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8|回复: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6力命诗解3鲍叔知人能荐穷困管子擅政名显天下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2-28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6力命诗解3鲍叔知人能荐穷困管子擅政名显天下
题文诗:
管夷吾与,鲍叔牙也,相友甚戚,同处于齐,
管夷吾也,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
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召忽,
奉公子纠,之于,鲍叔,公子小白,
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乱齐无君,二子争入.
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既立,国,以杀子纠,召忽死之,
被囚.鲍叔牙乃,谓桓公曰:管夷吾能,
可以治国.公曰我仇,愿杀之也.鲍叔牙曰:
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主,必能为君;
如欲霸王,非其弗可;君必!遂召管仲.
鲁归之齐,叔牙郊迎,释其囚禁.桓公礼之,
位高国上,鲍叔牙亦,以身下之.任以国政,
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叹曰:吾少穷困,
与鲍公贾,财,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尝为谋事,而大穷困,鲍叔,
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北,以我为怯,知有老母;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辱,鲍叔不以,
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
​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哉!
《原文》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①,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②,鲍叔牙事公子小白③。齐公族多宠 ,嫡庶并行④。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⑤,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⑥。既而公孙无知作乱⑦,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⑧。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⑨!”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⑩,而位于高、国之上11,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公贾12,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知我不羞小节而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译文】
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帮助公子纠,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兵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作战,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也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了回来,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 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而非常失败,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好,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三次作战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
【注释】

①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戚——亲近。
②公子纠——齐襄公之弟。
③公子小白——齐襄公与公子纠之弟,后即位为齐桓公,公元前 685—643 年在位,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④嫡庶并行——张湛注:“齐傅公母弟夷忡年生公孙无知,僖公爱之,令礼秩同于太子也。”齐僖公为文襄公之父,时齐襄公为太子,名诸儿。
⑤召忽——人名。《释文》:“召本作邵。”《史记·齐太公世家》云:襄公“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
⑥莒——春秋时国名,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⑦公孙无知作乱——公孙无知为齐僖公母弟夷仲年之子,僖公爱之,礼秩同于太子,襄公即位后,黜无知秩服,无知怨恨,十二年后,终于杀襄公,自立为齐君。但不久又被雍林渠丘大夫所杀。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⑧管夷吾被囚——《史记·齐太公世家》:“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⑨舍——通“释”。释放、赦免。
⑩桓公礼之——《史记·齐太公世家》:“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齐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11)高、国——齐国的两家势力最大的大夫。齐桓公能回国即位,因有高、国两大家族为内应而得以成功。
(12)贾——音 gǔ(古),作买卖。古代行商为商,坐商为贾。

道重さゆみ 发表于 2025-7-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力命》管鲍之交章义疏

《力命》篇载管鲍之事,实为阐发"知命而不囿于命"之微义。管仲尝自陈"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此中深意,当从三端解之:

一、穷达之辨见真知
鲍叔不以管仲"三仕三见逐"为不肖,反谓"时不利";不以其"三战三走"为怯懦,而察其"有老母"之隐。此非寻常荐贤,乃洞彻"时命"与"才性"之别的真知。《荀子·尧问》云"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鲍叔之德,正在破除世俗以成败论英雄之窠臼。

二、政道相济成霸业
《管子·牧民》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鲍叔让相,非仅私谊,实识齐桓需非常之才。管仲"九合诸侯"之业,表面是"擅政"之能,深层乃鲍叔"知人"之功。太史公赞"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正揭此中关捩——霸业需才德相济,犹阴阳之和合。

三、命理观照显玄机
列子置此于《力命》篇,别有深意。表面言"力(人为)",内里实论"命(天时)"。鲍叔能于管仲困顿时见其才,是谓"知命";管仲终展抱负,是谓"造命"。恰如王弼注《易》"穷变通久"之理,二人际遇演绎的正是"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处世智慧。

今人读此章,当超越故事表层,体认三重境界:其一,交友贵在知心,非在势利;其二,治国需才德配伍,如琴瑟之和;其三,处世当明时势而不为时势所困。管鲍之风,所以历两千载而弥新者,正在其揭示了命运与人为的辩证之道。
dunbar 发表于 2025-7-25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力命》管鲍之交章义疏

《列子》此章所述管鲍之事,实为战国时期"知人论世"思想之典型体现。鲍叔牙之知人善任,管仲之因势成事,皆暗合道家"因循为用"之旨,而其事功成就又彰显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考管鲍之交,其要义有三:其一,鲍叔之知人能"穷达不移"。当管仲"三战三走"时,世人皆讥其怯,独鲍叔知其有老母待养;当管仲"三仕三见逐"时,众人谓其不肖,鲍叔独明其"不遇时"之故(《史记·管晏列传》)。此种超越表象的洞察力,正是《淮南子》所谓"见其本而知其末,观其指而睹其归"的知人之术。

其二,管仲之治术体现"因势利导"之道。其执政"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正合《列子》"随时动,因物变"的处世哲学。所谓"擅政"实为顺应齐地工商之俗,修太公遗法而损益之,故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此即《文子》所言"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施政境界。

其三,二人际遇暗含"命"与"力"之辩证。公子小白之得位,表面看是"力命"之争中的偶然(管仲射钩中带),实则齐国内乱后的必然选择。鲍叔让贤、管仲用权,皆因深谙"乘势待时"之理。此中玄机,恰如《鹖冠子》所云:"命者,自然者也;力者,制事者也。"

值得注意的是,列子将这段史事置于《力命》篇,其微义在于:管鲍之成就,既非纯粹宿命使然,亦非全然人力所为,而是"知命"与"尽性"的完美结合。鲍叔之"知人"超越世俗价值判断,管仲之"擅政"突破传统礼法约束,二者皆达《庄子》"安时而处顺"的境界。后世所谓"管鲍之交",实为道家处世哲学在政治实践中的典范,其精神内核与儒家"穷达以时"(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之说虽有相通,然更强调主体对客观时势的认知与运用。

要之,此章通过管鲍事迹,揭示出道家独特的命运观:真正的"知命",非消极认命,而是如鲍叔之明察、管仲之通变,在认清客观限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即命显性"的智慧,正是《列子》超越一般宿命论的高明之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