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3|回復: 0

[儒家文化] 不好的境遇多是我们内心的外现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24 1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中就告诉我们,领导有德行,就能感召有德行的人,自然会获得事业的成功。而事业成功之后,仍然要勤俭节约,不能因为事业成功,就过上奢侈浪费的生活。所以〖大学〗上总结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如果为政者有道德,就像树有根本一样,自然能得到臣下百姓的拥护而使事业兴旺发达。

『为政以德』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内涵,那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正己化人』。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有自信地说不用管人、管事、管财、管物,只要把自己管好了,就会获得事业的成功呢?就在于『正己化人』。

外界环境是我们身心的一种反映,也会随着我们身心的改变而改变。在我们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对这个道理不是很了解。比如说我们经常遇到很多朋友,即使很有钱,但是对我们很吝啬,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抱怨说你看这个人这样有钱,为什么对我这么吝啬呢?真是个小气鬼!我们经常去办事,本来这件事应该顺理成章,人家就应该给你办,但是他挑这个又拣那个,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非让我们跑来跑去跑好几遍。我们心里就愤愤不平,说这些人素质真差,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事,为什么让我跑来跑去呢?

但是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才知道,凡是不好的境遇都是我们内心的外现,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从自己的心上找原因,因为我们自己对人很吝啬,经常喜欢贪占别人的便宜,所以即使是很有钱的朋友,对我们也很吝啬。

那为什么我们做事不顺利,有的人经常无缘无故地给我们设置障碍呢?就是因为我们去给别人办事的时候,也是有意无意地去给人设置障碍,自己心地不够厚道,甚至很刻薄。所以我们看古人书,就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反省。

我们发现反省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去掉『刻、傲』这两个字。心地刻薄、傲慢,就会遇到这些不如意的事。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懂得常常反省,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不讲条件,别人也会这样对我们。即使以前对我很吝啬的朋友,现在突然对我很大方了。你看很奇怪,同一个朋友,他以前对你很吝啬,现在我们心变了,变得慷慨了,朋友对我们也变得很大方了。所以要变的是谁呢?不是外界,而是变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变了,这个缘分就会转了。

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鲁恭在做中牟县令的时候,他以德治民。例如,有一个人叫许伯,和别人因为田界的事情产生了纠纷,很多官员拖了很久都不能够把这件事处理好,到了鲁恭这里,鲁恭耐心地教育他们,评论是非曲直,结果双方都退堂自责,而且都暂停耕作而互相推让田界了。

还有一位亭长从老百姓那里借了一头牛,却不还给人家。这个老百姓急了,就找鲁恭来处理这件事。于是,鲁恭三令五申地要求亭长把牛还给人家,但是他却不听从,结果鲁恭就叹息道:『这是教化不行的结果呀!』于是他就准备辞官。结果县内的官吏们,都一起哭着挽留他,亭长看了感到惭愧,就把牛还给人家了,而且还主动要求鲁恭判他到狱中服罪。可是,鲁恭赦免了他,不再追究。从此以后无论官吏还是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建初七年,他们所在的这个郡县发生了螟虫灾害,导致庄稼受灾。中牟县地缘邻县,却没有蝗虫进入县界内。两个县犬牙相交,但是邻县螟虫灾害很重,而中牟县却没有发生螟虫灾害。河南尹袁安听说此事后,觉得很奇怪,就派肥亲去打探。鲁恭就带着肥亲来到了田间,他们坐在一个桑树下面,正值有一个野鸡飞过去停在旁边,有些儿童在旁边玩耍,但野鸡不害怕人,也不躲避。肥亲就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去捕捉野鸡呢?』这些孩子说:『这个野鸡,还要喂养它们的鸡娃,鸡娃也需要它们的母亲喂养。』所以他们不愿意去捕捉这个野鸡。

肥公听了之后,突然站起身来告辞说:『我到此地的目的,就是想视察你的政绩如何。现在螟虫不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件让人感到奇异的事;教化施及于鸟兽,这是第二件让人感到惊异的事;即使连小孩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件令人感到奇异的事。我再待在这里,只是白白地打扰贤者,浪费您的时间了!』于是他就告辞,回到府中,把中牟县的情况向袁安禀报。也就是在同一年,中牟县还生产出了双穗的嘉禾,这也是吉祥的景象。袁安上书,把这些情况都汇报给了皇帝,皇帝对此事也感到很惊异。

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比较神秘,实际上一点都不神秘,我们觉得神秘,是我们不懂得道理,这就是内心的感召,这就是正己化人,修其身而天下平。

『为政以德』,之所以为政者自己有了德行,一切事都会随心如愿。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能正己化人,能使境随心转。所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只要反求诸己,发明心性,明于明德,一切的人、事、物都会顺受其正,这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去治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首先要开显本性。『在亲民』,再去亲近百姓,使民众明于明德,焕然一新,自行化他,达到圆满的程度,这就叫『止于至善』。当你能『止于至善』的时候,本性的功用就能圆圆满满地开发出来了。只要从根本上求,为政以德,就能实现无为而治。这就是『为政以德』。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6-28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学》所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实为贯通内圣外王之枢要。今人每叹境遇不顺,怨天尤人,殊不知《周易》早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训,此中深意,当从心性根源处体认。

一、德行为感应之机
《礼记·中庸》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心念如镜,外境如影。鲁恭治中牟,能以德化争田之讼,非其智术过人,实乃「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之明证。许伯辈所以息争,正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此即「正己化人」之效验。今人办事多阻,当思《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之教,岂可徒责外缘?

二、心术即境遇之枢
《尚书》言「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非虚语也。颜回箪瓢陋巷而不改其乐,非外境可乐,实其心能转境。今见富者吝啬、办事周折,恰如《菜根谭》所谓「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昔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然今之仓廪实而礼节疏者,正见德不配位之弊。故《大学》特申「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之诫。

三、转心乃转境之要
《了凡四训》载袁黄改过迁善而转命数,与帖中所言「心变则缘转」若合符契。司马光《训俭示康》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今人每欲变境而不修心,恰似缘木求鱼。昔子产相郑,铸刑书而民不犯,非刑之威,实德之化。故《论语》「为政以德」章,朱子注曰:「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此即境由心造之真谛。

四、克己实为政之本
《群书治要》载鲁恭事,当与《汉书·循吏传》并观。龚遂治渤海,令民卖剑买牛;黄霸治颍川,力行教化。皆证「君子之德风」非虚言。今人当效法古人「吾日三省吾身」工夫,去其「刻、傲」二病。王阳明《传习录》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可作处世箴铭。

结语:
《易经》贲卦彖传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境遇好坏,实为心性之镜鉴。昔张载言「为天地立心」,其要在先立己心;今人欲转外境,首当修持此心。诚能体认「反身而诚」之旨,则《大学》「明德新民」之道,庶几可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