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 o; o" M' y9 ]' c) }! ^
' n: d# d1 T. \2 d/ J
@4 J- k4 W7 M) h 曹雪芹给《石头记》取了一个新名称,叫做《金陵十二钗》。
4 p1 n1 w4 M0 o* }2 T
5 H$ q" u" J: y/ e2 b1 U3 I" \ “钗”者何也?
2 R) |4 d* L6 Z7 A7 ]5 N* g8 F3 J. \' u/ ?. V8 g* @' r
自古以来,各种诗词曲赋里都有良例。大致是说美人头上插戴的一种首饰,叫做金钗。这个“钗”字原来是个增加了装饰性的后起字,其本字就是一个“叉”,即此可知这是一种分为两叉的簪子类型,也许不妨就说成是古代的一种“发卡”吧!因此,你看宋词里就说: 4 m5 K5 j2 d D% A& N2 H
$ B+ K- x" Y U% E' c/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8 C5 J" ^& R3 N; v4 O
' Z6 E) f( H5 V n& l" t 分者是说有情之人被迫离别了,无可奈何之际,把头上的金钗取下来一折两股,各执一份,内中还包含着“万一”的幻想:将来若能会再将两股金钗复合为一……再往上追溯,好像唐明皇与杨贵妃被迫分离时,也是将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更奇的是,这个“钗”,却也在书法上有它的特殊地位,大意是比喻为书法家最美好的笔画,表现的像金钗股被折断了那样的一种棱角分明、力度俱在。然而,钗和簪是可以互用替代的,这在《红楼梦》里就有良证――是在太虚幻境里,十二钗册子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句子,这个金簪就是指宝钗了。 ( X8 r* p% s% |, t+ r9 K* b2 P! E
: F/ d( x& w: Q: \- s 但严格说来,我要“挑剔”一下曹雪芹的“毛病”:就是他写的“十二正钗”以“钗”代人为称呼,不是不可以理解,问题是“钗”在古代也叫“笄”。要记住,未成年的闺阁少女是不能称“钗”的。比如说,女子若定为15岁才“留发”,才可以戴上首饰等待出嫁(第二十二回:凤姐听了冷笑道:“……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虽不算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的年分期了……”),这时才能以“钗”字代称,再小年龄的女孩儿绝对不能叫做什么“钗”的。这是一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