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7|回复: 1

[儒家文化] 怎样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行之有效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道事君、致君尧舜,是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的责任和使命

以道事君、致君尧舜,是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的责任和使命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无得面从我违,退后言我不可弼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我有过失,你们要辅助我、纠正我,你不可以当面顺从,退下去在背后议论,说我不可辅弼。这句话说明舜帝有求谏、纳谏的心胸和雅量,他有这种雅量,臣子才有劝谏、进谏的意识和胆量。

《论语·先进》中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以道事君、致君尧舜,是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明君对于忠臣的要求。

《孝经》中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如果天子有能够犯颜直谏的七个臣子,虽然自己无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这七人指太师、太保、太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他们帮助君王治理天下,使君王不至于陷于危险的局面。

太师,导之教训,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导。

太傅,傅之德义,给以伦理道德的教诲,具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行。

太保,保其身体,讲养生之道,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包括言行举止、行住坐卧的威仪。

左辅,负责修明政教,讥讽不符合礼法的行为;右弼,负责纠察祸患,言说失误、偏邪的地方;前疑,负责纠正法度,确定道德的标准;后丞,负责匡正错误、考察变异得失。总之,“四弼兴道,率主行仁。”有这四位辅弼大臣的进谏,才能使道兴盛,领着君主行仁。

不仅是这七位大臣负有进谏的职责,圣明的君主设立各种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群书治要·汉书五》记载:“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古代圣王的制度,由史官在前面记载君主的过失,左右史官负责记载君主的言论和行为,特别记载君主所犯的过失。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监督机制,让君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

“工诵箴谏”,乐工读诵规劝的谏言,使听者提起正念和警觉。古代君王用餐时都要奏乐,不仅为了享受、娱乐,也有乐工读诵箴言警句和劝谏的言辞。古人重视道德教育,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场合加以劝谏。

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平民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评时政的得失,商人在市场上可以议论朝政,要让民众有合适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民情上达。从民众表达的意愿中,为政者才能看到施政的得失,国君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过失后,最重要的是能改正过失。见到符合道义的就应该听从,顺着去做,才能永久地拥有天下。

天子拥有广大的天下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了知下情,但进谏的方式不一定都是犯颜直谏,可以委婉地劝谏,也可以讽谏,也就是用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采取哪种方式要依据具体情况。魏徵能劝谏唐太宗,因为他遇到的是一代明君。如果遇到的是昏君,可能也就不能犯颜直谏了。

东汉大儒马融仿效《孝经》写了一部《忠经》,在这部书中,他详细谈论忠君之事。尽忠首先要知上,不仅要知道他的脾气、性格,还要知道他的胸襟、抱负、生活习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事奉君主、长上。同样,劝谏要达到良好的效果,也要知道长上的脾气、秉性。

所以,知上的目的并不是迎合、谄媚巴结,取得长上的宠信,这样做是出于私心。知上的目的是更好地尽忠职守,和君主一同走在大道之上,把国家治理好。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纠正君主的偏失。在各种劝谏方式中,讽谏委婉、含蓄,也是使君主容易接受的劝谏方式。舜帝说,我违背了正道,你应当以义理来辅助纠正我,不能表面顺从,退下后说我没法辅佐。

舜帝的这段话,讲的都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即要帮助所有人民,除了使他们生活富裕、家给人足外,更要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怎样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行之有效?“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那就必须任用贤德之人,制礼作乐,兴起礼乐教化。因为礼规范人外在的行为,乐培养人内在的和平的心性,一个人心平气和,心性、性情很好,怎么会有暴虐的行为?

此外,要保证君主明智,还要有完善的纠错机制,君主要主动纳谏、臣子要敢于劝谏,君臣之间以道义相处,相互勉励、共同向善,这样才能臻于大治,达到国泰民安。

所以,读《尚书》感受会很深刻,看似每一句话很简单,实际上都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马奇 发表于 2025-5-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道德教育中的谏诤传统与当代启示》

舜帝"予违,汝弼"之训,实为中华伦理教育之精髓。此语非仅展现圣王纳谏之胸襟,更揭示道德教化之核心机制——双向规正体系。考诸典籍,传统道德教育之有效性,实建基于以下三重维度:

一、权威者的自我祛魅
舜帝"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的自觉,解构了权力绝对性。《孝经》"争臣七人"制度设计,通过太师之训导、太傅之德教、太保之养正,形成立体化规谏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育模式首先要求施教者(君主)主动让渡道德裁判权,如《群书治要》载史官"书过失"制度,实为权力系统的自我规训。当代道德教育之困局,往往源于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权威垄断。

二、制度化的谏诤渠道
《汉书》所载"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的舆情机制,构建了多层次的道德反馈系统。古代乐工"诵箴谏"之制,将道德规训融入日常仪式;而"左辅右弼"的职能分工,则形成专业化的道德纠偏体系。这种制度设计暗合现代教育学的"全环境育人"理念,使道德教育突破单向灌输,转化为社会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

三、道统高于政统的价值排序
《论语》"以道事君"原则,确立道德律令对权力的优先性。七类争臣各司其职:前疑定法度,后丞察变异,实为道德标准的动态调适机制。这种设计使道德教育既保持核心价值稳定,又能因时损益。当代道德教育常陷于价值相对主义困境,而古人"四弼兴道"的智慧提示我们:道德共识的建立,需要专业化的价值阐释者和制度化的修正程序。

当代启示
1. 建立教育者的道德问责机制,如古代史官"书过失"之制
2.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道德评议系统,避免价值垄断
3. 将道德教育嵌入日常生活仪式,如"工诵箴谏"的现代转化
《尚书》"无面从"之诫,在今天尤具现实意义。真正的道德教育,当如古代谏诤体系般,使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亦是道德秩序的维护者。这种双向互育模式,或许正是破解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困境的锁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二日午時| 2025/5/19/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