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1|回復: 0

[成语典故] 才貌双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1 0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才貌双全〗相关人物

瞿佑(1347-1433),“佑”一作“祐”,字宗吉,号存斋。元末明初文学家。

〖才貌双全〗涵义

才学相貌都好。

〖才貌双全〗出处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才貌双全〗辨析

〖才貌双全〗读音:cái mào shuāng quán

〖才貌双全〗近义词:才貌超群、才貌出众、才貌双绝、才貌过人

〖才貌双全〗反义词:丑态百出、其貌不扬、面目可憎

〖才貌双全〗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才貌双全〗造句

1、这位小姐才貌双全,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2、张敏学习成绩好,相貌也美,真是才貌双全的好姑娘。

3、他人长得不错,文章也极妙,真可谓才貌双全

4、她才貌双全,做什么工作都行。

5、我们老师既年轻又漂亮,既才貌双全又貌美如花。

6、每个人都会对大富豪名人老板,以及才貌双全的人表示敬意,并乐意为之服务。

7、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你的婚的,当然我也没有做诺丁山的梦。

8、吕兄过谦了,吕小姐才貌双全,兄又是这般门楣,何愁无佳婿。

9、迎来宝宝喜事到,当了爸爸最荣耀,不惯吃来不惯喝,教子有道传四方,特别日子特别待,发条短信送祝愿,愿宝宝才貌双全仕途佳!

10、一岳父大人的英明神武,才貌双全,玉树临风,聪明伶俐见精识精精明能干精明强干伶俐乖巧的才干定会光复洛神族荣耀。

〖才貌双全〗成语典故:

明朝有位高逸不羁、风流冠时的才子名叫瞿佑,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许多名人雅士都想招其为婿,但他看了不少闺阁裙钗,皆不中意。

有一年元宵灯节,他在热闹的街市上,见一宜嗔宜喜春风满面的年少女子,十分窈窕妩媚,心想,这妙龄佳丽既无美女的纤腰,花卉的姿色,却委实楚楚动人。

那俏巧丫环见大名鼎鼎的瞿才子对自己家小姐含情脉脉,回家后便如实禀报了老爷。

主人一听,忙派人送去请贴,邀瞿佑来家赴宴。

酒席上,当瞿佑得知这桌酒席事出有因之后,心想,这家“千金”论外貌倒是秀逸女子,但不知才学如何,于是借着三分酒意,要来文房四宝,赋咏物诗一首,要主人转交令媛。

诗云:

巧制功夫百炼钢,持来闺阁共行藏。

双环对展鱼肠快,两股齐开燕尾长。

不久,瞿佑便接到那家丫环捎来的一纸香笺,上面写着两个娟秀的小字。瞿佑一看,笑道:“好一个才貌双全的意中人!”

〖才貌双全〗成语接龙:

才貌双全→全能全智→智勇兼全→全心全意→意兴索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檄而定→定于一尊→尊师重道→道头会尾→尾大不掉→掉三寸舌→舌尖口快→快心满志→志骄气盈→盈盈秋水→水菜不交→交能易作→作茧自缚→缚舌交唇→唇尖舌利→利齿伶牙→牙白口清→清风两袖→袖中挥拳→拳拳之枕→枕稳衾温→温情蜜意→意气扬扬→扬清激浊→浊泾清渭→渭浊泾清→清心少欲→欲扬先抑→抑扬顿挫→挫骨扬灰→灰烟瘴气→气壮理直→直言无隐→隐鳞戢羽→羽翼既成→成败利钝→钝学累功→功成名就→就汤下面→面如灰土→土穰细流→流水行云→云心鹤眼→眼疾手快→快人快事→事过景迁→迁善黜恶→恶积祸盈→盈则必亏→亏心短行→行同狗彘→彘肩斗酒→酒病花愁→愁眉苦眼→眼想心思→思归其雌→雌雄未决→决一胜负→负固不宾→宾客迎门→门无杂宾→宾客如云→云集响应→应付自如→如鲠在喉→喉长气短→短见薄识→识文断字→字顺文从→从长商议→议论风发→发人深思→思潮起伏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7-14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才貌双全"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才貌双全"作为汉语成语,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德容言功"的品评传统。《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所载"文章绝代,才貌双全"的表述,实为明代对魏晋人物品鉴风尚的承续。瞿佑《剪灯新话》中塑造的才女形象,恰是这一审美理想的文学投射。

考其词义结构,"才"与"貌"的并置颇具深意。古代文论中,陆机《文赋》言"石韫玉而山辉",刘勰《文心雕龙》倡"风骨"之说,皆暗含才性需外显为气象的审美观照。明代李贽《焚书》更直言:"才与貌相表里",揭示二者在传统美学中的辩证关系。瞿佑元宵偶遇的典故,正是这种"内才外显为风仪"的生动体现。

此成语的语法特征尤值注意。主谓式结构强化了主体性,使"才貌"不再停留于静态描述,而成为动态的能力展现。这种语言形式与《世说新语》品藻人物的"目"法一脉相承,如"裴令公有俊容仪"的表述方式。近义词"才貌超群"等皆沿此范式,形成汉语特有的品鉴语汇系统。

在当代语境中,该成语的运用需注意三重维度:其一,避免陷入"郎才女貌"的性别窠臼,当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所示,强调才学的独立价值;其二,警惕将"貌"简单物化为容貌,而应理解为整体风仪,此即《文心雕龙·神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超越性;其三,当代用例宜侧重"才"的主导性,方合传统文化"以德润身"的根本精神。

观瞿佑择偶轶事,其赋诗试才之举,实为对"四德"传统的突破,彰显明代文人追求才情与风仪统一的审美理想。这种文化心理,至今仍在汉语表达中延续其生命力。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7-23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才貌双全"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流变》

"才貌双全"作为汉语成语,其文化内涵远超出字面组合。考其源流,《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所载"文章绝代,才貌双全"之语,实为宋明市民文学对理想人格的审美投射。瞿佑《剪灯新话》中塑造的才子形象,恰是这一审美标准的文学具现。

从训诂角度析之,"才"字从手从戋,本义为草木初生,引申为人之禀赋;"貌"字从豸从白,取兽形可辨之意,后专指人之外相。二者并举,形成内外兼美的评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献中"才貌"连用多指向女性,如《世说新语》载卫玠"风神秀异",实开男性才貌并重之先河。至明代话本,这一标准始真正突破性别界限。

考诸典籍,才貌关系的论述存在三重境界:其一如《左传》"三不朽"之说,重德而轻貌;其二如《洛神赋》"翩若惊鸿"之咏,形神并重;其三即话本小说中"才子佳人"模式,将二者等同婚配价值。瞿佑元宵遇艳的典故,恰展现文人将才学作为审美资本的文化心理。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承载的审美变迁。古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貌双全者往往面临"名高毁所集"的困境。观瞿佑生平,晚年遭贬,正应此理。故真正智者当效法孔子"文质彬彬"之训,使才貌相得益彰而不至招嫉。此成语之用,贵在把握中庸之道,方不负先贤造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