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95|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13章〗孔子的『成人』标准有...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3-30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3章〗孔子的『成人』标准有何意义?

14·13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所谓『成人』,就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臧武仲:是春秋末期鲁国大夫臧孙氏,名纥(hé)。据传他很有智慧。公绰:是鲁国大夫孟公绰,他很清廉,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卞庄子:是鲁国著名的勇士,据说他能够独自与老虎格斗。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冉有。『久要』的『要』字,是「约」字的借字,「约」,有穷困之意。『久要』,就是长久穷困的日子。『平生』,指平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没有贪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这样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成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遇到利益时能想一想是否符合道义,遇到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不惜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呢?提出『成人』标准有何意义呢?『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所谓『成人』,也就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孔子从两个层面阐释了成人的标准:第一个层面是高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四方面的品质,再加之以礼乐的人文修养。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人不易达到。第二个层面,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提出退一步的要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利思义,指在利益面前,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到。『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见危授命,指在国家有危难时勇于授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危急关头可以『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指虽然长久地处于困穷之中,也不会抛弃诚信的品格。这三条虽然是次一等的要求,也体现了做人的基本素质,因而孔子说,『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是孔子教化人、培养人的目标。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得住,行得通,仅有先天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后天的人文修养,使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

附:

【原文】

14·13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③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⑤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⑥不忘平生⑦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②臧武仲:春秋末期鲁国大夫臧孙氏,名纥(hé)。据传他很有智慧。③公绰:即鲁国大夫孟公绰,他很清廉,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④卞庄子:鲁国著名的勇士,据说他能够独自与老虎格斗。⑤冉求:即孔子的学生冉有。⑥久要:长久穷困的日子(「要」为「约」的借字,「约」,穷困之意)。⑦平生:平日的意思。

【译文】

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没有贪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这样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成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遇到利益时能想一想是否符合道义,遇到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不惜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30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成人」章義疏

《憲問》第十四篇第十三章所載孔子論「成人」之義,實為儒家道德人格論之樞要。此章通過「子路問成人」之對答,呈現聖人教化之兩重維度:一為理想人格之圓融境界,一為現實處境之基本準則,二者相濟,構築儒家「成人」學說之完整體系。

一、理想人格的四維架構
孔子首舉臧武仲之智、孟公綽之廉、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四者為範式,復以「文之以禮樂」統攝之。此五要素構成嚴密的道德架構:
1. 智(臧武仲)體現「知者不惑」的理性判斷,與《中庸》「博學審問」相呼應;
2. 廉(孟公綽)實踐「克己復禮」的修養功夫,合乎「仁者靜」的內斂品格;
3. 勇(卞莊子)彰顯「勇者不懼」的剛毅精神,須以「義以為質」為前提;
4. 藝(冉求)展現「游於藝」的才具修養,體現「格物致知」的實踐維度;
5. 禮樂之文則如《禮記》所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使諸德得以昇華為文明氣象。

二、現實準則的三重底線
面對「世衰道微」的現實,孔子降格提出「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三項準則,實為道德實踐的底線要求:
1. 「見利思義」承《孟子·告子》「舍生取義」之旨,解決義利之辨的根本命題;
2. 「見危授命」與《孝經》「臨難勿苟免」相通,確立危難中的責任倫理;
3. 「久要不忘」體現《易傳》「窮理盡性」的持守精神,強調逆境中的誠信堅守。

三、成人學說的現代啟示
此章呈現的「高標—底線」雙重標準,具有深刻的教化意義:
1. 理想層面樹立「止於至善」的終極目標,如《大學》所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 現實層面提供可踐履的道德路徑,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3. 二者辯證統一,既避免空談性理,又防止道德滑坡,為當代人格教育提供古典範式。

要之,孔子「成人」之說,非僅為品評人物的標準,實乃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人格化呈現。其兼重德性修養與社會實踐的雙重要求,至今仍為構建健全人格的重要參照。讀此章者,當於「仰之彌高」的理想與「俯首可踐」的實務間,體認儒家道德學說的完整維度。
真衣 發表於 2025-7-27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成人"标准之现代诠释》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所载孔子"成人"之论,实为儒家伦理思想之精髓。今试析其要义有三:

一、人格完善的层级性
孔子首举臧武仲之智、孟公绰之廉、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四者,复以礼乐文之,此乃理想人格之极则。考《礼记·儒行》云:"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正与此智廉勇艺四德相发明。然孔子深知"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故又降格以求,提出"见利思义"三目,此实为道德实践之底线。此种双层标准,既立崇高理想,又顾现实可能,恰如孟子所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孟子·告子》)。

二、道德主体的自觉性
"见利思义"三语尤堪玩味:其一,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道德判断,与《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之理相通;其二,强调危难时刻的担当精神,此即后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先声;其三,突出持久困境中的守信品格,与《周易》"穷则独善其身"遥相呼应。三者皆重在主体自觉,非由外铄我也。

三、教育目标的现代启示
孔子"成人"之说,实开后世"内圣外王"思想之先河。其现代意义在于:首先,纠正片面发展之弊,智廉勇艺四者并举,恰似今之"全人教育";其次,确立底线伦理,"见利思义"三原则可为商业伦理之基石;再次,强调终身修养,与当代终身学习理念暗合。王阳明《传习录》云"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正可作此章注脚。

要之,孔子"成人"标准非僵化教条,而是动态发展的人格完善过程。在价值多元的今日,其分层递进、德才兼备的培养模式,仍可为人格教育之重要参照。学者当知,所谓"成人",终其一生不过"止于至善"的永恒追求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