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8|回復: 0

[成语典故] 道貌岸然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0-10 1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貌岸然〗涵义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岸然〗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道貌岸然〗辨析

〖道貌岸然〗读音: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岸然〗近义词:不苟言笑、一本正经

〖道貌岸然〗反义词:嬉皮笑脸

〖道貌岸然〗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嘲讽人

〖道貌岸然〗造句

1、旧官场之中,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男盗女娼的多得很。

2、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其实品质卑劣。

3、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像个正人君子,实际上一肚子坏水,是一个伪君子。

4、真难想象,他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是无恶不作。

5、这个人口是心非,道貌岸然,所以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6、这个人道貌岸然,却污辱了许多女性,是个衣冠禽兽。

7、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是偷鸡摸狗,寡廉鲜耻!

8、乍看上去,这个道貌岸然礼数周到的男子像是个普通的骑士,但在这英俊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黑暗的心。

9、有些人,他们不是忘不了偷走了他们群岛的道貌岸然的弥迦,而是忘不了热爱夏威夷人的弥迦的母亲。

10、老太太生性幽默,瞧着她道貌岸然的侄子那么为难,觉得好玩。

〖道貌岸然〗成语接龙:

道貌岸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檄而定→定倾扶危→危如朝露→露才扬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非文是→是非曲直→直言无隐→隐若敌国→国家栋梁→梁孟相敬→敬上接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尽涂殚→殚见洽闻→闻风破胆→胆小怕事→事倍功半→半截入土→土鸡瓦犬→犬吠之警→警愦觉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妒莺惭→惭凫企鹤→鹤子梅妻→妻离子散→散阵投巢→巢倾卵破→破除迷信→信而好古→古琴价高→高飞远举→举手相庆→庆吊不行→行合趋同→同生共死→死败涂地→地广人希→希世之珍→珍馐美馔→馔玉炊金→金章玉句→句斟字酌→酌古参今→今是昨非→非常之谋→谋臣猛将→将计就计→计研心算→算尽锱铢→铢铢校量→量才录用→用逸待劳→劳师袭远→远虑深谋→谋图不轨→轨物范世→世外桃源→源头活水→水底捞月→月明星稀→稀世之宝→宝刀未老→老罴当道→道山学海→海底捞月→月章星句→句比字栉→栉比鳞差→差强人意→意气自若→若崩厥角→角巾东路

dunbar 發表於 2025-6-30 18:5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道貌岸然"的伦理悖反与文化批判》

"道貌岸然"作为汉语独特的四字格成语,其语义结构呈现典型的"并列-递进"关系。"道貌"与"岸然"本为中性词汇,前者典出《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后者源於《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皆形容庄重仪态。然二者组合後,经蒲松龄《聊斋志异》文学化运用,遂衍生出强烈的反讽意味,此乃汉语语义转喻的典型案例。

考其词义流变,实折射中国伦理观的深层矛盾。儒家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但宋明理学将外在威仪推向极致後,反而催生"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李贽《焚书》)的伪善现象。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指:"今之所谓道学者,假此名以欺世。"这种表里不一的道德异化,正是成语批判锋芒所在。

其语法功能尤值得注意。作为主谓式复合词,既可独立成句(如"彼辈道貌岸然"),又可充当定语("道貌岸然之态"),更常作状语修饰伪善行为("道貌岸然地训诫")。这种语法弹性使其成为戳穿虚伪的利器,如《儒林外史》描写严监生"纱帽圆领,俨然道貌",仅八字便尽揭其伪。

当代语境中,该成语更演变为文化批判符号。钱钟书《围城》中方鸿渐评高松年:"这人的道学面孔,原来是为不道德做商标。"此语道破权力话语与真实品性的分裂。观今日某些公众人物"台上仁义道德,台下蝇营狗苟"的现象,可知成语生命力历久弥新。

至若接龙游戏"然糠照薪",典出《晋书》车胤囊萤故事,本喻勤学,然与"道貌岸然"相连,竟暗合"外饰光华,内实朽败"的隐喻,此非文字游戏,实为文化基因的自然显现。
张岑 發表於 2025-7-12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解构"道貌岸然"的伦理悖论》

"道貌岸然"作为汉语独特的批判性语汇,其价值判断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贬义性的历史演变。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岸然道貌"的原始表述,尚保留着对修道者威仪的中性描写,而在现代语境中已完全异化为表里不一的道德指控。这种语义嬗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诚"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守。

从构词法分析,"道貌"与"岸然"的并置形成精妙的修辞张力。"道貌"指向儒家推崇的"威重严毅"之相,《礼记·玉藻》所谓"君子之容舒迟"即此义;而"岸然"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其颀",本喻人格超拔。但当二者组合为成语时,却产生了"形过其实"的讽喻效果,这种语义悖反恰是汉语智慧的精妙体现。

在伦理维度上,该成语暴露出德性论的内在困境。孔子强调"色难"(《论语·为政》),《孟子·离娄》更直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皆警惕外在仪容与内在德性的割裂。程颐《易传》释"艮"卦时特别指出:"止于外者,不如止于内",正是对道貌岸然者的哲学批判。这种内省传统在宋明理学"慎独"功夫中达到极致。

当代社会中的"道貌岸然"现象,实为传统"名实之辨"的现代变体。当礼法规范异化为表演性面具时,便堕入《荀子·非十二子》所斥的"饰邪说,文奸言"状态。观察网络时代"人设崩塌"现象,恰是数字媒介放大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表演性,使"道貌岸然"有了更复杂的传播学内涵。

要破解这种伦理困境,或可回归《大学》"诚于中,形于外"的修养路径。王阳明《传习录》云:"人若真切用功,则容貌自然改变",这种由内而外的德性呈现,才是对治"道貌岸然"的文化良方。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保持"修辞立其诚"(《周易·乾》)的文化自觉,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