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38|回復: 1

[講古] 中国历史故事之我们所知的大唐荣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28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三讲 初唐诗人和他们的诗(一)

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诗本事对理解诗歌的作用〗〖诗作对诗人前途的影响〗两个系列。

我们也说过,理解诗歌,还需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经历。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三系列:〖初唐诗人和他们的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初唐的历史背景。


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唐代历史比较长,从618年高祖李渊立国到哀帝李柷(chù)907年失国,近三百年,经历了21个皇帝,不同阶段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因此有的学者在文学、历史研究中,又将唐代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从高祖开始到712年玄宗登基,约一百年的时间,也被现代的研究者称为初唐。

初唐经历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后、武则天称帝并改国号周、中宗、睿宗这些皇帝(皇后)的统治,到玄宗登基为止。

年号、庙号、谥号

称呼皇帝千万不要出笑话

高祖、太宗这些皇帝的称号,是『庙号』,从商朝开始逐渐形成皇帝死后给予庙号的制度,但时断时续,从唐代开始,每位皇帝死后都有庙号。皇帝死后,除了庙号,还有谥号。

庙号是用于太庙中祭祀的称呼,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劳的概括。谥号不限制字数,结果越赞美越多,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长达二十五字。

因此,后人称呼古代的皇帝,用庙号比较方便。他们在世的时候,庙号、谥号都是肯定没有的——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笑话。如果你在电视剧中听到时人称皇帝庙号,要知道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皇帝在位的时候,使用的是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是用以纪年的。

影视剧中常出现的嘉靖、顺治、雍正、乾隆等,都是皇帝的年号。有的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比如高祖用的是武德、太宗用的是贞观,有的皇帝比较喜欢换年号。

唐代皇帝中,从高宗起,除了个别几位在位时间短的,其他的都使用了不止一个年号。最能换年号的是武则天,她在21年的执政中,用了17个年号。

〖林屋飞泉〗 局部

〖林屋飞泉〗 局部
▲ 〖林屋飞泉〗 局部

初唐时期出了武则天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高祖当皇帝几年后,禅让太宗。

禅让,就是老皇帝没有死,却主动让位给新皇帝,老皇帝成为了太上皇。

上古三代,尧舜禹之间都是禅让。到了禹,他死的时候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建立了夏朝,开始『家天下』,王位开始父子相传或家族内部相传,就是世袭。

唐太宗是唐朝比较有作为的一名皇帝。他的年号是贞观,所以历史上赞扬他称帝的那段时间为『贞观之治』。唐代有两段比较好的时光,国家富足、百姓安康。另一段是玄宗在位时的『开元盛世』。

太宗死后,高宗继位。

〖林屋飞泉〗

〖林屋飞泉〗
▲ 〖林屋飞泉〗 局部

大家一定注意到,高宗后、武后前,有中宗、睿智,后面还有中宗、睿宗,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段。

武则天在唐太宗时入宫,太宗死后,武则天出家。两年后,被高宗接入宫中。又过了几年,武则天成为皇后。武则天文采好、能力强、性格强悍,高宗性格软弱,中年后又常常头痛,他便让武则天参政。武则天逐渐从幕后走到幕前,与高宗以『二圣』并称。

高宗死后,中宗继位,但武则天是实际的掌权者。几个月后,中宗想要让他的岳父为宰相,大臣劝谏不听,武则天废掉中宗,立她另一个儿子当皇帝,就是睿宗。

一年多后,睿宗退位,武则天称帝,改为周朝。十五年后,武则天年老病重,几位大臣联合禁军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禅让中宗。

中宗在位五年,被他的皇后毒杀后,睿宗的儿子、后来的玄宗发生政变,除掉了中宗的皇后,睿宗再次继位。睿宗在位两年后,禅让玄宗。从高宗到玄宗,这段历史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以上是初唐历史的概括。唐代诗人的经历、作品的创作与他们出仕(做官)关系紧密,而朝堂皇帝的更迭对他们做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以皇帝更迭为线索,对初唐历史作简单介绍。

(文章转载自:博雅云课堂)
沙坡 發表於 2025-3-29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初唐诗坛的历史语境与诗人群体刍议》

诸位学人:
今日开讲初唐诗坛,须先明其历史经纬。武德至先天年间(618-712),实为唐诗艺术形态奠基之关键期。此期诗坛呈现三重特质:

一曰政治格局之变。自高祖建制,经贞观之治、武周革命至开元前夕,政权更迭凡七次。太宗"十八学士"首开文学侍从传统,上官仪"绮错婉媚"之体实为宫廷诗典范。骆宾王《讨武曌檄》与宋之问《龙门应制》之异趣,恰映政治生态对文学生态之塑造。

二曰诗体演进之迹。王绩《野望》已见五律雏形,杜审言"云霞出海曙"句暗合近体格律。沈佺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终使律诗体制大备。此非个人才力所致,实乃南朝声律说与北朝刚健气骨百年融合之果。

三曰精神气象之新。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上追建安风骨,下启盛唐先声。其"前不见古人"之叹,非独个人感怀,实为整个时代对文学新境的集体追寻。四杰之作虽未尽脱六朝余习,然"海内存知己"之句,已见唐人胸襟。

诸君研习此期诗作,当注意:
1. 宫廷应制与个人抒怀之辩证
2. 齐梁体格与唐人新声之嬗变
3. 儒学复兴对诗学思想之渗透

下讲将详析王杨卢骆四杰诗艺异同,诸君可先观《滕王阁序》与《长安古意》二篇,体会其骈散之妙。学问之道,贵在沉潜往复,愿共勉之。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6-22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初唐诗坛的政治底色与文学新声

大唐开国之初,诗坛犹带六朝余韵,却又暗涌新声。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与政治生态呈现出极为微妙的互动关系。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在初唐诗人的笔下交织成一幅独特的文化图景。

庙号、谥号与年号之别,绝非简单的称谓差异,而是折射出唐代政治文化的深层结构。庙号作为太庙祭祀的专称,谥号作为盖棺定论的评价,年号作为帝王执政的时间标记,三者共同构成了唐代帝王的政治身份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频繁更换年号的政治表演,恰如她以周代唐的政权更迭,都在初唐诗文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王勃《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宏阔,实则是这种政治气象的文学投射。

宫廷诗在初唐占据主导地位,上官仪的"绮错婉媚"之体风靡一时,这种诗风与唐太宗"以文治国"的理念密不可分。太宗设立弘文馆,亲自参与诗歌唱和,使得宫廷成为诗歌创作的中心。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绩以《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疏淡之笔,开创了隐逸诗风,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埋下伏笔。政治中心与文学边缘的这种张力,恰恰孕育了唐诗日后多元发展的可能。

四杰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初唐诗风的重要转折。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命运多舛,却以其"长风一振,众萌自偃"的气魄,打破了宫廷诗的窠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宦海沉浮与其诗歌创作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被逐,却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骆宾王参与徐敬业讨武失败,其《在狱咏蝉》却成为咏物诗的典范。政治挫折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高度。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呐喊,不仅是个人的生命体验,更象征着初唐诗人对文学新路的集体追寻。他的"风骨"说与"兴寄"论,为唐诗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文学自觉,与初唐政治上的开拓进取形成了奇妙的共鸣。

回望初唐百年诗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政治变革中不断寻找自我表达的文学世界。从宫廷唱和到四杰悲歌,从王绩隐逸到子昂风骨,初唐诗人用他们的笔墨,为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理解唐代政治文化的一把钥匙。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初唐各位诗人的创作特色及其时代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