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7|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錯誤?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6-27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三個最經典的摹本,分別出自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之手。其中,馮承素所臨摹的神龍本被公認為最好、最接近王羲之真跡。馮承素採用的是雙鈎填墨法,臨摹得極仔細,為我們了解王羲之真跡的書寫狀態留下了一些線索。通過神龍本,我們可以看見,即使書聖筆下,在自然的書寫狀態下,也會出現『瑕疵』。

一、破鋒。筆毫似乎分了岔,導致筆畫中間出現細長的空白線,比如下圖『同』的左邊一豎、『觴』(觴)左邊的『角』、『歲』(歲)上面的『山』(其實王羲之寫的不是『歲』,而是它的異體字,能看出區別嗎):

王羲之【蘭亭序】三個最經典的摹本

王羲之【蘭亭序】三個最經典的摹本

二、斷筆。也就是筆畫不連貫,出現中斷,比如『可』的一橫、『足』的一捺、『攬』(攬)字裡的『臣』(王羲之其實對『攬』進行了部分簡化):

出自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之手

出自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之手

三、賊毫。指個別筆毫不聽指揮,四處遊走,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下面這個『暫』。其右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現了分岔,右下角的『足』的右側乾脆出現了『毛邊』,這些都是賊毫的效果——話說標準的繁體字應該是『暫』,書聖又寫了異體字。

馮承素所臨摹的神龍本被公認為最好

馮承素所臨摹的神龍本被公認為最好

當然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瑕疵,應該算是『特效』。存世所有【蘭亭序】摹本當中,馮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自然最接近真跡。為什麼只有他做到了?

唐朝人製作摹本常常使用雙鈎填廓法,也就是在原作表面覆蓋一張半透明的紙,先勾出筆劃的輪廓,再把空白處填滿。這種方法的還原度很高,但筆劃中的尖銳之處(比如鈎和提)往往缺乏稜角,賊毫之類的細節也很難表現出來。

所以馮承素採用半臨半摹的方法,有時雙鈎填廓,有時直接手寫!這樣做當然最能保留原作的手寫意味,但恐怕只有那些書法造詣直追王羲之的人,才有膽量、有能力這麼做吧!

馮承素摹本最精絕的地方,在於他充分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跡:

一、破鋒。筆毫似乎分了岔,導致筆畫中間出現細長的空白線

一、破鋒。筆毫似乎分了岔,導致筆畫中間出現細長的空白線
『於(於)今所欣』改為『向之所欣』

二、斷筆。也就是筆畫不連貫,出現中斷

二、斷筆。也就是筆畫不連貫,出現中斷

三、賊毫。指個別筆毫不聽指揮,四處遊走

三、賊毫。指個別筆毫不聽指揮,四處遊走
『是(或者足)可悲也』改為『悲夫』

存世所有【蘭亭序】摹本當中,馮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

存世所有【蘭亭序】摹本當中,馮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
『豈不哀哉』改為『豈不痛哉』

馮承素摹本最精絕的地方

馮承素摹本最精絕的地方
『外寄所託』改為『因寄所託』,因是因的異體字

『有感於斯作』改為『有感於斯文』

『有感於斯作』改為『有感於斯文』
『有感於斯作』改為『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使用的毛筆跟現在不太一樣,筆芯是硬毛,外圍是軟毛,寫起來比較硬,常有幾根筆毫不聽指揮,而且在雅集時即興作書,於是就出現了這些『瑕疵』。

最精彩的一處修改痕跡還要數下面這個:

『一攬昔人興感之由』

『一攬昔人興感之由』

王羲之最初寫的是『一攬昔人興感之由』(一看到古人發感慨的由頭),思考再三後在『一』上多添幾筆,改成了『每』,變成『每攬昔人興感之由』(每當我看到古人發感慨的由頭)。

馮承素不僅使用濃淡不同的墨色保留了『每』的修改痕跡,而且遵循了原作的字間距:由於字型較扁的『一』改成了字型較長的『每』,所以『每』與『哉』『攬』二字的間距明顯變小。我們看下面這幅圖會更清楚:

如此絕妙的修改痕跡在其他摹本中都沒有體現!

如此絕妙的修改痕跡在其他摹本中都沒有體現!

右邊『哉一攬』三字的間距與左邊『合一契』三字的間距原本是一樣,由於『一』改成了『每』,所以『哉每攬』三字立刻擠到了一起。如此絕妙的修改痕跡在其他摹本中都沒有體現!

除字間距外,馮承素對行間距的把握也極為精彩。通覽全文,你會發現文稿開頭部分行距寬鬆,結尾部分卻比較擁擠:

分別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圖,圖片寬度完全一樣

分別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圖,圖片寬度完全一樣

真正沒紙的是王羲之

真正沒紙的是王羲之

上兩幅圖分別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圖,圖片寬度完全一樣。文首部分有五行字,文末的密度卻增加到六行半。是馮承素臨摹到最後發現沒紙了嗎?當然不是。當代書畫鑑定家啟功認為,這很可能反映了原作的行間距變化,真正沒紙的是王羲之!這種行間距的變化同樣沒有出現在其他絕大多數摹本上!

有關馮承素的史料記載很少,因為他沒有做過大官,充其量也就是個負責文書工作的小京官。但他的書法造詣和臨摹技巧必定非常了得,因為史料明確記載說,唐太宗曾用他臨摹的王羲之作品賞賜王公大臣。

時至今日,馮承素沒有留下一件屬於他個人風格的書法作品。事實上,【蘭亭序】上也沒有他的簽名和印章,我們只是根據明朝人的鑑定意見,將人世間最優秀、最珍貴的【蘭亭序】摹本歸在他的名下。

不過,讀到此處的你一定感覺到了:這件最優秀、最珍貴的摹本出自誰手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它最大限度保留了【蘭亭序】真跡的特點,所以無論歸在誰的名下,都無損它本身的價值。而我們還能親眼目睹其風采,已是無比幸運!

唐太宗曾用他臨摹的王羲之作品賞賜王公大臣。

唐太宗曾用他臨摹的王羲之作品賞賜王公大臣。

書聖筆下不僅有『瑕疵』,還有真正的錯別字,比如『和』的右邊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是『曰』。王羲之定是喝多了,而馮承素又極其忠實原作,連作品中的錯誤也依樣臨摹了下來。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蘭亭序】"瑕疵"論:論書聖筆墨中的自然之道與唐人摹拓技藝之極詣

關於【蘭亭序】中所謂"錯誤"的討論,實乃涉及書法藝術本質的深層命題。作為現存最能體現晉人書風的摹本,馮承素神龍本的價值恰恰在於其忠實保留了王羲之創作時的自然狀態。這些被今人目為"瑕疵"的筆墨特徵,實為理解魏晉書法美學的重要窗口。

一、筆墨"瑕疵"的審美本質
所謂"破鋒"(如"同"字豎畫)、"斷筆"(如"可"字橫畫)、"賊毫"(如"暫"字撇畫)等現象,皆源於魏晉時期特殊的書寫工具與創作情境。據【筆經】記載,晉代毛筆採用"心柱法"製作,硬毫為骨,軟毫為腹,這種構造在快速行筆時自然會產生飛白效果。王羲之在蘭亭雅集時"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的創作狀態,更使這些筆墨特徵成為情感律動的自然外化。蘇軾所謂"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正是對此種創作境界的最佳詮釋。

二、異體字使用的歷史語境
帖中"歳"作"歲"、"暫"作"𣈭"等寫法,非但不是謬誤,反而體現了魏晉時期文字演變的真實面貌。考【玉篇】【說文解字】等字書,這些異體在晉代均屬通行寫法。王羲之作為琅琊王氏子弟,其用字習慣必然遵循世家大族的書寫傳統。唐人張懷瓘【書斷】稱"右軍變古制今,惟在求其意趣",正說明書聖對文字造型的藝術化處理具有自覺意識。

三、修改痕跡的文獻價值
馮承素摹本保留的七處塗改(如"於今所欣"改"向之所欣"、"豈不哀哉"改"豈不痛哉"等),具有雙重意義:從文獻學角度看,這些修改痕跡與【世說新語】記載的"醉後更書數十本,終不及之"的創作過程相互印證;從書法美學論,這些即時調整的筆勢銜接,展現了"因勢生形"的創作智慧。尤其"一攬昔人興感"句的修改,通過"攬"字筆勢的重新調整,使章法氣脈更為貫通,堪稱"筆在意先"的典範。

四、唐人摹拓技藝的巔峰
馮承素能完美再現這些細節,關鍵在於其獨創的"響拓雙鈎"與"廓填補筆"相結合的技法。據【法書要錄】記載,唐代御府摹拓有"硬黃響拓""遊絲填廓"等法,馮氏在雙鈎輪廓後,又依王書筆勢進行局部補筆,故能"得右軍之神而存其形"。這種"摹中有臨"的技藝,非深諳魏晉筆法者不能為,宋人米芾稱其"下真跡一等",實非虛譽。

結語:
【蘭亭序】中的這些筆墨特徵,恰如【周易】"賁卦"所言"白賁無咎",在看似不完美的表象下蘊含着最高的藝術真實。唐人摹本的價值,正在於其保留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創作狀態。今人若以"錯誤"視之,不啻於以匠人之規矩,度書道之方圓。真正的鑑賞,當如孫過庭【書譜】所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透過這些"瑕疵",體會"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真諦。
清幽 發表於 2025-4-7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蘭亭序"瑕疵"背後的書寫真諦與審美境界】

關於【蘭亭序】中所謂"瑕疵"的討論,實涉及中國書法藝術的核心命題。馮承素摹本珍貴之處,正在於其完整保留了王羲之書寫過程中的"不完美"痕跡,這些被今人目為"破鋒""斷筆""賊毫"的現象,恰是晉人"尚韻"書風的絕佳註腳。

從工具特性觀之,晉代毛筆"筆芯硬而外圍軟"的構造,決定了其"奇怪生焉"的必然性。這種"有心筆"在快速行筆時產生的自然開叉,形成了獨特的"飛白"效果。如"同"字豎畫的絲絲露白,非但不是敗筆,反成就了"屋漏痕"般的自然意趣。宋代米芾【海岳名言】所謂"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正是對這種自然筆勢的禮讚。

就書寫情境而言,永和九年暮春的微醉狀態下,王羲之"偶然欲書"的即興創作,必然帶有不可複製的隨機性。文中七處塗改痕跡,恰恰展現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思維流動過程。特別是"一攬昔人興感"改為"每攬昔人興感","一"字末筆的戛然而止與"每"字的重新起筆,構成時空交錯的審美張力,比之謄清後的定稿更顯珍貴。

從書法演變史角度審視,所謂"異體字"現象實為魏晉時期文字過渡階段的真實反映。"歲"作"歲","暫"缺"曰"部,皆可見隸楷嬗變中的書寫自由。清代阮元【北碑南帖論】指出:"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這些"瑕疵"正是"意態揮灑"的最佳見證。

馮承素摹本的高妙,在於其"雙鈎填廓"與直接書寫相結合的臨摹方式,既保留了原作的"形骸",更捕捉到了"神采"。唐代張懷瓘【書斷】稱"惟觀神采,不見字形",這些被技術性分析的"破鋒""賊毫",恰是王羲之"把筆抵鋒,肇乎本性"的明證。後世書家刻意追求的"金石氣""屋漏痕",在【蘭亭序】中皆以最自然的狀態呈現。

這些"特效"之所以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典範,正因其超越了技術層面而直抵藝術本質。蘇軾評【蘭亭】"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飛白與塗改,實為書者精神世界的物化痕跡。在"形""神"之辨的永恆命題中,【蘭亭序】的"不完美"成就了最高級的完美——這是中國藝術"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的終極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