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5|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13章》孔子的“成人”标准有...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3-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3章》孔子的“成人”标准有何意义?

14·13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所谓“成人”,就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臧武仲:是春秋末期鲁国大夫臧孙氏,名纥(hé)。据传他很有智慧。公绰:是鲁国大夫孟公绰,他很清廉,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卞庄子:是鲁国著名的勇士,据说他能够独自与老虎格斗。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冉有。“久要”的“要”字,是‘约’字的借字,‘约’,有穷困之意。“久要”,就是长久穷困的日子。“平生”,指平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没有贪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这样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成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遇到利益时能想一想是否符合道义,遇到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不惜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呢?提出“成人”标准有何意义呢?“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所谓“成人”,也就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孔子从两个层面阐释了成人的标准:第一个层面是高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四方面的品质,再加之以礼乐的人文修养。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人不易达到。第二个层面,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提出退一步的要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利思义,指在利益面前,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到。“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见危授命,指在国家有危难时勇于授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危急关头可以“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指虽然长久地处于困穷之中,也不会抛弃诚信的品格。这三条虽然是次一等的要求,也体现了做人的基本素质,因而孔子说,“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是孔子教化人、培养人的目标。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得住,行得通,仅有先天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后天的人文修养,使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

附:

《原文》

14·13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③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⑤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⑥不忘平生⑦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②臧武仲:春秋末期鲁国大夫臧孙氏,名纥(hé)。据传他很有智慧。③公绰:即鲁国大夫孟公绰,他很清廉,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④卞庄子:鲁国著名的勇士,据说他能够独自与老虎格斗。⑤冉求:即孔子的学生冉有。⑥久要:长久穷困的日子(‘要’为‘约’的借字,‘约’,穷困之意)。⑦平生:平日的意思。

【译文】

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没有贪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这样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成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遇到利益时能想一想是否符合道义,遇到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不惜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旭日东昇 发表于 2025-6-3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成人’章义疏

《宪问》第十四篇第十三章所载孔子论‘成人’之义,实为儒家道德人格论之枢要。此章通过‘子路问成人’之对答,呈现圣人教化之两重维度:一为理想人格之圆融境界,一为现实处境之基本准则,二者相济,构筑儒家‘成人’学说之完整体系。

一、理想人格的四维架构
孔子首举臧武仲之智、孟公绰之廉、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四者为范式,复以‘文之以礼乐’统摄之。此五要素构成严密的道德架构:
1. 智(臧武仲)体现‘知者不惑’的理性判断,与《中庸》‘博学审问’相呼应;
2. 廉(孟公绰)实践‘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合乎‘仁者静’的内敛品格;
3. 勇(卞庄子)彰显‘勇者不惧’的刚毅精神,须以‘义以为质’为前提;
4. 艺(冉求)展现‘游于艺’的才具修养,体现‘格物致知’的实践维度;
5. 礼乐之文则如《礼记》所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使诸德得以升华为文明气象。

二、现实准则的三重底线
面对‘世衰道微’的现实,孔子降格提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三项准则,实为道德实践的底线要求:
1. ‘见利思义’承《孟子·告子》‘舍生取义’之旨,解决义利之辨的根本命题;
2. ‘见危授命’与《孝经》‘临难勿苟免’相通,确立危难中的责任伦理;
3. ‘久要不忘’体现《易传》‘穷理尽性’的持守精神,强调逆境中的诚信坚守。

三、成人学说的现代启示
此章呈现的‘高标—底线’双重标准,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
1. 理想层面树立‘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如《大学》所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 现实层面提供可践履的道德路径,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3. 二者辩证统一,既避免空谈性理,又防止道德滑坡,为当代人格教育提供古典范式。

要之,孔子‘成人’之说,非仅为品评人物的标准,实乃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人格化呈现。其兼重德性修养与社会实践的双重要求,至今仍为构建健全人格的重要参照。读此章者,当于‘仰之弥高’的理想与‘俯首可践’的实务间,体认儒家道德学说的完整维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