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28|回复: 0

[儒家文化] 为了不得罪别人,为了和而失去了礼,最后也行不通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8-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王之道,斯为美

先王之道,斯为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最后一句话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这也行不通。也就是只知道和而不用礼,这也不行。

像我们现在都是一团和气,为了不得罪别人,明知这件事不对,也不敢于去劝谏,这就是不符合礼了,就是为了达到和而忽视了礼。比如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如果我们为了讨好人,为了人缘好,把这个制度给废弃了,就是为了和而失去了礼,最后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马融说:“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像我们前面讲的,婚姻之礼没有了,尊师之礼没有了,《弟子规》上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也不讲了,这些礼都被废弃了,为了方便,最后离婚率上升了,学生不尊敬老师,儿女也不孝敬父母,儿女都变成小公主、小皇帝。所以纯用“和”还是不行的,以礼来达到“和”,这个“和”才是真实的。

《四书蕅益解》有这样两句话,“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这个断句也有两种。我们这一句话,就是刚才讲的,是一种断句的方式:“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是一句话,“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是一句话,“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另一种断句的方式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后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虽然断句不一样,但是意思大同小异。《四书蕅益解》就是根据这一种断句来解释的。说:“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由”的是什么呢?“由”的是本和之礼!这个礼它的体是人的心性、人的性德,也就是天道,这个道本身是和谐的,古人把它称为“太和”,宇宙自然本身是和谐的。

我们人一出生,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也是很和谐的。礼本身就有着和。所以由的是什么呢?由的是本和之礼,“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为把礼废除了,而一味地求和,结果是没有行礼,这个礼没有行得通,和也没有真正地达到。这和我们前面讲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的。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幽魂~ 发表于 2025-7-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礼和之辨:从有子之言看儒家伦理的实践智慧》

有子"礼之用,和为贵"之论,实为儒家伦理哲学中极具辩证智慧的命题。今人常执"和为贵"一语而失其本旨,恰如执指为月,殊失圣贤立言之深意。本文拟从经学诠释与实践伦理双重维度,剖析礼和关系之要义。

一、礼和体用之辨
《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和者,天地之情也。"礼为伦理规范之统称,其本质在建立人伦秩序;和为理想状态,体现人际和谐。马融注"不以礼为节"之弊,正揭示二者乃体用关系:礼为体,和为用。犹如宫商角徵羽五音各安其位(礼),而后可成《韶》《武》之和声(和)。今人但求表面和谐而废礼制约束,犹舍规矩而求方圆,其可得乎?

二、历史经验之鉴
《春秋》载郑伯克段于鄢,正为"知和而和"之戒。郑庄公纵容共叔段逾制,终致兵戈相向。此即"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的史实例证。汉末清议废弛,士大夫但务虚名求容,终酿党锢之祸。王夫之《读通鉴论》谓:"礼废而和伪,其乱速于猛政。"历史证明,失礼之和如无舵之舟,终将倾覆。

三、当代实践之失
今之所谓"一团和气",实为乡愿之尤。学校废惩戒权而学风日堕,家庭弃长幼序而孝道衰微,皆"废礼尚和"之弊。《白虎通义》言:"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当师生之礼沦丧,则师道不尊;当婚礼简化为契约,则伉俪易解。数据显示,当代离婚率与尊师传统弱化呈正相关,此非"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之明证乎?

四、中庸之道新诠
蕅益大师"本和之礼"说,揭示礼之和的本质属性。《周易》"履卦"象辞:"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真正的和谐必以明分际为前提。如《周礼》六官之设,各有职守而互不僭越,反成太平之治。故儒家之和,非无原则妥协,乃"和而不同"的辩证统一。程颐所谓"礼者理也",即强调礼的理性节制功能。

结语:
重温有子之教,当知礼如堤防,和如流水。堤防固则水流畅,礼制明则和谐真。今日重建伦理秩序,当以"克己复礼"为始基,使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如此,则"太和"之境可期,非徒表面和谐之虚象也。学者当深体"礼节之"三字,方不负先贤垂训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