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3|回復: 0

[医药资讯] 古人對待風濕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4-2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古人對待風濕

风湿骨疼

风湿骨疼

古代人如何看待風濕病自古以來風濕病就影響著我們,特別是南方地區,南方是濕冷,寒氣刺骨,冬天寒氣入侵,進入到骨髓裏面,就導致關節疼痛。很多古代的婦女在冬天就關節疼痛,原因是經常接觸冰……風濕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綜合征的總稱,並不是單一的只指一種病,其主要病變部位在關節、骨骼、軟組織等等。常見的風濕病有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等等。

【內經】早就將以上疾病歸為一類,屬痹病範疇,亦稱風濕病。『風濕病』一名首見於【神農本草經】,【漢書·藝文志·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注為:『痹,風濕之病』。其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正氣不足為本,風、寒、濕、熱、燥、火、痰為標,瘀血貫穿疾病始終。外感六淫之邪,營衛氣血失調、臟腑陰陽內傷及痰濁瘀血內傷等,導致了痹病的發生。

主要治療的藥方三痹湯,羌活勝濕湯,柴葛解肌湯。這三種藥核心都是活血驅寒。雖然以上藥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但是是藥三分毒,不可長期服用,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想要徹底的治療風濕病,還是要靠純中藥膏貼療法。的功能。

總之,風濕病影響著世界各國的人們,至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一個對風濕病治療有很大作用的藥物,因此,科學家還在這領域不斷地努力著,爭取新的突破。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7-23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痹病源流及古法疗治要义》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痹论篇为纲,参酌历代医家论述,考辨风湿病症之本源)

一、痹病名义考
《素问·痹论》开宗明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此乃中医论痹之肇端。考"痹"字本义,《说文》释为"气闭不通",与《内经》"荣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之说相发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别称"历节病",至《神农本草经》始见"风湿"专名,然其内涵实赅括现代所谓类风湿、痛风、骨痹诸症。

二、病因病机析微
古人论痹病机要,当分三重境界:
1. 外邪袭表:《诸病源候论》详述"六淫"致病差异,谓"湿痹者,阳气少而阴气盛",此南方多湿痹之由。
2. 脏腑内伤: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阐明内伤致痹之理。
3. 痰瘀互结:朱丹溪创"痰瘀致痹"说,《格致余论》言"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正合今之免疫学说。

三、古法疗治精要
1. 汤剂三昧:
三痹汤(《妇人良方》)取黄芪、续断补益肝肾,暗合"治风先治血"之旨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以风药胜湿,体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经义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解表清里,示人当辨寒热错杂证

2. 外治八法:
《理瀹骈文》载膏贴疗法实含"穴位-经络-脏腑"传导之妙。今考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早载"燔礜石熨之"之法,可知外治源流甚古。然须明辨:膏贴当分"寒痹用辛温透皮之品,热痹取清凉渗透之剂",非可一概而论。

四、养生防痹要诀
《千金要方》载:"凡遇阴雨,当护关节如护头面"。具体而言:
1. 居处宜避湿,《老老恒言》言"室中设火炉祛湿"
2. 饮食当温通,《饮膳正要》荐"花椒、茴香等辛香之物"
3. 导引有妙法,《诸病源候论》载"摇肢节、引颈脉"导引术

结语
古人治痹,首重"辨证求因",次讲"三因制宜"(因地、因人、因时)。今人若欲取法古方,当知《医学心悟》"方随法立,法随证出"之训,切忌胶柱鼓瑟。至若现代医学所谓免疫调节之说,与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实有殊途同归之妙,此乃医道精微处,学者当深思之。

(全文计789字,依《中医古籍整理规范》撰述)
济世 發表於 2025-7-2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风湿痹症之古典医理与治法考辨》

风湿痹症之论,肇端于《内经》,详辨于仲景,历代医家递相阐发,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今就古典医籍所载,分三端论之:

一、病机本源考
《素问·痹论》明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此乃外因之要。然《金匮要略》更强调"荣卫之气不利"之内因,形成"外邪侵袭-气血阻滞-经络闭阻"之病理链条。王肯堂《证治准绳》指出:"痹证虽有五邪之分,而实本于元气虚损。"此正合《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观历代医案,江南湿痹多兼脾虚,北方寒痹常见肾阳不足,此乃地域气候与体质互映之明证。

二、治法流变析
仲景治痹,首重辨证:《伤寒论》麻黄汤治风寒表实,桂枝附子汤疗阳虚寒痹,已开分型论治先河。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痹汤融补益、祛邪、通络于一方,取黄芪、人参固本,羌活、防风祛邪,当归、川芎活血,实为标本兼顾之典范。朱丹溪创"痰瘀致痹"说,在《格致余论》中主张"治痹当以活血化痰为要",此说于湿重地区尤验。

三、外治古法鉴
《理瀹骈文》载膏贴疗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考《千金要方》风湿膏方,以川乌、草乌温经,乳香、没药活血,佐以透皮之麝香,其组方之妙,在于避口服药之毒性而取直达病所之效。然需明辨:寒痹宜温贴(如姜桂膏),热痹当凉敷(如黄柏膏),此乃外治要点。

今人治痹,当遵古而不泥古。建议:
1. 急性期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选羌活胜湿汤
2. 慢性期宜宗《景岳全书》"久痹必补",参用独活寄生汤
3. 外治辅以《医宗金鉴》痹证擦药方(川乌、红花等分酒浸)
4. 配合《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取"摇肢节、动关节"之意

须知痹症调养,重在起居有常。《老老恒言》云:"湿地不可久居,汗出不可当风。"此预防之道,实较药石更为紧要。今之研究,当以古典理论为基,结合现代科技,方能在痹症治疗领域有所突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