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2|回复: 0

[儒家文化] 节俭的好风气,为什么丢失了?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2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节俭的好风气,为什么丢失了?

节俭的好风气,为什么丢失了?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大意是说,君子都远离厨房,因为厨房里杀鸡、宰羊,经常有这些血淋淋的情景,人经常看到这些,自己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就会慢慢地淡了,就会习以为常了。所以远离这些杀戮的场合,为的是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前文提到的宋仁宗忍着不吃烧羊肉,他虽然没有亲见动物被杀戮的情景,但能想到,能够仁爱动物,这确实是古人所说的“以万物为一体”,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百姓怎么会不被感化呢?从这里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敬慎的态度。自己是皇帝,一个动作、一个旨意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都非常地敬慎。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节俭的故事,比如司马光。他在提及自己父亲的时候这样说,先父曾经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里有宾客来会设酒款待,但酒都是有节制的,或是三巡,或是五巡,最多也不超过七巡。酒从市场上买来;水果也就是梨子、栗子、枣子、柿子这些很平常的东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酱、菜羹(蔬菜)这些非常简单的食物;所用的器皿用瓷器和漆器做成的。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都崇尚节俭,所以他父亲这种简朴的作风,也没有人非议。

但是到了司马光的时代奢侈之风就盛行了,所以他就感叹地说,现在的士大夫家就不是这样了,喝酒一定要喝用特别方法酿制的酒,果品都是从远方运来的珍贵奇味,吃的食物也都是各种各样特别丰富,器皿都很精致,摆满案头,不这样做就不敢去请客。常常是在请客前的几天就要为此准备,然后才敢去发邀请函,如果不是准备得这么丰盛的话,就怕旁人会诽谤、会嘲笑,以为这家人太吝啬了、太穷了。能不跟随当时奢靡浪费风气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是司马光就受到他父亲的感化,甚至做得比他父亲更节俭。史书上记载了司马光在乡下,聚集学生讲学,师生聚会的时候,饭菜很简单,都不饮酒。父亲饮酒有节制,而他都不饮酒了。

司马光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出先后,给他们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学生没有不感化的。有几个老乡献上了普通的饭菜,来请求司马光讲学。司马光不以饭菜的好坏为异,为他们讲解《大学》中的章节,听讲的人都很高兴。

司马光每次出门老百姓总是旁立,敬如神明。后来司马光奉诏到朝廷做官,卫士见了司马光,都举手加额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拦在道上欢呼说:“司马公做宰相,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马光做了宰相,经过青州那地方,村民数千围群,踊跃庆贺。当时辽国听说司马光做了宰相,就纷纷地告诫说:“中国以司马光为宰相,不可于此时侵犯宋朝边界。”

在司马光过世的时候,皇帝为他“减膳、撤乐,辍朝三日”以示纪念,三天没有上朝。为了纪念他、哀悼他,京城的民众都罢事哭泣,就像祭奠父母一样祭奠他。四面八方来了几万人参加葬礼,把纸箔、香箔、纸钱都买光了,这种情况还从来不曾有过。

一个人有德行、爱民、节俭,老百姓对他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

我们知道现在搞市场经济,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但是先富起来没有学礼,不知道用钱去救济百姓,而把钱用于奢侈浪费上面。特别是中国人一到国外,奢侈品以成堆的购买。看了“节用”章,我们确实也觉得现在的人应该好好学如何节俭。

当领导的人如果能够节俭,也会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虽然奢侈之风很盛行,但是只要领导者带头力行节俭,这个风气仍然是可以改过来的。

在历史上,杨绾做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为官清廉,自己非常节俭。当他被封官职的命令下达之日,郭子仪正要宴客,听到了这件事,马上把座钟的声乐就减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的随从本来很多,当天就减少了;中丞崔宽的房屋建造得非常豪华奢侈,结果马上就把它给拆毁了。所以你看这个感应之速是“影之随行、响之应声”一样。因此想去除奢侈之风也并不是积重难返之事,只要领导者能够坚持节俭。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7-4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节俭之道式微与三代德风之承继》

今人每叹节俭之风不存,实乃三代以降德教渐弛之征。考诸经史,节俭非仅持家之术,实为君子"仁民爱物"之德基。孟子"远庖厨"之喻,非谓君子当讳言饮食,乃示人当存"不忍之心"。此心即《礼记》"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之微义,宋仁宗忍啖烧羊,正是将此心推及万物。

司马光《训俭示康》所载先父待客之制,深合《周礼》"乡饮酒义"。古之宴飨,"三巡""五巡"之限,非吝于酒醴,实遵《尚书》"祀兹酒"之戒。瓷漆之器、梨枣之馔,恰是《仪礼》"膳用六牲,羞用百有二十品"的反面注脚——前者见"节之以礼"的德性工夫,后者显"纵欲败度"的礼崩之象。司马温公讲学乡里时"饭菜简单,不饮酒"的记载,尤见《论语》"饭疏食饮水"的圣贤气象。

今世奢靡之习,其弊有三:一坏"俭以养德"之心性,二违"节用爱人"之王道,三失"慎独省身"之工夫。观卫士"举手加额"、百姓"拦道欢呼"之状,可知温公之俭德非为邀誉,实乃《大学》"明明德于天下"的自然感召。当世之失,非在器物丰俭,而在《孟子》"求放心"之学问不修。昔孔子赞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今人纵酒食而不知节制,岂非《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之明验?

重振节俭之风,当自三事始:一效宋仁宗"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仁心推扩,二法司马光"讲孝悌忠信娓娓不倦"的教化之功,三循《周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的中道。如此,则《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圣王之道,庶几可复见于今世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卯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