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3|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用书法感恩伟大的母亲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5-15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节

母亲节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qú]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诗经·凯风》

释义:和风从南方来,吹拂那小小的酸枣树,酸枣树小小的,母亲多么辛劳。和风从南方来,吹拂那酸枣树的粗枝条,母亲圣明又善良,我如不成为善人又如何回报。

这首诗,是中国出现的第一首赞颂母爱的诗。后人常用“凯风”来指代母爱。而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书法家,他们的成功虽来自方方面面,但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共性,他们都有一个有爱,贤惠,聪明的好妈妈……

今天就是母亲节了,让我们一起把敬意献给每一位母亲~

《说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母亲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字形就像怀里抱着孩子的样子;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甲骨文 在“女” 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金文、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则有所变形。

“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再来看一看“亲”

《说文解字》:亲,至也。从见,亲声。

“亲”,关系很近、很亲密的人。造字的本义是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封建专制的古代,无论冤不冤,进了号子就是终生的莫大耻辱,古时看来,有血缘联系着亲人,才可能去探监。

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亲,金文 (辛,受刑、受监) (见,探望),表示探监。有的金文 在“辛” 下加“木” ,表示刑械。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俗体楷书 省去“见”。

再来看一看“亲”

再来看一看“亲”

邓石如的小篆

邓石如的小篆

邓石如的小篆

书法家笔下的母亲

一、气清神韵的“母亲”

气清神韵的“母亲”

气清神韵的“母亲”

二、典雅的“母亲”

典雅的“母亲”

典雅的“母亲”

王羲之

三、娟静的“母亲”

娟静的“母亲”

娟静的“母亲”

智永和尚

四、端庄的“母亲”

端庄的“母亲”

端庄的“母亲”

颜真卿

五、玲珑的“母亲”

玲珑的“母亲”

玲珑的“母亲”

欧阳询

欧阳询

欧阳询

六、有远见的“母亲”

有远见的“母亲”

有远见的“母亲”

黄庭坚

七、优雅的“母亲”

优雅的“母亲”

优雅的“母亲”

赵孟𫖯

八、率意的“母亲”

率意的“母亲”

率意的“母亲”

九、独特的“母亲”

独特的“母亲”

独特的“母亲”

黄道周

母亲节到了

我们以书法的方式

送上祝福

无论你身处何方

记得说一声

母亲节快乐!

黄池母 发表于 2025-4-18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道中的母仪书写——从〈凯风〉到翰墨寄情》

(一)《凯风》的母教启示
《诗经·邶风·凯风》作为华夏首篇讴歌母爱的诗章,其"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比兴,实开儒家"孝悌"文化之先河。许慎《说文》释"母"为"牧也",此象形字中两点乳纹,恰如《礼记》"啜菽饮水尽其欢"的养育写照。考甲骨文至隶书演变,"母"字始终保持着环抱婴孩的形态,这种文字基因正是中华母教传统的物质载体。

(二)书家笔下的母仪范式
观历代书家所书"母亲"二字,各具风神而皆合礼度:
1. 王羲之《黄庭经》楷书"母"字,横画如孟母断杼之决绝,竖笔似画荻教子的坚韧,方圆之间尽显"贤母使子贤也"(《韩诗外传》)的教化力量。
2. 颜真卿楷法"母"字,宽博雄浑处暗合《女诫》"正色端操"之训,其垂露竖如泰山之重,恰喻母亲德配天地的精神品格。
3. 赵孟𫖯行书"母亲"二字,流畅中见端凝,犹《列女传》所载"慈母有败子"之戒,刚柔相济方成教义。

(三)翰墨中的孝亲之道
黄道周《孝经颂》有云:"一点一画,皆含春晖。"书家运笔时的提按顿挫,实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具象表达。欧阳询"母亲"二字险劲而不失温润,恰如《颜氏家训》所言"父母威严而有慈",笔墨律动中暗藏人伦天理。

结语:
今人习书,当师法古人"笔墨从心"的诚敬。观邓石如篆书"母亲"之圆融,智永真草之平和,可知书法至境终归于"反哺"二字。值此佳节,愿诸君以《祭侄文稿》般的赤诚,书就"谁言寸草心"的感恩。须知翰墨之道,不在形似而在情真,此正《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真谛也。
戴坡 发表于 2025-7-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道中的母仪精神——从〈凯风〉到翰墨伦理的审美建构》

(一)《凯风》的母教原型与书学启示
《诗经·邶风·凯风》所构建的"棘心-凯风"意象,实为中华母教文化的元典隐喻。郑玄笺注"棘心夭夭"谓:"喻子之幼稚",而"母氏劬劳"则揭示出母亲以辛劳为养分的精神浇灌。考诸书史,王羲之幼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晋书》),其母卫氏亲授《笔阵图》;颜真卿少时家贫,"以黄土扫壁习书"(《颜氏家训》),皆印证母教如南风化育之功。此中深意,恰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心手双畅"之境,实乃母性精神在艺术人格中的内化。

(二)"母"字书体的伦理解码
许慎《说文》"象褱子形"之说,在甲骨文"母"字两乳指事符号中得见真义。商周金文中"母"字多作跪坐哺育状,与同期"女"字相较,突出胸部特征,此非生理标识,实为文化符号——如《礼记·内则》"母抱子"的礼制体现。邓石如小篆"母"字(附图82224),弧线圆融如怀抱,垂笔稳健似支柱,恰合《周易》"坤厚载物"之德。而"亲"字金文从"辛"从"见"(附图82226),正暗合《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伦理观。

(三)书家母仪传统的审美呈现
王铎《母亲帖》以涨墨法表现"劬劳"之重(附图82229),墨色氤氲如乳汗交融;傅山行书"母"字(附图82230)绞转笔法形成的张力,恰似"圣善"之德的刚柔并济。赵孟𫖯《先妣帖》中"母氏"二字取法钟繇,横画宽博如大地,竖笔挺拔若乔木,暗合《女诫》"正身洁行"之训。这些笔墨语言,实为"凯风-棘心"关系的视觉转译。

(四)当代书法的母性精神重构
今人习书,当悟"母"字从甲骨到楷书的演变(附图82225),实为文化基因的传递过程。建议:
1. 临写《凯风》章句,体会"夭夭"笔势与"劬劳"笔力的辩证
2. 创作时以"屋漏痕"喻母德之自然,以"折钗股"比母教之坚韧
3. 参照邓石如篆书(附图82228)中宫紧收之法,象征母爱的内聚性

结语:书道中的母仪精神,非止于技法传承,实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孝经》)的伦理实践。值此母亲节,愿书者以笔墨为心香,在提按转折间体认那"吹彼棘薪"的永恒南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巳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