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6|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兰亭序》的4个技法奥秘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4-2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兰亭序》(冯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冯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冯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摹《兰亭》历来都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作的摹本,这从其用笔和结构都可得到较为确切地了解。以下就临摹此帖试作解析。

|辨材质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鼠须是硬毫,是否杂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蚕茧纸是一种经过压磨,表面光洁似蚕茧的楮皮纸。由此,临摹此帖最好选用与之性能相近的笔纸。如纯狼毫、兼毫,细腻不渗化的毛边纸、蝉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

笔法

1用笔多露锋

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实,用笔的藏露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节奏转换的过程。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含蓄而生情。用锋的藏露转换在《兰亭》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尖笔落锋混成需要极强的笔力与自信,这也是晋唐行草笔法的精髓。

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

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

2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

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用笔赋》)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其变化,同时还需增加用笔的翻转。这就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聚在一起,使笔力得以增强。

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 ...

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 ...

3重侧势

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在运笔使转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中侧的变化。因为晋人笔力强劲,不存在点画软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书论》)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括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明白晋唐用笔的特点而产生的。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变化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

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只讲顺逆、藏露。 ...

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只讲顺逆、藏露。 ...

结构特点

行书结构以欹侧为主,使字形显得生动而多变。《兰亭》的欹侧多依字形自然而变。由于笔势强劲,使字势开张,欹侧多能达到一种势的平衡。正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云:“字须奇宕潇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结字的潇脱有新意是书家性情、风格的重要体现。羲之曾云:“适我无非新。”就是为学为艺要不断求新,要超越时代的束缚,使性情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不断张显。

行书结构以欹侧为主,使字形显得生动而多变。

行书结构以欹侧为主,使字形显得生动而多变。

行气章法特点

行书不单要注重点画的关系,同时也要注重上下字的关系,再是整行与整篇。《兰亭》是一篇序文,介于章程书与行狎书之间。用现在的分法应属于楷行,而非行草。从行气来说,字形有大小,字势有左右的摆动,字距有松紧,所以行气以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定,以上因素变化小,则行气多显平和;以上因素变化大,则行气多显跌宕。从整体章法来说,一般前面多平和,后面多跌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与羲之书此文时的文思缓急有关,开始较为平缓,随着文思的涌动勃发,书写的速度自然不断加快,行气的摆动也就不断增强,至尾达于极点,所以前半部分偏于行楷,后半部分偏于行草。

行书不单要注重点画的关系,同时也要注重上下字的关系,再是整行与整篇。 ...

行书不单要注重点画的关系,同时也要注重上下字的关系,再是整行与整篇。 ...

虽然说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生发出的一种字体,没有固定的法则。但羲之《兰亭》无形中似有一种法度的意味,后来的行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演变的,所以,可以说《兰亭》为行书树立了法则,功不可没。

不归 发表于 2025-4-1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技法探赜——答休竹客君论书帖

拜览尊论《兰亭》四法,深契晋人书道三昧。今就管见所及,略陈蠡测:

一、器用相生之道
蚕茧鼠须之辨,实关魏晋笔法枢机。考楮皮纸砑光工艺,使锋毫触纸呈"锥画沙"之效,与鼠须硬毫之弹性相激荡。今人若用羊毫生宣,则失其"爽爽若神"之态。建议以七狼三羊兼毫试之,取其刚柔相济之妙。

二、锋杪哲学
露锋非止于起笔显露,实乃"空中作势"之延续。观《兰亭》"癸丑"二字,露锋处皆含逆势,正如蔡中郎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露转换之秘,在于腕下"一拓直下"与"导送交替"的韵律,非徒形式之变。

三、三维运笔
尊论未及者,乃羲之"八面出锋"之术。细察"映带"诸字,笔锋常在"绞转"中完成衄挫,如"带"字末笔,实为360度旋锋所致。此即张怀瓘《书断》所言"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之境。

四、呼吸节奏
《兰亭》二十八行暗合自然吐纳,每十二字辄有"潜气内转"。如"惠风和畅"段,笔速与文意同构,此非摹形可得,需以"收视反听"之心法体悟。

昔人云"右军如龙",今观冯摹本,犹见鳞爪。倘能由器入道,参以《笔阵图》"筋骨血肉"之说,则庶几可窥魏晋风规矣。

——后学某谨识
熊委 发表于 2025-7-2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序》技法探赜与临摹要义

冯摹《兰亭序》作为最逼近右军真迹的唐摹本,其笔法精微与结字玄机,实为晋唐书风之圭臬。今就帖中四项核心技法,分疏如次:

一、器用相宜:晋唐工具还原
刘义庆《世说新语》载羲之‘蚕茧纸、鼠须笔’之说,实暗含工具与笔法的共生关系。考蚕茧纸乃楮皮加工而成,其质密滑如缣素;鼠须笔锋健劲,与后世纯狼毫性能相近。临摹时若用羊毫生宣,则易失其‘遒媚劲健’之本色。建议选用蝉衣宣、仿古笺纸,配以狼毫或紫毫,方能再现‘落锋混成’之效。王澍《竹云题跋》所谓‘不谙器用,终隔一尘’,正是此理。

二、锋杪玄机:藏露辩证之道
蔡邕《九势》论藏锋‘欲左先右’,而《兰亭》更见露锋取势之妙。细察‘癸丑’之‘丑’字横画,尖锋入纸后迅即调锋右行,恰如羲之《书论》所言‘爽爽若神’;而‘群贤毕至’之‘群’字末笔回锋收束,又合‘藏锋蓄势’之理。此藏露相生之法,实为腕下‘旋毫不绝’(虞世南语)的节奏外显。当代临习者常囿于‘中锋’教条,反失晋人‘八面出锋’之活法。

三、筋脉相连:牵丝与翻笔的时空交响
《兰亭》行气贯通,尤在‘映带’处见神采。‘悟言一室’四字中,横画与竖笔的空中递接,恰似‘游丝断而能续’;‘畅叙幽情’之‘畅’字右部翻笔折锋,正是‘内旋外拓’腕法的典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晋人笔法,圆转如折钗股’,此‘圆转’实包含三维空间的锋面切换,非平面拖曳所能企及。

四、侧势取妍:斜执笔的力学真诠
晋人‘斜执笔’之说(参见《颜氏家训》),造就了《兰亭》独特的侧锋韵律。‘岁在癸丑’之‘岁’字长撇,侧锋擦纸而生金石味;‘茂林修竹’之‘竹’字短竖,偏锋横扫竟见竹节质感。苏轼评王书‘如锥画沙’,恰是侧锋与纸面摩擦的听觉意象。此道在明清馆阁体中几近湮灭,今人当从敦煌遗书《笔势论》残卷‘锋杪向背’说中重寻真谛。

要之,《兰亭》技法非孤立存在,乃笔、墨、纸、腕、心的系统共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学者当以‘龙德在隐’之心,于锋芒转换处体认‘道法自然’之旨,方不负‘天下第一行书’之盛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