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启功认为结字最关键!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4-19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启功认为结字最关键。汉字书法好看、美、有艺术性,关键是它的间架结构和书写用笔。书法要从结字入手,书写时,注意力要集中在组成这个字的笔画所处的位置上,处理好每一笔画的方向、角度以及笔画之间的距离、疏密关系等等。

毛笔字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它属于造型艺术,水平高低,最直观地表现便是字形结构。字形结构,即结体,又称为结字、间架结构等,就是安排笔画的法则、规律。结构合理,间架巧妙,字形就耐看,否则,非丑即俗,这是毋庸讳言的。

一、结字要明朗

结字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结体之法,当然是针对若干部件而言。一个字,因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品字结构等区别,结体之法随之而成。这些结字之法,大多针对正书(篆隶楷)而言,但对于行草等书体,虽不密切,也有借鉴作用。在习练过程中,针对练习的书体,一定要写出它们的特点才能到位,以小篆而言,字形略带长方形(瘦长),结体匀称、上下左右均具对称之美,彰显古朴堂皇的庄重之气韵。

二、结字的组合方式

结体之法讲究变化与对比,若大小、高低、垂曳、排叠、避就、相让、朝揖、顶戴、覆盖、包裹、附丽、缓急、穿插、回抱、救应、向背、偏侧、意连、呼应、主次、疏密、粘合、管领诸法,均需随宜消息、因地制宜,险峻而美。

结字的险峻之美,楷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隶书『八分』的向背组合;楷书线条之间疏密的穿插,都是需要去仔细体会的结体问题。比如下图,左边四字是欧阳询写的,北碑的灵动,平正中见峭劲险绝,十分耐看;而右边是今人『美化』『改良』后的字体,规律可寻,毫无变化,工整俗套,适合做印刷体。

三、结字有中宫

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处,是为字之中宫』,而『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此结字之秘法。

一个字的中宫,不是确定的,虽然结字有一定法则可遵循,但是,把中宫设计在什么位置,是每个书家的自由,从中可以看出他造型的能力。在心中有一个中宫的位置以后,下笔之时,所有笔画都要围绕于它,它虽然不是可以看见的,但是你心中眼中它的位置却是明摆着的,你要关注于它。

四、有形而生态

结体,可以体现出一个书家的造形能力。孙过庭〖书谱〗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之所以说『务追』,是因为,能在『平正』的结字基础上兼备『险绝』,使字有态、有势,是很难的,并不是轻易所能实现的。

授书者所谓『横平竖直』,须辨证理解,横平竖直,虽平稳而无态无势。不是单独的用笔问题,亦是结体问题,读米芾书法,读二王书法,即便其最工稳者,也绝对不会为了『横平竖直』而失去态度、韵致。

唯东所望 發表於 2025-4-25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启功先生论结字要义阐微

启功先生"结字为要"之论,实为深契书道三昧的卓见。汉字书法之妙,确乎在于点画位置经营与空间分割之精微。今就先生所论,参以历代书论精华,试作申说。

一、结字乃书艺之本
《翰林要诀》云"结构有道,则字有仪",正与启功先生所见同契。结字非仅笔画排布,实为空间意识之投射。篆书之对称均衡、隶书之波磔开张、楷书之九宫停匀、行草之虚实相生,皆须通过"计白当黑"的空间分割来实现。王羲之《笔势论》谓"分间布白,上下齐平",此中"齐平"非指机械均等,而是动态平衡。观《兰亭序》二十"之"字,同中求异,正见结字变化之妙。

二、动态平衡法则
包世臣"中宫说"与启功"黄金律"暗合,皆强调视觉重心调控。然中宫非几何中心,如欧阳询楷书重心上提,颜真卿楷书重心下沉,各成其妙。赵孟頫《胆巴碑》结字多取右上势,而董其昌常作左下牵引,皆是通过笔画向背达成"势"的平衡。傅山"宁拙毋巧"之论,恰说明结字需在法度中求自然之态。

三、书体结字差异
篆隶结字重"画平竖直",楷书求"四面停匀",行草贵"笔断意连"。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证:其楷书结字严谨如筑室,草书结体流动若行云。启功先生所言"写出特点",正是要求习书者把握各体结字规律——如小篆之垂脚修长、汉隶之横势开张,皆不可混淆。

四、今人习字之弊
今之"美术字"病在程式化,如文徵明《停云馆帖》跋所讥"状如算子"。反观《张猛龙碑》,同一"之"字作十二种变化,正合孙过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之旨。当代书家当师古而不泥古,如白蕉论书所言"以晋人之理,运明人之态",方得结字真谛。

结语:
结字之道,实为"形"与"势"之统一。启功先生拈出此要,正是直指书法本质。学者当以《九成宫》析其险绝,《祭侄稿》味其真率,在理性法则与感性表达间寻得平衡,始可言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