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2|回复: 0

[儒家文化] 要“料才核能”地任用人才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20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料才核能”地任用人才

要“料才核能”地任用人才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人。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使人当器之,无责备于一夫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顽、嚚,愚。喻,明。对于愚顽之人,你不要愤怒、厌恶;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全责备。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疾之。使人当器之,无责备于一夫也。有些人愚妄顽劣,不明事理,你应当训导他,不要忿怒、嫌恶。用人应当量才而用,不要求全责备于一人。

人有贤愚之分,对于愚顽之人,要有耐心、宽容。特别是领导者对于属下,要常存宽恕之心。吕坤说:“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对于正直的人要宽恕其憨笨;对于朴实的人要宽恕其愚钝;对于耿介的人要宽恕其狭隘;对于聪敏的人要宽恕其疏忽;对于有辩才的人要宽恕其放肆;对于诚信的人要宽恕其拘泥。人有长处就一定相应的有短处,有短必有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以从他人的短处,看到、欣赏他人的长处,不可以因为记恨、忌讳他人的长处而指摘他的短处。

《群书治要·典语》中说,要“料才核能”地任用人才。什么是“料才核能”?“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料”是评估、估量。估量人才的才能,考核他的能力,这是治理国家的要务。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达,自非圣人,谁兼资百行、备贯众理乎。”凡是人的才能、用处都有一定的范围,能力也有偏通之处,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圣人,有谁能够兼通百行百业、明白各种道理?

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所以,明智的君主都是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

昔舜命群司,随才守位。”历史上,舜任命百官的时候,根据每个人才能的不同,给以不同的位置。比如,舜任命皋陶来断狱,任命契为司徒掌管“五伦”的教化,任命禹来治水。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特长,所以谁擅长什么,就让他去干什么,舜才能垂拱而治。

汉述功臣,三杰异称”,汉朝表彰功臣时,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三杰”,也是根据他们的功劳给以不同的封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善于谋划,善于用兵,运筹帷幄;萧何“振国家,服百姓”,最擅长治理国家、抚慰百姓;韩信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擅长率军打仗,是一位很好的带队将军。他们的才能不同,所以给以不同的封号。“况非此俦,而可备责乎”,更何况不是像他们这种杰出的人物呢?怎么可以对他们求全责备?

且造父善御,师旷知音,皆古之至奇也。”造父善于驾车;师旷天生是盲人,但是听力特别好,辨音能力很强,所以“师旷知音”。这都是古代神奇的人。“使其探事易伎,则彼此俱屈”,“探”也作“换”,也就是让他们彼此交换自己从事的职业和技艺。“屈”,尽。他们竭尽全力也不知道怎样去胜任。“何则”,为什么?“才有偏达也”,人的才能是有偏通、专长的。“人之才能,率皆此类,不可不料也”,人的才能大概都是像这种情况,所以不能不估量人的才能而委以重任。“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如果使用的是合适的人才,这个人能担当其职位,那么国家一定会得到好的治理。

这说明,来到团队的人、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人,都是有所擅长的人。有的人擅长治理事情、做具体工作;有的人善于出谋划策;有的人善于文字工作,讲稿写得很好;有的人善于讲课,口才很好;有的人擅长人际交往。他们的才能不一样,根据所擅长的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才能各尽其才、才堪其任。

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有的君主用了这些士人,还是不能把国家治理好,什么原因?因为虽然任用了他,但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也没有根据他的能力给予适当的位置,因此很难获得功效,国家也得不到治理。

马无辇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马没有像牛一样负辇耕地的任务,牛也没有奔跑千里的能力。如果违背本性任用它们,还希望能有所成效,这怎么可能呢?任用人才也是一样的道理。

使韩信下帷,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假使让韩信对军队和战争的规划运筹帷幄;使董仲舒率军打仗;使于公,一个善于断狱的人到处游说、当外交官;使陆贾,一个善于游说的人判断案子,结果一定获得不了他们以前所获得的功勋,也就没有今日的显名。因为韩信不善于筹谋而只善于带军打仗;董仲舒善于博古通今,本人却手无缚鸡之力;于公治狱公正不阿、公正无私,但不一定善于辞令;陆贾善于辞令,但缺乏断案的经验、魄力和决心,如果将他们安插错位,结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才,很难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或者有一些奇才、偏才也会因为统一的标准而被遗漏。比如,从前的高考,高考所考的科目是全国统一,这就意味着考生如果想进入一流的大学,必须每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很好,绝对不能存在偏科的现象,但这样就很容易把偏才、奇才遗漏掉。很多人是数学天才,但是英语不一定好,如果用这种选拔方式,他可能就不能上最好的学校,和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国家也会因此失去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衡量、选拔人才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才能,设置不同的标准,给予不同的职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得其所。

特别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家无论考什么职称,都要会英语,英语成为必考科目,结果引导全国上下蜂拥地去参加英语培训,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我国自古以来出现很多神医、中医能够把人的病治好,他们会英语吗?他们需要考英语才能拿到行医资格证书吗?如果不是为了去英美治病,或是给英国人讲中医,学英语对于他们治病没有帮助,这就是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而《群书治要》在这方面,给了人们很多启发。

《群书治要·傅子》中说:“故构大厦者,先择匠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然后定民。”要想建立一座大厦,一定要先选择良好的工匠,然后工匠去选好的材料。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选择贤良的臣子来辅佐,然后才能使人民安定。

大匠构屋,必大材为栋梁,小材为榱橑。苟有所中,尺寸之木无弃也。”能工巧匠在建造房屋时,一定是将大的木材作为栋梁,小的木材作为椽子。只要能够适宜,尺寸之木都不会被遗弃,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没有被遗弃的材料。

非独屋有栋梁,国家亦然。大德为宰相,此国之栋梁也。审其栋梁,则经国之本立矣 。经国之本立,则庶官无旷,而天工时叙矣。”并不仅仅是说建造房屋有栋梁之材,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有高尚德行的人做宰相,便是确立了国家的栋梁之材,那么治国的根本也就确立了。人才有大有小,有各自擅长的方面,只要用得合适,任何人都不需要被遗弃,都有用武之地。这就是讲任用人才,不要求全责备,要“料才核能”地任用人才。

向乞分 发表于 2025-7-31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料才核能"的用人之道》

《尚书》所载"无求备于一人"之训,实为千古用人之要义。吕坤《呻吟语》所谓"因短以见长"者,正与《群书治要》"料才核能"之说相发明,二者皆深得人才鉴识之三昧。

考"料才核能"四字,"料"者量度也,"核"者验证也。此非泛泛而论,实有三大精义:其一,明察材质之殊异。如舜命群司,皋陶明刑弼教,契敷五教,禹平水土,皆因其质性所长而任之。王符《潜夫论》云:"各以所宜,量材授任",此之谓也。其二,审度器用之分限。汉高祖论三杰,张良运筹、萧何转饷、韩信将兵,各当其分。陆贽奏议所谓"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者,正是此理。其三,宽容偏至之短拙。管仲三战三北,鲍叔不以其怯;陈平盗嫂受金,高祖不责其行。此即《文子》所言"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之境界。

今人用才,常犯三弊:一曰求全责备,如《韩非子》所讥"悬百金而求不龟手之药";二曰以短掩长,类《吕氏春秋》载"以寸朽弃连抱之木";三曰强人所难,似《淮南子》讽"使兔捕鼠、令狐司晨"之谬。昔诸葛亮用廖化为先锋,取其勇猛;任蒋琬为相,用其雅量。曾国藩幕府中,左宗棠倨傲而任以军务,李鸿章圆滑而委以外交,皆深得"器使"之道。

《人物志》有云:"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明智之君,当若良匠之治木: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辕,长者宜为桷,短者宜为侏。故《典语》曰:"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诚哉斯言!今之治事者,若能参透"料才核能"之旨,则何愁野无遗贤、事无废功乎?

(全文共798字)
余出 发表于 2025-8-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料才核能"的用人之道》

《尚书》"无求备于一人"之训,实为千古用人之要义。此语非独示人以宽厚,更蕴藏"因材器使"的治术精髓。考《群书治要》所载"料才核能"四字,乃将这一理念升华为系统的政治智慧,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察才之偏全,明性之刚柔
《典语》谓"凡人之才,用有所周",此实洞见人性本质。王弼注《易》有云:"物各有所宜,才各有所施",恰可互证。观舜命群司:皋陶明刑弼教,契敷五伦,禹导百川,皆"随才守位"之典范。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标"用人如器"之说,正与此脉相承。故明君之智,首在识人长短若辨五色,不以全才苛责,而以偏才为用。

二、量能而授官,度德而定位
汉高祖论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各擅胜场,恰如《人物志》所言:"能出于材,材不同量"。唐人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强调"录长补短",即是此理。今人每惑于"全能型人才"之妄念,殊不知《淮南子》早明言:"骅骝𫘧駬,一日而致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故核能之道,当效法古人建立"考绩黜陟"之制,如《周礼》六计弊吏: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各有所重。

三、育才以仁恕,驭才有方圆
吕坤"六取六恕"之说,深得孔子"无求备"之微意。清人曾国藩《冰鉴》论才性,特重"藏拙露颖"之妙,谓"人才以陶冶而成"。故领导者当如良工治木,曲者以为轮,直者以为辕。昔管仲射钩、魏徵事仇,太宗皆能"弃瑕录用",终成贞观之治。此即《韩非子·显学》所谓"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的用人之境。

要之,"料才核能"非仅技术操作,实为融合儒家恕道与法家实效的治理艺术。在当代组织管理中,尤当参酌《贞观政要》"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的智慧,建立"识才—量才—育才"的完整体系。昔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有言:"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领导者若能以"无求备"之心察之,以"核能"之术用之,则何愁野无遗贤?此乃传统用人智慧对当代最重要的启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