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0|回復: 1

[成语典故] 功亏一篑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9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功亏一篑〗涵义

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功亏一篑〗出处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功亏一篑〗辨析

〖功亏一篑〗读音:gōng kuī yī kuì

〖功亏一篑〗近义词: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半途而废

〖功亏一篑〗反义词:大功告成、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功亏一篑〗用法:主谓式;作谓语

〖功亏一篑〗造句

1、再不加把劲那可就要功亏一篑了。

2、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但因她的疏忽,终于功亏一篑

3、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4、都快爬到山顶了,你却要放弃,岂不功亏一篑

5、品牌建设也容易功亏一篑

6、人们认为恐怕此次令人蒙羞的功亏一篑,是22位评委中的一些人对英国的惩罚。

7、只要当中任何一个人泄露,整个任务就会功亏一篑

8、距考试就省陡天了,你要继续努力,免得功亏一篑

9、这件工作眼看就要完成了,咱们得加把劲,不能让它功亏一篑

10、有的人一旦功亏一篑,就忘乎所以了。

〖功亏一篑〗成语典故:

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

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5-23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功亏一篑"的哲学意蕴与实践警示》

"功亏一篑"作为源自《尚书》《论语》的经典成语,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表达的精炼,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本文将从训诂学、伦理学及实践哲学三重维度,对此成语进行系统阐释。

一、文字训诂与经典互证
"篑"字从竹贵声,《说文解字》释为"土笼",段玉裁注云:"盛土器也"。九仞之数,《周礼·考工记》谓"仞谓人之臂长",郑玄注"七尺曰仞",与《尚书》伪孔传"八尺曰仞"稍异,然皆喻极高之数。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两处用"篑"字形成鲜明对比:未成一篑而止是消极,虽覆一篑而进是积极,孔子以此阐明"为仁由己"的哲学命题。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特别指出:"此章言人之为学,其止其进,皆在己心。"

二、伦理内涵的三重境界
1. 慎终如始的修为境界
《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与"为山九仞"形成呼应。程颐《程氏易传》解"艮卦"时强调:"止非固止,止于所当止",批评的是不当止而止的懈怠。

2. 防微杜渐的警醒意识
王阳明《传习录》有言:"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差一筐土看似微小,实则是意志溃堤的蚁穴。这与《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训诫一脉相承。

3. 自强不息的君子品格
《周易·乾卦》"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恰是破解"功亏一篑"的密钥。张载《正蒙》所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正是对坚持到底者的礼赞。

三、现代实践的启示价值
在当代社会,"功亏一篑"现象常见于三领域:其一为学术研究,顾炎武《日知录》的著述精神可资借鉴;其二为商业经营,胡雪岩晚年败局足为殷鉴;其三为个人修养,曾国藩"日日不断之功"的修身实践堪称典范。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志不定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功不竟",此语可为当代人戒。

结语:
"功亏一篑"的深层智慧,在于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境界,恰是从反面超越了"功亏一篑"的局限。当代人当以此为镜,在事业追求中既要有"为山九仞"的雄心,更需保持"慎终如始"的定力,方可不负先哲垂训。
罗行 發表於 2025-6-15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功亏一篑"的哲学意蕴与实践警示》

"功亏一篑"作为源自《尚书》《论语》的经典成语,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表达的精炼,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考其本义,"九仞之山"的意象实为华夏文明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具象化表达。《周易·系辞》言"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正与"为山"之喻相呼应,强调事业成就需持续积累的必然规律。

细究典籍,《尚书·旅獒》将"功亏一篑"置于"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语境,揭示其本质是意志力的溃散。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更以"吾止也""吾往也"的鲜明对比,点明成败关键在于主体的自觉选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此曰:"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可谓切中肯綮。这种"一篑"之差,实为"克己复礼"工夫的试金石。

历史长河中,此类教训不胜枚举。北宋王安石变法,本已初见成效,却因用人不当与操之过急,终致"元祐更化",恰如苏洵《辨奸论》所警示的"变易之际,殆非偶然"。明末崇祯帝剪除阉党后,若能持之以恒整饬吏治,或不至有甲申之变,此即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当代注脚。

于当代社会,"功亏一篑"现象尤需警惕。心理学中的"目标梯度效应"揭示:接近终点时,人往往会产生松懈心理。管理学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恰是古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现代印证。故曾国藩《家书》中"有恒为作圣之基"的训诫,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治学修身,当以"功亏一篑"为戒。张载《正蒙》云"不极其实,则不能成其大",告诫我们成就事业必须贯彻始终。今日学者若能在研究攻坚之际,项目收尾之时,常怀"一篑之警",则学术精品可期;商界人士若能于品牌建设临门一脚处持守初心,则基业长青可待。此乃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的宝贵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