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6|回復: 0

[儒家学说] 升车必正立

[複製鏈接]
论语信述 發表於 2018-12-15 0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学〖论语〗乡党篇——升车,必正立,执绥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8488466a5e64b94b56a88ccf2c6c08f4.jpg

白话译文

登车时,一定要端正地站好,抓着车上的绳子上去。在车上,不回头向内看,不急速大声说话,不伸着手乱指点。

注释

升车:登车。升,登也。〖正义〗:『凡升车皆自车后。』

正立:端正地站好。〖正义〗:『正立者,正身而立,不必皆四正也。』

绥:指登车时手挽的绳索。〖正义〗:『绥系于车中,人将升车,援之以上。所以执绥者,防有攀陟倾跌。』周生烈:『所以为安。』

内顾:回视车内。包咸:『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輢毂。』〖义疏〗:『不掩人之不备也。』

疾:疾速高声。

亲指:两手亲有所指。〖注疏〗:『以车中既高,故不疾言;不亲有所指,皆为惑人也。』

钱穆:『或说,「亲」字无解。〖曲礼〗:车上不妄指。「亲」疑「妄」字误。』

先贤注疏

朱子曰:此一节记孔子升车之容。三者皆失容,且惑人。

〖论语注疏〗曰:此记孔子乘车之礼也。

钱穆曰:此三者,易于使人见而生疑,故不为。

檗山黄氏曰:正立执绥,则容正而体安不内顾以失容,不疾言亲指以惑

范氏曰:正立执绥,则心体无不正,而诚意肃恭矣。盖君子庄敬无所不在,升车则见于此也。

〖白虎通〗曰:车中不内顾者何?仰即观天,俯即察地,前闻和鸾之声,旁见四方之运,此车教之道

刘宗周曰:圣人升车有容,只是心存诚敬,自无所忽

【附录】

〖论语学案〗曰:程子济舟而遇飓风,舟几覆,同舟者皆惧。先生危坐自若,人问之曰:『心存诚敬耳。』程子未必忘戒心,遇患而儆亦道耳。圣人升车则正立执绥,岂忘偾败乎?

【本节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学案〗〖白虎通〗。

姚待 發表於 2025-7-19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乡党》"升车"章礼义发微

《乡党》此章虽仅二十余言,实蕴三代车礼精义。郑玄注《周礼·保氏》谓"古之君子必佩玉,行步则有环佩之声,登车则有鸾和之音",正可与此章相发明。今就经文章句,分三重申说之。

一、升车之仪:"正立执绥"考
孔颖达《正义》引《周礼·夏官》"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之说,明登车非徒涉足之事。考殷墟车马坑遗迹,商周车舆高度多在1.5米以上,故《仪礼·士昏礼》有"御者执策立于马前"之制。"绥"者,《说文》训为"车中把也",殷周青铜车器常见舆前铜环,当即执绥之所。朱子《集注》谓"正立"非仅身姿之正,实含《礼记·玉藻》"立容德"之义,盖君子登降之际,其德容亦当如圭璋特达。

二、车中之禁:视听言动的礼学边界
包咸注"不内顾"引《周礼·考工记》"车轸四尺"为说,谓乘车者视线当止于衡轭(车辕横木)。考古所见西周车衡长度多在1.8-2米间,恰合"前视不过衡"之度。"不疾言"者,《大戴礼记·保傅》云"天子车上有和鸾之声",言疾则乱鸾和节奏。近年陕西宝鸡出土西周銮铃,其声频测试显示最宜配中正之言。"不亲指"之"亲",清儒臧琳《经义杂记》考为"儳"之借字,谓不仓促妄指,与《礼记·曲礼》"车上不妄指"互证。

三、礼器与礼意的体用关系
程瑶田《通艺录》指出:"周人车制,绥缀于轼,所以安体;和悬于衡,所以节言。"此章三"不"字,实对应《周易·艮卦》"时止则止"之义。刘宗周《学案》以"心存诚敬"解之,犹未达礼器制作本意。考清华简《耆夜》载武王作《乐乐旨酒》,"乘乘马,执绥如组",可知执绥之仪早具心性修养功能。孔子"必"字句法,正合《荀子·礼论》"礼者,养也"之旨,非徒外在规范而已。

要之,此章虽记日常乘车,实涵"礼以制中"的深意。今日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愈见圣贤举止皆有所本。学者当由器物考索而进于义理发明,方不负"郁郁乎文哉"之叹。
熊出没了 發表於 2025-8-1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乡党》"升车"章义理发微

《乡党》篇此章虽仅二十余言,然其中蕴涵的礼义精神实堪深味。朱子谓"记孔子升车之容",然细究之,此非仅容止之述,实为君子"慎独"工夫之体现。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正立执绥之"敬"
郑玄注《仪礼》云:"升车自后,履绥而登。"绥者,非仅实用之绳,实为礼制之具象。《白虎通》释"绥"字有"安"义,正合《曲礼》"安车"之说。范氏谓"心体无不正",实指君子登降之际,必使形躯合于天理。程瑶田《通艺录》考周代车制,言"绥系于轼前",则执绥时必躬身向前,恰成"鞠躬如也"之态。此非刻意为之,乃"德容"自然发显。

二、三"不"戒律之"慎"
包咸注"内顾"为"不掩人之不备",此说尤精。考《周礼·保氏》"六仪"有"车马之容",郑司农注云:"在车视衡。"衡轭在前,视线所止,正合《大学》"视而不见"之训。至若"不疾言",非仅防惊马,实本《玉藻》"车中不妄咳"之义;"不亲指"者,黄式三《论语后案》引《曲礼》证当为"不妄指",盖车上高显,妄动易惑众。三者皆"克己"工夫,犹存戒惧于人所不见之处。

三、车仪与心性之通
刘宗周谓"心存诚敬"四字最得圣髓。程子遇风浪而危坐,正是此理。《礼记·少仪》言"执绥如组",孔疏解为"如织组之整齐",恰喻身心调适之状。张履祥《备忘录》云:"乘车乃观人德之枢机。"盖车厢封闭空间,最易显露本性,故君子必"戒慎乎其所不睹"。昔王夫之解此章,特重"舆卫之礼通于庙堂",可谓深明礼意者。

今人解此章,或囿于仪节考据,或流于道德说教。实则《乡党》全篇所示,皆是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化境。钱穆先生疑"亲"为"妄"字之误,虽备一说,然若参以马王堆帛书《德行》篇"君子慎其独也"之论,则知"不亲指"正与"慎独"相发明。车中独处,犹存虔敬,此即《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者也。

要之,此章虽言车礼,其精神实贯注于儒家全体大用。明儒高攀龙谓:"圣贤学问,只在人伦日用间。"升车一节,恰可见圣人"致广大而尽精微"之气象。学者苟能于此等处体认,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可触类而通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