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78|回复: 2

[儒家学说] 司马牛问仁翻译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3-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司马牛问仁翻译

司马牛问仁翻译
论语·颜渊第十二·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白话译文(注解翻译更详尽的版本:《论语集释·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行仁之道。孔子说:“仁人,他说话迟钝。”司马牛再问:“说话迟钝,这就称得上是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起来哪能不迟钝呢?”

注释

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宋国人,孔子弟子。他是宋司马桓魋之弟。

讱:说话迟钝。按古注:讱,顿(钝)也,忍也,难也,不忍言也,与今之“迟钝”意通。朱子:“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

《论语后录》:“刃顿为‘顿’(今之‘钝’),言顿为‘讱’。其言也讱,言之顿矣。故夫子曰:‘君子欲讷于言。’”按:又“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古训》:“盖人有所不忍言者,其词必顿。忍亦从刃声,义相反而成也。”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司马牛认为仁道广大,言语钝讷,怎么就是仁呢?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言由心出,心感其事之难,才能言之若不易。钱穆:“兄弟之间,感有难言,亦仁之一端。”

先贤注疏

《论语义疏》曰:古者言之不出,恐行之不逮,故仁者必不易出言,故云其言也讱。

康有为曰:耻躬不逮,故言不易出。盖木讷近仁,巧言鲜仁。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仁之难也。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难也,其言之亦难。

张栻曰:人之易其言者,以其未知用力也。用力愈深,则其言也愈不敢易矣。故仁者之言必讱,以其为之之难也。

江熙曰:《礼记》云:“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勉于仁者,不亦难乎?”夫易言仁者,不行之者也。行仁然后知勉仁为难,故不敢轻言也。

徐英曰:牛之为人,盖轻于感愤,迫于恶兄,常怀忧惧,故夫子教以讱。此是对症发药

朱子曰: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强闭之而不出也。愚谓牛之为人如此(多言而躁),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读者其致思焉。

《石鼓论语答问》曰:前辈谓司马牛多言而躁,即此语乃是教之入门也。

钱穆曰:本章虽专为司马牛发,然亦求仁之通义。孔子又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苟能安于所难,而克敬克恕以至于无怨,斯其去仁也不远矣。孔子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学者当会通诸章求之,勿谓此章乃专为一人发而忽之可也。

附录

包慎言曰:牛之兄桓魋有宠于宋景公,而为害于公。牛忧之,情见乎辞,兄弟怡怡,不以义伤恩也。而魋之不共,上则祸国,下致绝族,为之弟者必须涕泣而道。盖讱而言,正所以致其不忍之情,故夫子以为仁。(一说:兄弟之亲,有难言者。)

《史记·弟子传》曰:司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一说:孔子就其偏而勉之。)

钱穆曰:《史记》:“司马牛多言而躁。”一说:孔子就其偏而勉之。又一说:牛之兄桓魋,有宠于宋君,将为乱,牛忧之,情见乎辞。然兄弟之亲,必有所难言者。孔子就此加以指点,使易于体悟。就本章及下章牛之再问,则牛之易于言可知。本章下文孔子答为之难,亦可指兄弟之间言。则两说皆可通。前说主从本文体会,后说旁求事证,学者合以求之可也。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讲要》《癸巳论语解》《论语注》《论语会笺》《论语后录》《论语古训》《石鼓论语答问》《史记》《温故录》。

游客  发表于 2019-3-8 07:13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但不是说,讱者必仁吧
胡姚 发表于 2025-5-1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章义疏

《论语》此章虽简,然寓圣门教人之精义。司马牛问仁,夫子答以"其言也讱",非仅因材施教之方,实乃揭示仁德之本然。今试为疏解如次:

一、名物训诂
"讱"字从言从刃,《说文》未录,然据《论语后录》"刃顿为顿,言顿为讱"之说,可知其本义为言语迟钝。郑玄注"不忍言也",朱子释为"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皆强调言语之审慎状态。此与《里仁》"君子欲讷于言"、《子路》"刚毅木讷近仁"相发明,构成孔门言语观之完整体系。

二、经义阐微
夫子之答,当分三层观之:
其一,"仁者其言也讱"乃直指本体。朱子谓"心存而不放"者,盖仁者心体澄明,必不轻发。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江熙说,以《礼记》"仁之为器重"为证,说明仁道至大,言之必慎。此非刻意为之,乃德盛仁熟之自然流露。

其二,司马牛"斯谓之仁已乎"之问,恰显其躁急之性。徐英《论语会笺》谓牛"轻于感愤",故夫子特以"为之难"点化。钱穆《论语新解》申言"兄弟之间感有难言",暗指司马牛因兄桓魋作乱而心怀忧惧,正需此"克己"之功。

其三,"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乃示修行次第。张栻《南轩论语解》云"用力愈深则其言愈不敢易",揭示言行相顾之要。康有为《论语注》谓"耻躬不逮故言不易出",与《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互证,可见圣学践履之实。

三、现代启示
此章于今有三重启示:
1. 慎言乃德性修养之基。在信息泛滥时代,"讱"的审慎态度尤显珍贵。
2. 知行合一为仁道根本。夫子"为之难"之训,正针对今人"言不顾行"之弊。
3. 因材施教之典范。朱子《集注》点明此乃"对症发药",为教育者示现活法。

要之,此章虽仅三十四字,然含摄仁学体用。从"讱"字入手,可通贯《论语》"讷言敏行"之教,体认儒家"下学上达"之旨。学者当于此细玩,方不负圣人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