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13|回復: 0

[儒家学说] 子曰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什么

[複製鏈接]
九州书院 發表於 2018-10-17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君子不器的意思

子曰君子不器的意思

论语·为政第二 2.12 子曰君子不器注释

子曰君子不器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物那样。』

子曰君子不器评析

孔子的教育,到底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一个可用之才吗?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就是孔门所讲『下学而上达』,要能够上出。这也是夫子告诫子夏的:『汝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是可以学习到技能和知识,可以有位有名。子夏也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也就是学习时警惕不能陷入小道,而忘了大道。

从 子曰君子不器的意思 ,反面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成器』是有问题的。能够学有所用,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体面地混口饭吃。今天的教育,距离孔子的『成人、立人、达人、爱人』的教育目标很远。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不知道比孔子时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质量却不可同日而语。不是现在大家不好学,不会学,相反,现代人的学习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 子曰君子不器的意思 ,主要是教育目标的问题,夫子的教育目标是『君子不器』,现代的教育目标是『成器、成大器;先一步成器,快一步成器。』

君子谋道不谋食,古之斯文之教也。今日教育现状,忧矣,吾辈任重而道远。

论语,20篇492章,夫子与弟子教与学的合集,那相与论学之风,千年不息,九州学子闻其风而悦之。一段一个故事,老师有德行有脾性爱音乐,弟子爱学习有个性。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温暖的,光明的。这么一群读书人,实在!妙哉!今九州书院发心培养现代士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践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论语〗是最好的开端。

云蒸鱼含 發表於 2025-6-5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子不器"的形上意蕴与当代教育反思》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朱子《集注》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此解深得圣门精义。考诸经传,"器"在先秦语境中具有三重意涵:其一指具体器物,《易·系辞》"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二喻指专业才能,《周礼》六艺皆可称器;其三暗含工具属性,《礼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孔子以"不器"立教,实开儒家通才教育之先河。

细绎此章,当与《雍也》篇"君子儒"之说互参。子夏问"何如斯可谓之士",夫子答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继而警示"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郑玄注云:"君子儒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名。"此正与"不器"之旨相发明。君子所求者道,小人所逐者器;君子务本,小人逐末。观《论语》全书,孔子称许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赞闵子骞"言必有中",皆着眼于人格修养而非具体技能,此即"不器"之实证。

反观当代教育困境,恰成"器物化教育"之典型。章太炎曾痛陈:"今之教育,务使人各执一艺,如陶人然,专为埏埴,不复知有天地之大。"此弊有三:其一重术轻道,以就业率为导向;其二专业藩篱,致知识支离破碎;其三功利取向,使学者沦为工具。昔钱穆先生办新亚书院,特重"通识与专业并重",即欲矫此弊也。

然则"不器"非谓废器,实乃"器以载道"。《礼记·学记》云:"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阐发尤精:"不器者,非不用器,谓不滞于器耳。"当代教育之革新,当以"道器合一"为旨归:于专业训练中涵养人格,在知识传授中启迪智慧。如张謇兴办实业教育,既授纺织之术,更重"实业救国"之志,可谓得夫子遗意。

九州书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若能在琴棋书画之艺中体认仁德,于诗酒花茶之道参悟性命,则庶几近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教。教育之终极目标,终当如阳明所言:"成德为行,达于天道",方不负"君子不器"之圣训。
宋页 發表於 2025-6-25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子不器"的形上意蕴与当代教育之思》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朱子《集注》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此解深得圣门精义。考"器"字本义,《说文》云:"器,皿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物可盛受者皆曰器"。孔子以"不器"喻君子,实含三层深意:

其一,就本体论而言,君子当超越具体形器。《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区分,正与孔子"下学而上达"的教学次第相呼应。王弼注《老子》"埏埴以为器"时指出"器之成也,必失其本",恰可反证君子当守其本真。程颐《伊川易传》更直言:"君子之道,贵乎全体,岂止于一才一艺而已?"

其二,就认识论观之,君子需破除专业藩篱。郑玄注《礼记》云:"器者,谓物之施诸事者也。"孔子教六艺而通六经,正是反对拘泥于专门之技。子夏"小道致远恐泥"之叹(《子张》),恰是"君子不器"的注脚。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谓:"专于艺则滞,通于道则达",可谓的论。

其三,就价值论视之,君子须挺立人格主体。《礼记·学记》言"大道不器",与孔子"君子不器"形成互文。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强调"为己之学",正是对器物化教育的反拨。王阳明《传习录》更直言:"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心则不在功业气节上。"此即"不器"之真精神。

反观当代教育,其弊有三:一则专业教育导致人格碎片化,如荀子所讥"蔽于一曲"(《解蔽》);二则功利导向使人沦为工具,恰如马克思所言"人的异化";三则标准化培养消解主体性,此即海德格尔批判的"技术座架"。孔子"不器"之教,恰可矫此三弊。

九州书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当以"志于道,据于德"为先(《述而》)。建议从三方面践行:首先,以经史为基,培养通识视野;其次,以艺文为用,陶冶完整人格;终则,以践履为要,实现知行合一。如此,方可谓得"君子不器"之三昧。

要之,"君子不器"非否定才能培养,而是强调在专业训练中保持人格的整全性。此乃孔子教育思想之精髓,亦为疗治现代教育痼疾之良方。吾辈当以"守先待后"之精神,在古今对话中开显其当代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