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8|回复: 0

[儒家文化] 选拔人才要依此“四慎”、“八征”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7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兵不可任非其才也

兵不可任非其才也

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也。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弗休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无不美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笥,盛衣服的器具。官服存放在竹箱里,不要轻易授人;用兵之前要先省察将帅自身,不可轻易委任。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也。说的是官服不可给德行不合适的人,军队不可任用不合适的人才。

《群书治要·管子》中提出君主在选拔官员时,要秉持四种谨慎的原则,称为“四慎”。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一个人虽然崇尚道德、标榜道德,但没有仁爱、同情、恻隐之心,就不能轻易把管理国家的权柄交给这种人。为什么?因为他握有生杀大权,却没有仁慈之心,可能会非常苛刻、暴虐,导致民心背离、怨恨。这句话对国家选拔、任用人才非常有帮助。

《孟子》中也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应该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散播给更广大的民众;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处在重要的位置,他就会用这个位置残暴地对待人民,甚至做出违背人权的事。

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看到有贤德的人,甚至比他更优秀的人,不能把位置推让给别人,说明这个人存有私心,甚至私心很重,也不可以把高位授予这种人。

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亲属和有权贵的人违反法纪,不给以刑罚的处分,这就叫做“罚避亲贵”。当进行处罚时,如果这个人和他有亲属关系,或者关系很密切,或是权贵之人,他就法外开恩,这种人不能当将军。因为他有偏私之心,不能赏罚公平,这就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有偏私就会导致属下的不平,不平积累多了会产生怨气,怨气再上升就变成恨。他不仅不能服众,将士们也不能同心协力,甚至会在内部起内讧纷争,很难打胜仗。

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把农业称为本业,商业称为末业,包括现代也都应以农业为本,因为“民以食为天”。但是一个人不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因地制宜发挥有利的土地条件,而轻易征收赋敛,这种人不可以做治理都邑的地方官。

这四种考虑是安危的根本,所以称为“四慎”,在选拔官员时必须要慎重考虑。

为干戈省厥躬”,用兵之前要省察将帅自身,不可轻易委任。也就是说军队任用将帅不能“任非其人”,选择不合适的人。

先拔人才

先拔人才

《群书治要·六韬》记载,周武王问姜太公:“君王起兵时,想选拔英雄,对将士的才能高下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太公说:“有八种考验的方法。”考察一个人是否胜任将领,可以从八个方面考察,也叫做“八征”。

一曰问之以言,观其辞”,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的言辞是否条理分明,有理有据,以及他的知识面是否广博、对问题认识是否透彻等。观察人是不是有逻辑性、有条理,主要看他的言语。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向他追问到底,观察是否有能力应变。有的人就书本上的问题可以回答得很好,但是再让他用理论问题分析现实,可能就答不上来。说明他的应变能力比较差。

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用间谍考察他,观察是否忠诚不二。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明知故问,观察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借此观察他的品德如何。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也写作“廉”,让他有得财的机会或支配钱财的机会,观察他是否廉洁。

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用女色试探,观察他的操守如何。

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或者说这件事很困难、不容易做成,观察他是否勇敢,有没有勇气担当。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让他喝醉酒,观察酒后是否失言、失态。很多人平时温文尔雅,说话有条不紊,但是喝几杯酒后就失去了威仪,话也多了,没有分寸,嬉笑怒骂都来了,这种人去当将军也会误事。

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把这八种检验方法都用上,一个人的贤明与否就能分辨出来。古人任用将领,观察得非常全面,包括能否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如如不动、把持自己,都要预先考察,否则就不能委以重任。

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弗休。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无不美也。

允,信。罔,无。休,美。君王戒慎上述这四件事,也就是“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口出教令一定要谨慎,不要轻易用兵,不能授予不合适的人官职,不能选任不合适的将士。确实能明了这些道理,就没有不美善的。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无不美也。说的是君王警戒谨慎四惟之事,确实能明了,政事就没有不好的。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7-1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四慎八征与人才铨选之道》

《群书治要》所载"四慎"之说,诚为千古铨衡之圭臬。管子曰:"君之所慎者四",实乃穿透表象、直指本质的鉴人之术。今试析其精微,以明古人选才之深意。

一曰德仁相济,方堪大任
"大德不至仁"之戒,实发《尚书》"惟衣裳在笥"之遗响。昔伊尹制官服必量德而授,周公作《立政》特重"克诘戎兵",皆深谙象征权力与实质才能须臾不可离。孟子谓"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恰如《韩非子·说疑》所警"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今之选才,尤当察其仁心是否贯乎事功,非徒观其标榜之辞。

二曰让贤之度,见性之真
"见贤不能让"之训,实本《周易》"谦尊而光"之旨。春秋鲍叔牙荐管仲、祁奚举解狐,皆成千古佳话。然《人物志》有云:"偏材之性不可移转",吝位者往往器局狭隘。昔李斯忌韩非而致秦失大才,恰证此慎之紧要。今之高位者,当以"后己先人"为镜鉴。

三曰刑赏之公,治军之本
"罚避亲贵"之戒,直承《司马法》"赏不逾时,罚不迁列"之要义。孙武斩吴姬、穰苴诛庄贾,皆示法度不可枉。然《黄石公三略》更进一层:"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此中辩证,尤值深思。今之将才,当以"削木为吏"之心持衡。

四曰务本之道,安民之基
"不好本事"之警,实契《周礼》"以土宜教氓稼穑"之制。晁错《论贵粟疏》言"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贾思勰《齐民要术》详陈地利之要,皆与此慎相发明。今观乡村振兴之道,犹当以"不违农时"为根本。

至若《六韬》所陈"八征"之法——问之以言、穷之以辞、与之间谍、明白显问、使之以财、试之以色、告之以难、醉之以酒——实为"四慎"之具体术用。姜尚佐周,即以此法察吕伋;诸葛治蜀,亦用此类拔姜维。然需知"八征"乃器,"四慎"为道,当以道御器,不可倒置。

昔唐太宗谓"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正与"四慎"之理暗合。今之世虽异,而人性未迁。选才之道,仍当以"明镜照形,古事知今"为要。惟德才兼备者授服,惟智勇双全者任兵,方不负先贤"允兹克明,乃罔弗休"之训。

(全文798字)
随缘随喜 发表于 2025-7-24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四慎八征与当代人才选拔之道》

《群书治要》所载"四慎"之说,实为千古铨衡之要义。管子曰:"君之所慎者四",此四者非独为古人设,实为今世选才之明镜。今试析其精微,以证古今治道之通贯。

一曰大德不至仁者,不可授国柄
《孟子》"惟仁者宜在高位"之论,正与此相发明。考"仁"字从人从二,郑玄注《中庸》谓"相人偶"之道,即强调主体间性。今之选拔,常见以绩效为衡,然若缺仁心,则技术官僚易沦为"酷吏"。汉宣帝时丙吉问牛喘而不问群斗,正是仁心发于自然之体现。当代治理需"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此理昭然。

二曰见贤不能让者,不可与尊位
《论语》载鲍叔牙让贤管仲,遂成齐桓霸业。此"让"字非消极退避,实含"知人"与"自知"双重智慧。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分九品,其"上上"一类特标"智仁"兼备,盖仁者必能容贤。今之组织管理,尤需破除"帕金森定律"之弊,使真正人才得处相应之位。

三曰罚避亲贵者,不可使主兵
《司马法》言"赏不逾时,罚不迁列",商鞅徙木立信,皆明刑赏贵速贵公。考《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载"五善""五失",其中"见民倨傲""不安其朝"正指此弊。现代组织中的"破窗效应",往往始于执法不公。诸葛亮街亭之斩马谡,虽痛犹断,可为万世法。

四曰不好本事者,不可与都邑
《周礼·地官》载"辨五地之物生",贾公彦疏特重"因地之利"。今之"本事"当扩而充之:农业固为根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皆当代之"本"。苏轼《物类相感志》言"各适其天",即强调尊重客观规律。选才若失此察,犹如种树者不辨土壤,终致橘枳之变。

至若"八征"之法,《六韬·选将》详载"问之以言""穷之以辞"等术,实为古代行为测评之雏形。其中"醉之以酒观其态"等法虽似权术,然核心理念与现代"情境测试""压力面试"暗合。王阳明《传习录》云"人须在事上磨",正可与此相参证。

昔司马光《才德论》分人为四等,今日观之犹振聋发聩。古之"四慎"非苛求完人,实为建立人才筛选之底线思维。王安石变法之失,部分正缘于"三不足"说对传统慎政观的突破。当代人才选拔,既需"能力本位",更当筑"德性基底",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

《尚书》"惟干戈省厥躬"之诫,于今尤具深意。选才之道,关乎国运,可不慎乎?诚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所言:"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方为长治久安之道。世虽异而理相通,明乎此,则古人之智可化为今时之用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