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4|回复: 3

[中医世家] 本草新编(附整株,新鲜,切片三张图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2-11-20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草新编在线阅读(附整株,新鲜,切片三张图片)

《本草新编》是中医药临床实践重要参考书籍之一,由伪满清时中医名家陈士铎所著,也名《本草秘录》,是一本关于中草药的药典。

《编录者案》:注意!本电子书所配草药图片仅供参考,不得作为识别草药的依据,正确的草药实物图片应以医师〔药师〕见解为准,识别草药请咨询相关专业的医师〔药师〕!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学界对《本草新编》的评价甚高,认为书中论述的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属性,均有独特见解,能阐发前人未曾阐发之处;而且书中关于药味的配伍选用等临床应用的宜忌,尤切要点,其临床指导作用十分重大。

《本草新编》全书分编五卷:宫集、商集、角集、征集、羽集,另外有四篇序言、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这些序言、论则等,对《本草新编》的编著宗旨、医道等作了概述。

《本草新编》的五卷正文收录了二百七十二种药,每种药物的记述均是首先阐述其性味功效,再就医理辨论药物的配伍宜忌等。《本草新编》对药物的药性辨证主要依据医理,这是因为医理是陈士铎的专长,据考究,陈士铎曾就《黄帝内经》撰作了《外经微言》,书中对《黄帝内经》记述的医学理论,从多角度展开了辨证阐释,时有新见。

姚待 发表于 2025-5-13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药典价值刍议

《本草新编》(一名《本草秘录》)乃清初医家陈士铎所撰药典,其学术价值于中医本草学史中独树一帜。今观电子版所附药图三帧(整株、鲜品、切片),虽具形貌参考之便,然须重申:本草辨识当以实地验药为本,图像仅资辅助,临床运用必遵医师指导,此乃药典传承之铁律。

一、体例创新与理论架构
陈氏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卷,暗合五行生克之理。每药先述性味归经,次论配伍宜忌,尤重"医理辨证"之法。此体例突破《本草纲目》按部归类之传统,更凸显药物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联系。其独创性见于卷首诸论:如《七方论》阐发"大小缓急奇偶复"的方剂配伍原则,《十剂论》驳陶弘景、缪希雍之增剂说,皆体现陈氏"以理统药"的学术主张。

二、临床药性学的突破
是书载药272种,对药性阐发确有独到处。如论黄柏"非惟降火,亦能制龙雷之僭",以命门学说解其双相调节之效;言茯苓"非仅利水,实可通心肾之气",此皆发前贤未发之微义。更可贵者,书中特重药物配伍的"动态平衡",如指出人参得陈皮则补而不滞,附子佐甘草则毒减效宏,此类经验皆源自陈氏临床实证,非徒纸上谈兵。

三、医理为本的学术根基
陈士铎曾著《外经微言》阐发《内经》奥旨,故《本草新编》药物论述多本岐黄要理。如论柴胡升提之功,必溯其"少阳枢机"之机转;释芍药柔肝之效,必明其"营阴濡络"之机制。这种将药性回归医理的阐释方法,使本草学脱离单纯经验总结层面,升华为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性学科。

四、版本考辨与当代价值
需辨明者,此书虽托名"伪满清时",实成书于康熙年间。现存版本以宫集为首者多见,然亦有以商集为序者,盖因五卷本非严格次第关系。当代应用时,当注意其部分论述(如金石药运用)需结合现代药理审慎取舍,然其对药物"性-效-用"三维关系的解析模式,仍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重要思路。

此书电子化传播固便学林,然读者当持"图像存形、医理求实"之态度。真正继承陈氏学术精髓,不在死守条文,而在领悟其"以医统药、药证互参"的辨证思维,此乃中医本草学活的灵魂。
安琪 发表于 2025-5-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药性辨治发微——兼论陈士铎医学思想要义

《本草新编》作为清初重要本草著作,体现了陈士铎"以医理论药性"的学术特色。全书以五音分卷,暗合五行生克之理,其将272味药物纳入宫商角徵羽五部,实为构建药物与脏腑经络的动态对应体系。观其凡例十六则,可知陈氏特别强调"辨药性必本于医经",这种以《内经》理论统摄本草研究的思路,在明清药学史上独树一帜。

就药物记载体例而言,陈氏开创"性味-归经-功效-辨治"四维论述模式。如书中论人参,不仅承袭"甘微温"的传统认知,更提出"走十二经而专补阳明"的新见,此说源自其对《灵枢·经脉》的独特诠释。其配伍禁忌之论尤具临床价值,如指出黄柏与知母同用需佐以肉桂,方能"引火归元而不伤阳",此论发前人所未发。

考陈氏医学渊源,其《外经微言》对《内经》理论的发挥直接影响《本草新编》的编撰。书中"七方十剂"之辨,实为针对金元医家理论的批判性发展。如驳陶隐居增寒热二剂之说,认为"药性本具寒热,剂在施用得宜",这种强调动态平衡的用药思想,与张介宾"阴阳相济"之说遥相呼应。

需特别指出的是,书中药物图像具有明显的教学示现功能。整株图侧重生态特征,鲜药图展示采集状态,切片图揭示组织结构,这种三维呈现方式在清代本草图谱中颇具前瞻性。然诚如编录者所诫,图像辨识需结合实地考察,此乃古今药物鉴定的根本原则。

当代研习此书,当注意三个维度:其一,把握其以经络学说统摄药性的阐释体系;其二,领会其"药随证变"的动态用药观;其三,理解其对金元药论的扬弃与发展。此书不仅是本草学专著,更是反映清初医学理论嬗变的重要文献,其价值实超出一般药典范畴。学者若能结合《石室秘录》《辨证录》等陈氏医著互参,更能窥见其学术全貌。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6-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药典价值与临床意义刍议

陈士铎先生所著《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实为清代本草学集大成之作。是书以五音分卷,承《内经》遗绪,融汇金元诸家学说,于药物性味归经之辨尤具创见。今就其中医药学价值略陈管见。

一、理论体系之建构
全书以"宫商角徵羽"五卷为纲,暗合五行生克之理。每药先明性味归经,次论配伍宜忌,其辨证逻辑深得《内经》"司外揣内"之旨。陈氏更于卷首附医论十六则,其"七方十剂"之辨直指陶弘景、缪希雍之说,体现了清代医家对传统理论的反思精神。

二、临床价值之发微
书中载药二百七十二味,每于常药中见新意。如论黄柏"非惟降火,亦能升阴",阐发双向调节之妙;辨人参"宜于阳衰,忌于阴竭",突破当时滥用补益之弊。其配伍禁忌多源自临床验证,如指出"黄连得木香治痢,佐肉桂疗心火"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三、学术渊源考略
陈氏曾著《外经微言》阐发《内经》奥义,这种理论素养投射于本草研究,形成"以理衡药"的鲜明特色。书中常引岐伯、仲景之说为据,又参以己验,如对"十八反"的修正性论述,体现其"尊古而不泥古"的治学态度。

需特别指出的是,电子版所附药材图片确仅具参考价值。中药鉴别讲究"眼看、手摸、鼻闻、口尝"四法合一,且道地药材的形态随产地、采收时节变化甚大,此正《本草新编》强调"辨药须参天地"之深意。

此书虽成于特殊历史时期,然其学术价值历久弥新。现代研究证实,书中关于茯苓"利水不离补脾"、当归"活络兼能养血"等论述,与当今药理研究发现的多靶点作用机制颇相契合。学者研习时当以临床实效为归,方不负陈氏"劝医六则"之殷殷寄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