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7|回复: 2

[儒家文化] 年事高的、疾病缠身的、鳏寡、贫困的父母,更需要我们尽心竭力去侍奉 ...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20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9dd242c0a7f576785717b3107a326a0.jpg

事父母,能竭其力”,除了要在养父母之身、养父母德行、养父母之智、养父母之心上尽心尽力。还有四种父母特别需要我们尽心竭力地去侍奉。

第一种就是年老的父母,“一曰老”。在父母半衰的时候,就是五六十岁的时候,他们的饮食起居还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拄着拐杖,走路怕跌倒,还经常得病,衣食不能自理,得病的时间很长,历月经时,很久都要躺在床上,所以生活起居都要儿女照顾,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第二种,“二曰病,缠绵恶疾”。父母亲有病,躺在床上几个月、几年,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一会尿在裤子上,一会便在床上,弄得被子衣服都很肮脏,儿女侍奉父母最难的就是在这个时候了。而父母需要儿女照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了,中国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实际上真正的孝子,就是父母亲患病,他也仍然能够一如既往地不嫌弃父母。这几年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论坛,经常邀请一位老师,大连的孝子王希海老师。他侍奉父亲很长时间,父亲是卧床不起,但是他每一天都给父亲换床单、换衣服,结果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得褥疮。

有一次,他带父亲去看病,这个医生看了父亲的病历,扭头就走了。说:“你父亲病了多长时间了?”他回答,多长多长时间了。医生不相信,觉得在欺骗他,因为卧床这么长时间,还能不得褥疮的老人,他是没有见过的,觉得这个孝子是在骗他,所以他扭头就走了。结果,当医生再回来的时候,眼里就含着泪水,他知道了王希海孝子照顾父亲数十年如一日,每一天从早到晚,都是认真地给父亲换这些衣服和床单,所以他被感动了。他说,那些在专业护士学校学护理的人都达不到这个照顾护理水平。这位孝子能够照顾病卧在床的父亲数十年如一日,这确实让人很感动。

第三种,父母亲鳏寡。老而无夫叫“寡”,称为寡妇;老而无妇为“鳏”,称为鳏夫。“鳏夫、寡妇”到老的时候丧失了配偶,形影相吊,也没有人在面前问寒问暖,心里有了事也不知道向谁去诉说,晚上睡觉的时候也非常孤单,虽然儿孙满堂,但是儿女们都在看电视,和自己的妻子丈夫谈笑,和自己的孩子嬉戏,也顾不上去关心父母;孙子即使在面前,也经常在酣睡之中,不知道去关心奶奶、姥姥的心情。所以彻夜难眠,辗转反侧,非常孤独、非常孤单。这个就是鳏寡之人。

最后一种是贫乏。贫乏之人因为抚育儿女,心力都费尽了,又要为儿女置办嫁妆、婚礼,把财也用完了,结果年轻的儿女吃饱了,穿暖了,住着好的房子,老父母却在垂首踌躇,看到别人吃美味,禁不住流下口水,一日三餐也是靠行乞为生。这样的儿女也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身是从那里来的?还经常埋怨父母:“有什么能够遗留给我的?”我们上面说的这四种老人,他们的怨气是非常深的,如果儿女对他们不好,他们的怨言很重,所以对这四种老人要非常竭心尽力地照顾。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样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的父母的。比如说,历史上有一位德行和道业都很高的道济法师,他常常担着担子到城外去讲经,从这里也看到,古代出家人的本分就是讲经教学。去讲经的时候,前面的担子里面担着自己的老母亲,另一个担子里面装的是经书佛像等等。

他经常对人讲,如果有母亲能够亲自供养的,他的福分就和供养登地的菩萨所获得的福分是一样的、平等的。所以家有老母亲可以供养,那是你的福分,也是给自己积福的一个好机会。他父母的衣着、饮食、大小便等等,他都亲自来照管,有人看他讲经很辛苦,想帮助他去照料母亲,他怎么回答呢?

他说:“吾母,非尔母也。”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所以他就坚持亲自来照顾母亲,无论是出家的僧众还是在家的人,听到他的故事都被他感化,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来侍奉母亲了。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感觉到很惭愧,虽然我们有条件,但是没有像道济法师那样亲自地、竭心尽力地来照顾母亲,这就是第一句“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意思。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周佐 发表于 2025-4-3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道四难与尽心侍亲之道》

孝道之难,非在寻常日用,而在特殊境遇。古圣有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今观此帖所言四类父母,实为检验孝心之试金石,诚得圣贤微旨。

一曰"老"。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非徒记岁数,实警示衰老之亟需照料。《礼记》载"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至耄耋之年,则如《孟子》所言"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此时子女当如曾子"昏定晨省",不使父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王希海之事,正合《孝经》"病则致其忧"之训,其护理之精,堪比《千金方》"凡衣服巾节枕席,时复更换"的医道要求。

二曰"病"。《黄帝内经》云"久病伤正",而久病更伤亲心。帖中引"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谚,恰反衬真孝子当如《二十四孝》中"文帝尝药"般"亲有疾,药先尝"。医者初见疑而终泣,正印证《论语》"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之理。护理之术可学,而数十年如一日之心难修,此即《孟子》"大孝终身慕父母"之实相。

三曰"鳏寡"。《诗经》叹"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而丧偶之痛尤甚。班昭《女诫》言"夫死不嫁"虽为古礼,然今日更当体察其"茕茕独立"之苦。子女纵有"绕膝之乐",不可使亲有"形影相吊"之悲。当效法老莱子"戏彩娱亲"之智,以温情解其孤寂。

四曰"贫乏"。《孝经》明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父母因育子致贫,子女当如闵子骞"单衣顺母",不以贫贱易其孝心。昔子路"负米养亲",今人纵无此困,亦当体察父母"竭其资财以遗子女"之苦心。

此四者,实为孝道修行之四重境界。王阳明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侍亲之道贵在知行合一。今人常叹"忠孝难两全",然观王希海等例,可知孝心真切处,自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愿世人于此四境中磨砺孝心,方不负"事父母能竭其力"之圣训。
智能编辑 发表于 2025-7-14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孝道四难及其践行之道》

孝道之难,非在寻常日用,而在极端之境遇。古圣有云"事父母能竭其力",然世人多止于晨昏定省,鲜有能体察孝道之精微者。今观此帖所述四类父母——年老、疾病、鳏寡、贫困,实为检验孝心之试金石,诚宜深究其理而笃行之。

一曰"老"。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非徒记其寿数,实为警醒人子当察其衰变之渐。《礼记》载"五十始衰",今人每以父母尚能自理而疏于照拂,殊不知衰老如潜流暗涌。北宋司马光《家范》详载侍疾之法,强调"视听不衰时预为之备",此乃真知灼见。王希海之事迹,恰印证《孝经》"病则致其忧"之训,其护理之精,非止技术之娴熟,实为心念之专一。古人云"色难",正谓此也。

二曰"病"。医典《千金方》特设"养性"篇,言"凡人居家养老,须识医药"。然今之所谓孝者,多委之护工,鲜有亲侍汤药者。清人陆陇其《三鱼堂文集》记其母病三年,未尝解带而寝,此等行谊,正是对"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的最好驳斥。医者见王希海父无褥疮而疑,恰暴露今人侍疾之常态已堕至何种境地。

三曰"鳏寡"。《诗经·小雅》"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叹,非仅幼失怙恃之悲,亦含老来丧偶之痛。唐律规定"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然今之法律虽备,人情已薄。宋代理学家真德秀《西山文集》载其每日必至寡母榻前讲说古今,此等"养志"之法,实为解鳏寡精神孤寂之良方。

四曰"贫"。《二十四孝》中"拾葚供亲""卖身葬父"等事,皆示贫贱中孝道尤难。明儒吕坤《呻吟语》谓"贫家之孝,更费经营",非谓财物多寡,而在处贫之智慧。今人每以金钱衡量孝心,殊不知《颜氏家训》早有"施而不奢,俭而不吝"之教,要在量力而行中见其诚悫。

孝道四难,实为人生四课。昔舜耕历山、闵损芦衣,皆在极端境遇中显其至性。今人虽不必效古人之迹,然其精神内核不可不知。明代孝子黄淳耀《陶庵集》有言:"事亲之道,当于难处见真。"诚哉斯言!愿世人不仅以"养父母之身"为足,更能体察此四难中之深意,于困顿处见孝心之纯粹,方不负"能竭其力"之圣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