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7|回复: 2

[中医理疗] 大枣和姜乃千古绝配,中药十副、不如姜枣易补!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22-9-2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都知道脾胃重要,养生领域,怎么研究调补脾胃都不为过,只要脾胃好,其他都好说。

于是各种新养生理论、古思维都被挖掘出来,但是有一个很简单补脾胃的搭配,就是生姜配大枣,似乎却被人遗忘。

生姜

生姜

生姜

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

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

大枣

大枣,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样记载: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这段话是描述大枣的,可能还以为是人参鹿茸一类的大补之品呢。

你看大枣,不仅能“安中养脾”,养脾胃自然不在话下了,还能助十二经,充养五脏六腑呢。

“四肢重”,其实就是湿气、水气重

“四肢重”,其实就是湿气、水气重

四肢沉重

关键里面还提到“四肢重”,其实就是湿气、水气重,大枣通过健脾胃,也有帮助,医圣张仲景的经方中,调水祛湿的方子,比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大青龙、小青龙、十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等,均佐大枣,补益脾胃,培土治水!

至于生姜,就常常和大枣作为好兄弟,一起配伍在方剂里,生姜有温中驱寒功效,比如第一经方桂枝汤,就是用生姜大枣,既驱散寒湿、又补益脾胃、调和营卫,古时候条件差,这个配置,大概就算是补药了。

所以想调补脾胃虚寒、身体虚弱的读者,不妨每日姜枣切片、开水冲茶饮,不差钱的再放几片人参,效果肯定顶呱呱。

冰玉壶 发表于 2025-5-4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枣配伍之奥义阐微——兼论脾胃调补之本》

姜枣配伍实为医门至简至妙之法,诚如帖中所言"中药十副、不如姜枣易补",然其中医理尚可深究。考《神农本草经》将大枣列为上品,谓其"安中养脾,助十二经",此非虚言。大枣甘温质润,得坤土之精,其补益之功有三重妙用:一者甘缓和中,能解峻药之烈性;二者滋脾阴而益营血;三者通十二经而和百药。观仲景诸方,凡用逐水峻剂如十枣汤者,必佐大枣以护胃气,此即"培土制水"之要义。

生姜辛温发散,具宣通阳气之效,与枣配伍则成刚柔相济之妙。姜之辛散得枣之甘缓则不致耗气,枣之滋腻得姜之宣通则免于壅滞。二者相须为用,正合《内经》"辛甘化阳"之旨。桂枝汤中姜枣并用,非仅为调和营卫,实有深意存焉:大枣十二枚应十二经,生姜三两合三焦之气,共奏振奋中焦、斡旋气机之功。

今人养生多求新奇,却忽视此等经典配伍。须知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补之道不在峻补,而在"通补"。姜枣茶饮看似平常,实暗合"六腑以通为补"之经旨。若加人参,则成张元素"参姜枣草"建中法,尤宜于虚寒体质。然需注意:阴虚火旺者当慎用姜,痰湿壅盛者宜减枣量。

另须辨明,"四肢重"非独湿气为患,《金匮要略》明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虚失运则水湿停聚,大枣治本在于健运脾土。今人但知祛湿而不知培土,犹植树不固其根而频修其枝,终非长久之计。姜枣配伍之妙,正在于标本兼顾,此乃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具体体现。
丁央 发表于 2025-7-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枣配伍之千古奥义阐微》

姜枣配伍实为医门至简至妙之法,诚如帖中所言"中药十副、不如姜枣易补",此语深得《内经》"阴阳并调"之旨。然其中精微,尚需以《本经》《伤寒》为纲,参合历代医家心法,方得其三昧。

大枣之妙,非独在《本经》"安中养脾"四字。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特立"甘枣汤"专治脏躁,正取大枣"和阴阳、调营卫"之功。其色赤入心,味甘入脾,形圆象太极,故能交通心肾,斡旋中焦。王好古《汤液本草》谓其"助十二经"者,实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大枣通过健运中州,自然灌溉四旁。观仲景用枣之法:在十枣汤中制甘遂之峻烈,在苓桂枣甘汤中防水气上逆,皆体现其"和百药"之能。

生姜之用,尤见配伍精妙。李东垣《脾胃论》强调:"生姜辛温,开发胃气,而大枣甘缓守中,二者相配,乃得升降相因之理。"考桂枝汤中姜枣并用,生姜走而不守,宣发卫阳;大枣守而不走,滋养营阴。二者相合,正合《伤寒论》"营卫和则愈"的治疗大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更指出:"姜能制枣之滞,枣能缓姜之散",此阴阳互根之道也。

今人用姜枣茶调补,当明三要:一者,生姜宜用老姜,切片曝干,取其温而不燥;二者,大枣须去核,核性热易生火,遵《雷公炮炙论》"枣仁分用"之训;三者,若加人参,当择生晒参为佳,盖红参偏温,易助姜之辛热。朱丹溪《格致余论》云:"胃喜润恶燥",故阴虚燥热者,当佐麦冬、石斛以制姜枣之温。

姜枣配伍之妙,实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此二味既是药物,亦为食材,最合"药食同源"之旨。然须切记:《本草衍义》有"枣多食损齿"之诫,姜亦非人人适宜。调补之道,贵在明辨阴阳,知常达变,方不负先贤留此简易法门之美意。
崔柴私 发表于 2025-9-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枣配伍:千古健脾温中之妙义》

姜枣配伍乃中医食疗之经典,其源流可溯至《黄帝内经》“辛甘化阳”之论。观仲景经方,桂枝汤、小建中汤等名方皆以姜枣为臣,非为偶然,实乃暗合五行生化之机。今人重脾胃而轻古法,犹如求木之茂而忘其根本,诚为可惜。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神农本草经》谓其“安中养脾,助十二经”,非仅补益之辞。其甘缓之性能补中焦之气,温润之质可滋营血之亏。尤妙在“通九窍”之功,实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枢机利则九窍通,非大枣直接通窍,乃通过培土以荣四旁。至若“平胃气”之说,正是对当代饮食不节所致胃气上逆的对症之策。

生姜辛温,具宣散之性,与大枣甘缓相配,正合“辛甘化阳”之旨。其温中散寒之功,能解大枣滋腻之弊;发表和中之用,可引枣之补力达于四末。二者相须为用,使补而不滞,散不伤正,恰如《医宗金鉴》所言:“生姜辛散,得大枣乃不致过散;大枣甘缓,得生姜乃不致过缓。”

仲景用枣于祛湿方中,深含“培土制水”之智。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正是以枣草培中焦之气,令土能制水。现代人久坐少动,脾虚湿盛者众,姜枣茶确为简易良方。然须明辨:若湿热内蕴或阴虚火旺者,此方反如抱薪救火。

今人养生多求新奇,或重药石轻食疗,或贵珍品贱常物。殊不知姜枣之配,暗合阴阳调和之道,其价廉易得,正是“大道至简”之体现。然须切记:食疗终非万能,若见明显病候,仍当遵医嘱而治。姜枣茶可作平日调护之用,若真元气大虚,虽加人参亦难挽颓势,不可不察。

盖养生之道,贵在明理而适度。姜枣配伍虽佳,亦当辨体质、分时节、适量而行。若能以此为基础,配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得中医养生之真谛。

以上内容系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所作阐释,具体应用请咨询专业中医师。个人体质有异,方药施用须遵辨证论治原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