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7|回复: 0

[儒家学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6-2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白话译文

孔子说:“如果找不到依中道而行的士和他一起的话,就一定要找狂者和狷者了!狂者能够进取向上,狷者能够有所不为。”

注释

中行:行为能够得其中。《集说》:“中行者,由中道而行也。”赵岐:“中道,中正之大道也。”包咸:“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钱穆:“退能不为,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

与之:与他。唐文治:“与之进于道也。”

狂狷:狂者志向高远,而行为不掩,进取于善道;狷者洁身自好,不为不善之事,守节无为。包咸:“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前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疾时人不纯一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二者俱不得中,而性恒一。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也。

程廷祚曰:夫子此章是言可与共学、适道者,有此三种。中行则刚而不至于亢,柔而不至于靡,其生质之美最为近道。狂者抗希古之志,而实践或疏;狷者持守己之节,而一隅自足。虽皆有,然有其志,则可引之以行道有其守,则可勉之以守道。此中行之次也。

张栻曰:二者亦可以与之进,而裁之于中也。盖狂者力行以践行之,则其见不差;狷者致知以明之,则其守不失,而中可得矣。

《论语集说》曰:狂者,志愿太高,而行不掩也;狷者,执守太固,而知未明也。圣人本欲得中行者而教之,然中行既不可得,故思得狂狷之人也。狂者进取,则可与之为善;狷者有所不为,则不至于为恶。因其志节而裁抑激厉之,犹可以进夫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

《论语稽》曰:狂似太过,狷似不及,皆美才也。中行无过不及,得天独优,较易裁成,然不可得。惟就地取才,培之植之,至于有成,亦与中行无异。圣门如颜子,中行者也。曾子、闵子、仲弓、有若之属,抑其次也。子贡、曾皙、琴张则近于狂者也。原思、子夏、高柴则近于狷者也。

钱穆曰:伊尹,圣之任,狂者也;伯夷,圣之清,狷者也。狂狷皆得为圣人,惟不如孔子仕止久速之“时中”。

孟子曰: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其志嘐嘐(xiāo)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赵岐曰:狂者能进取,狷者能不为不善。时无中道之人,以狂狷次善者,故思之也。“嘐嘐”,志大言大者也;重言“古之人”,欲慕之也。考察其行,不能掩覆其言,是其狂也。屑,絜也,既不能得狂者,欲得有介之人,能耻贱污行不絜者,则可与言矣。是狷人次于狂者也。

朱子曰:狂狷有志节处,即可进于中行处

《论语正义》曰:《后汉书·独行传序》:“孔子曰:‘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此盖失于周全之道,而取诸偏至之端者也。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者也。

《论语解义》曰:中行者,依中庸而行者。在《易》“复”四“益”三,四称中行,谓孚中以行,可与之自治治人也。孚化万邦,中庸鲜能,故不得。隐怪乡原又不可与,故必也狂狷乎。

徐英曰:狂狷之士,亦贵得其时得其用,而后中行可至也。中行之士,如不得其时、不得其用,亦未有不入于狂狷者矣。中行与狂狷,其本则一;其分为二者,时也,势也,人也,非天也。有莘之耕,磻溪之钓,荒江之上,老屋之中,衡尧舜而论今古,吾不知其为狂也狷也。及辅明王而运天下,以先觉而觉后觉,则狂狷而入于中行矣

刘宗周曰:道,而已矣;君子之学,中行而已矣。以中为行者,本修道之教,而要其至,从容中道圣人也,亦儒学之极则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圣人传道之深心也。维皇降锡,厥有一中不偏不倚,纯粹以精,人所受以生者。凡人气拘物蔽,不能修复此中。若中行之士,率其资质之近,无过不及,中道而行,乃传道之器也。今既不得,求其下此,必也狂与狷乎?同流合污之乡愿最足以害道,有志有守之狂狷,可进于中行。圣贤之教人,帝王之用人,其道一而已,有君师治教之责者,宜留意焉。

附录

陈祥道曰:狂者近智,狷者近义。近智而非所以智则过,近义而非所以义则不及。狂譬则阳,狷譬则阴,中行譬则冲气也。孟子言中道,也;孔子言中行,也。孟子言狂简,也;孔子言狂简,也。易之中爻,或言中道,或言中行,亦体用不同故也。

戴溪曰:惟中也养不中,故狂狷之士思得圣人而为之依归。盖气质之偏,皆可勉而为善,惟阴柔模糊无所指名者,天下之大奸也,此圣人所以恶于乡原也。

《论语学案》曰:孔门颜曾冉闵庶几中行,然曾闵冉亦是由狷入。曾点、子张、子路,狂者也;游夏之徒,狷者也。狂者不易得,狷者往往而是。如子思可谓狷而中行矣,孟子可谓狂而中行矣。要之得圣人为依归,则狂之进道捷于狷。当圣远言湮之日,则狷之守道笃于狂。宋儒如周子、程伯子亦中行之士也。然程子谓茂叔穷禅,又曰:“自见周茂叔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伯子《定性书》多地位高者事,则二子固亦由狂而进也。伊川子、朱子,狷者也,而学已美且大。横渠子、南轩子,其狂狷之间乎?邵康节、陆子静,狂者也。康节自成规模,子静独信不疑,始终一说、始终一人,则已囿于狂矣。阳明子学陆者也,其见有开合。杨敬仲学陆而失之者也,王汝中学王而失之者也。自朱子而后,师友渊源多狷者矣。狂狷中行之辨也,盖学术不至之辨也,非异同之辨也。智愚、贤不肖,中庸之名立,而异同睹矣。狂者之弊必索隐,狷者之弊必行怪。其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后世诸品诸端都从狂者化出,废则一也。

本章参考书目

《孟子》《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会笺》《论语集说》《癸巳论语解》《石鼓论语答问》《论语全解》《论语解义》《论语说义》《论语稽》《孟子章句》《四书解义》。

济世 发表于 2025-7-7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狂狷"之德与中道之思》

《论语·子路》所载"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一章,实为夫子论士之精要。程树德《论语集释》谓此章"见圣人取人之法",其义蕴之深,诚有足发者。

考"中行"之义,郑玄注《中庸》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正可与此相发明。中行者,非徒执两用中之谓,实乃"从容中道"(《礼记·中庸》)之圣境。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谓:"中行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然此等人物,世所罕觏,故夫子退而求其次。

狂者之德,在"进取"二字。孟子所谓"其志嘐嘐然"者,正是狂者气象。观孔门弟子,如子路"闻斯行诸"之勇,子贡"方人"之辩,皆具狂者之资。然狂者之弊,在"行不掩言"(《论语·宪问》),故需"裁之以礼"(《论语·雍也》)。《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此即狂者进取之象。

狷者之德,在"有所不为"。孟子称伯夷"圣之清者",即狷者典范。《大戴礼记》言"狷者洁其身",此其长也。然《论语》载"柴也愚"(《先进》),高柴之狷,或失之固。故狷者当"致知以明之"(张栻语),方不至拘墟。

细绎前贤注疏,可得三昧:
一者,狂狷皆具成德之基。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谓:"狂者有为之资,狷者有守之节。"二者,教化之道在因材施教。《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正合此旨。三者,终极仍在归乎中道。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言:"圣人以狂狷思中行",深得圣心。

今观世风,或骛于功利而失其狂,或溺于乡愿而丧其狷。重温此章,尤觉夫子"思其次"之叹,实含深忧。黄宗羲《明儒学案》序云:"学问之道,各矫其偏。"诚哉斯言!学者当以狂者立志,以狷者持身,终归于中行,斯为得之。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16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章义疏

子夏曰:"圣人立教,必观其志。"今观夫子此章,实为后世立人才甄鉴之圭臬。中行者,禀中和之气,行中庸之道,如《礼记》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然三代以降,世衰道微,中庸之德日稀,故夫子退而求狂狷之士,此实圣门教化之微旨也。

考"狂狷"之义,当析为三:
一者,狂者进取。其志嘐嘐然,慕古追贤,如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咏,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之志,皆具慷慨进取之象。然其弊在言过其行,故《集注》谓"行不掩言",此正待圣人裁抑者也。

二者,狷者守节。如原思之"不仕非义",闵子之"不食污君之禄",皆能守其耿介之操。然其失在知守而不知通,故程子谓"应进而退",此需圣人引而进之。

三者,教化之道。圣门设教,本欲得中行而裁成之。既不可得,则取狂者之志、狷之节,如大匠之治木,必因材而施功。观颜渊之"屡空"而不改其乐,近乎中行;子路之"闻斯行之",近乎狂;冉有之"退而省其私",近乎狷。圣人之教,正欲使狂者克其躁,狷者达其通,终归于中道。

朱子《集注》引尹氏言:"狂狷虽未合中道,然其志趣节操皆可造就。"此深得圣意。盖狂者如长江大河,狷者如深潭止水,圣人则疏瀹而导之,使不泛滥;激扬而活之,使不淤塞。孟子谓"孔子岂不欲中道",正明此章乃圣人之不得已,亦见圣教之圆融。

今之世,中行愈罕,狂狷亦稀。或有狂者而无古人之实学,有狷者而失君子之通方。读此章者,当思圣人取士之深心,更当自勉于"进不失狂,退不违狷"之境,庶几可渐近中行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