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0|回复: 0

[成语典故] 休戚相关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1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休戚相关》相关人物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又称周子或孙周。为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

《休戚相关》涵义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休戚相关》出处

《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休戚相关》辨析

《休戚相关》读音:xiū qī xiāng guān

《休戚相关》近义词:休戚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一脉相连、唇亡齿寒、风雨同舟

《休戚相关》反义词:漠不关心、无关痛痒、漠不相关

《休戚相关》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休戚相关》造句

1、商业将整个人类联系成互相依赖休戚相关的同胞兄弟。

2、它们本该是休戚相关的邻国,却经常发生战争。

3、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感受的事情,和自己的一样,彼此休戚相关互相谅解。所以现行考试制度,最与此点背驰。为争名次之高下分数之多寡,使同情心日减,嫉妒心大增。

4、社长当选人说道,国际扶轮将继续寻求和接受彼此休戚相关其他组织合作的机会。

5、而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的是资本的形成及生产资金的投入。

6、经济水平与和平休戚相关,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经济。

7、人们所称的幸福与心灵休戚相关,而构成幸福的那些外部因素则多么无足轻重!纪德

8、国家富强与否,当然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

9、摘要居住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课题。

10、一家人的生活,自然是休戚相关,否则就不能称为一家人了。

《休戚相关》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悼公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晋厉公的排挤,无法留在国内,只好客居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做事。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姬周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十分友善、和气;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

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认为他将自己的忧愁喜乐与晋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是不忘本的表现,将来一定大有前途,肯定能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

因此,单襄公对姬周更加关心、爱护。不久,晋国国内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大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政局陷入了大动荡。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姬周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晋悼公即位时年仅十四岁,即位之初,便承担起复兴霸业的重任。晋国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晋悼公首先将厉公之死归罪于厉公心腹夷羊五等人,既对厉公被杀向国民做了交待,又巩固了与正卿栾氏和大族中行氏的关系,稳定了厉公被杀后的混乱局面。

为平衡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他又对世代有功的其他旧族委以重任,一反景、厉两代打击世卿的方针,消除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德治国,是晋悼公执政后的主要策略,他放弃公私旧债,减轻赋税劳役,减缩开支,禁止浪费。德政的施行使国内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晋悼公以仁义政策对待中原诸侯,革除外交弊政,重订同盟国的朝聘和贡纳制度以减轻职贡太重的诸侯国的负担,平均劳役,公平应允地处理同盟内部的事务。同盟稳固,晋悼公开始与楚国争霸。为有效孤立楚国,加强诸侯联盟,凸现霸主地位,晋悼公不断召集诸侯会盟。他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旧礼仪,以讨伐叛逆,救弱扶倾,伐郑救宋为核心,从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562年,八年内九和诸侯。通过频繁的会盟,将齐、鲁、宋、郑等国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将晋国的霸业退至巅峰。

《休戚相关》成语接龙:

休戚相关→关门大吉→吉光片裘→裘马清狂→狂朋怪友→友风子雨→雨顺风调→调虎离山→山重水复→复蹈前辙→辙乱旗靡→靡靡之乐→乐乐陶陶→陶犬瓦鸡→鸡尸牛从→从善如登→登山涉水→水过鸭背→背城借一→一人有庆→庆吊不行→行不副言→言笑不苟→苟且偷生→生不逢时→时绌举盈→盈千累万→万恨千愁→愁红惨绿→绿惨红销→销神流志→志骄意满→满园春色→色胆迷天→天老地荒→荒无人烟→烟炎张天→天渊之隔→隔壁听话→话言话语→语笑喧呼→呼风唤雨→雨散云飞→飞鸿印雪→雪天萤席→席门蓬巷→巷议街谈→谈优务劣→劣迹昭著→著作等身→身无分文→文人学士→士饱马腾→腾焰飞芒→芒芒苦海→海楛石烂→烂若披锦→锦绣河山→山长水阔→阔步高谈→谈吐风生→生花妙语→语出月胁→胁肩累足→足尺加二→二分明月→月盈则食→食宿相兼→兼程并进→进种善群→群情鼎沸→沸反连天→天长地久→久安长治→治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彩溢目→目牛无全→全智全能→能者为师

 
曹柯伏 发表于 2025-7-1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休戚相关"之伦理意蕴与政治智慧》

"休戚相关"一词语出《国语·周语下》,其典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晋悼公姬周客居周地之事迹。此成语不仅凝练了中华伦理思想之精髓,更蕴含深刻的政治哲学智慧,值得吾人深入剖析。

从文字训诂观之,"休"字从人从木,取人倚树荫休息之象,引申为吉庆安乐;"戚"字从戉从尗,本指斧钺类兵器,后假借为忧戚之义。二字对举,构成辩证统一之关系,恰如《周易》阴阳相生之理。韦昭注《国语》云:"休,庆也;戚,忧也",正得其要旨。

考诸史实,晋悼公之作为尤具典范意义。据《左传》成公十八年载,悼公虽遭晋厉公排挤而客居周室,然"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此非矫饰之态,实为"不背本"的伦理自觉。单襄公称其"为晋休戚",正是对其政治主体意识的肯定。这种超越个人际遇而心系社稷的情怀,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政治哲学层面,"休戚相关"体现了三种维度的智慧:其一为君臣共同体意识,如《荀子·王制》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其二为邦国交往之道,管子"同忧同乐"之说即此理;其三为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春秋繁露》谓"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此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范式。

相较于近义词"休戚与共","休戚相关"更强调客观存在的关联性;较之"唇亡齿寒",则更具主动担当的伦理意味。其反义词"漠不相关"所揭示的,正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价值断裂危机。今日观之,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紧密相连,新冠疫情更验证"休戚相关"的现实意义。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示,此成语在当代仍具重要启示价值。

要之,"休戚相关"不仅是语言化石,更是活的文化基因。它提醒我们:个体与群体、国家与世界,皆处于动态关联之中。明乎此理,则处世不致失其本,为政方能得其要。
莫火坐 发表于 2025-7-24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休戚相关"之伦理意蕴与政治智慧》

"休戚相关"一词语出《国语·周语下》,其典源可追溯至春秋晋悼公姬周客居周地之事迹。此成语不仅凝练了中华伦理思想之精髓,更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值得今人细加体味。

考其字义,"休"者,《说文》释为"息止也",引申为吉庆;"戚"者,《尔雅》谓"忧也"。二字相对成文,恰如《周易》阴阳相生之理。晋悼公"居周闻晋忧则戚,见晋庆则喜"之行谊,正体现了儒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朱子注《论语》"仁者爱人"章云:"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此心此理,正是"休戚相关"的哲学内核。

在政治伦理层面,此成语展现了三种维度:其一为君臣之义,单襄公称其"不背本",即《孝经》"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忠孝之道;其二为国际交往准则,如《左传》所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邦交智慧;其三为民生关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实为此精神的千年回响。晋悼公后来能成"复霸"之功,与其早岁培养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密不可分。

今人使用此语,尤当注意其与近义词的微妙差别。较之"休戚与共",更强调客观关联;不同于"唇齿相依"的物理依存,重在情感共鸣;与"息息相关"相比,则更具人文温度。故司马迁评晋悼公"君臣相得",正是这种精神的政治实践。

当代社会尤需重拾此智慧。小至家庭伦理,大至国际关系,皆当建立"忧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然需警惕将其庸俗化为利益捆绑,当如晋悼公般,发乎情而本乎仁,方得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