并不深,但是也是射透铠甲,射入肉中,血流不止。

刘邦不由想起当年荥阳之战中,被项羽射中的那一次,越看英布越像项羽,惊惧之余,怒火更盛,下达了死命令。

汉军将领,见皇帝受伤,都吓坏了,保护不力,严重的可是掉头之罪啊。于是无不奋勇拼杀,希望将功补过。

英布的军队毕竟都曾经是汉军,面对皇帝亲征,天生的胆气就弱一些。现在汉军拼死,就有些抵敌不住,被汉军杀乱了阵型,四散奔逃。汉军在后面是苦追不舍。

英布几次收容败军,试图稳住阵脚,奈何刘邦命令汉军是死死咬住英布的乱军,丝毫不给英布喘息之机。最后,无奈的英布只得带领少数残兵败将逃到江南,逃往长沙王吴芮的封地。

英布为什么要逃往长沙王的封地呢?

因为英布是长沙王吴芮的女婿。

不过这个时间,吴芮已经死去,长沙王的位置由他的长子吴臣接替。

这个吴臣也是够狠。他装作愿意庇护英布的样子,表现的非常友好。走投无路的英布当然很高兴。

英布到达鄱(pó)阳城时,感觉放心了,终于摆脱刘邦的追击,到自己人的地盘了,今天可以放心睡个安稳觉了。

没想到,就在英布熟睡中,吴臣派来的武士,悄悄潜入,一刀杀死了英布。

英布,出身低微,受过黥刑(脸上刺字),起于草莽,成就一代豪杰,最终莫名其妙的死于自己信任的人手中。

吴臣将英布的人头献给刘邦。

刘邦长出一口气,终于又去除了一块心病。

子彧 发表于 2025-7-1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符合要求的专业国学论述)

《论刘邦对英布的战略误判与人格认知》

刘邦与英布的关系演变堪称楚汉之际最具启示性的君臣博弈案例。太史公在《史记·黥布列传》中记载的这段对话,恰恰揭示了刘邦对英布认知的三重维度:战术层面的忌惮、性格层面的误判,以及政治层面的失察。

一、战术才能的客观评价
刘邦确实承认英布"将卒善战"的军事才能。作为项羽旧部中唯一受封诸侯的猛将,英布在巨鹿之战中"先登陷阵"的骁勇,在彭城之战中屡破汉军的战绩,都使其成为刘邦心中仅次于韩信、彭越的劲敌。当英布宣称"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时,恰恰印证了刘邦集团内部形成的共识。这种军事评价具有客观性,故刘邦亲征时采取"深壁固守"的谨慎策略(见《汉书·高帝纪》),可见其对英布战术能力的重视。

二、性格缺陷的战略误判
刘邦对英布"勇而无谋"的判定存在严重偏差。英布在叛乱初期展现的政治运作能力远超预期:其先以"共享富贵"凝聚军心,又通过兼并荆楚迅速扩张势力,更懂得利用刘邦"厌兵"的心理发动突袭。这种政治智慧与项羽单纯的军事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刘邦晚年对异姓诸侯的猜忌使其过度关注武力威胁,却忽视了英布作为政治对手的适应性,这种认知盲区直接导致平叛初期的被动。

三、政治格局的认知局限
刘邦未能洞察英布叛乱的深层动因。英布在九江王时期就表现出"因势而变"的特质(《史记》称其"随何往说,即反楚与汉"),其叛乱本质是对刘邦剪除异姓王政策的应激反应。当刘邦专注于"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集权构想时,却低估了地方势力反弹的连锁效应。这种政治误判使汉廷在英布叛乱初期陷入"朝无良将"的窘境,最终迫使年迈的刘邦不得不"自强病行军"(《资治通鉴》语)。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刘邦在阵前质问英布"何苦而反"时(《史记》原文),双方都未能真正理解彼此的政治逻辑。英布高估了刘邦集团的衰弱程度,刘邦则低估了英布的政治韧性。这场博弈最终以英布兵败身死告终,但刘邦也在战后不久崩逝,印证了英布"上老厌兵"判断的部分准确性。这段史实启示我们:任何历史人物评价都需置于具体时空背景下,既要看到表象的军事对抗,更要洞察背后的制度性矛盾。刘邦对英布的认知变化,正是楚汉权力重构过程的生动缩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