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5|回復: 0

[儒家文化] 财富为五家所共有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30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32fc5708bd57d01fa3266b97326d118.jpg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是却锒铛入狱,最后官职也丢了,还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学习总结历史经验。不好学因而不明礼,不能够通达

比如说现在的贪官出问题都出在两件事上,第一就是贪财,第二就是贪色,而中国古人对这两件事都教导得很清楚,像古代必读的四书之一〖大学〗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那将怎么样呢?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给败散掉,这是必然的规律。

古人认为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了。这五家就是官府、水灾、火灾、盗贼,还有不肖子孙。所以读了圣贤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像曾国藩那样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公家的一文钱都不敢挪作私用了,因为知道赚到自己手里,也还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出去。

对于这个道理,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告诉我们如何保持富贵,甚至三代以上都不衰,所以我们看到在历代能够使家风承传三代以上的人都熟读〖论语〗,熟读圣贤教诲,有严格的家教、家规、家训。

比如说我们去山西到乔家大院参观,我们感触就非常地深。乔家大院的亭子上都写的是〖论语〗中的教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还有一个雕塑,专门讲的是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图景,说明他们对孔子的教诲非常地重视,也正是重视这样的教诲才使他们的家业承传三代以上而不衰,而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子弟。不是像我们现在出了很多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为社会大众所不齿,所以学是很重要的,因为读书才能明理。

还有人很贪色,『贪色』,在〖尚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天道祸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规律给那些过分的人、贪色的人、淫乱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的。所以中国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刀可以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这些官员因为贪色而事情败露,最后从领导位置上被拉下来,那都是因为没有读圣贤书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大家如果想深刻地了解,可以看一看〖安士全书·欲海回狂〗,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戒色。

古人说,『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你学了就不会蔽塞了,就会融会贯通,读书明理,理得心安。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7-25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五家共财之道与为政修身之要》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此训诚为古今财富观之圭臬。今观宦海沉浮,其败亡者大抵不出贪财、好色二端,此正古人所谓"五家共财"之理未明也。考《汉书·疏广传》载疏广散金之智,已明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的至理,与聂云台《保富法》所言"积金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的训诫古今辉映。

细究"五家共财"之说,实为传统经济伦理之精微。官府、水火、盗贼、败子四者,表面为外因,实则皆由内德不修所致。《盐铁论》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然此"术数"非今之投机取巧,乃指合道之经营智慧。乔家大院悬"志于道,据于德"之训,其家族历二百年不衰,正在深谙"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圣贤之道。反观今之"富二代"现象,恰如《颜氏家训》所警"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失却"游于艺"的真谛。

至若色欲之戒,《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早已道破其害。陈弘谋《五种遗规》引"天道祸淫,其报甚速"非虚言恫吓,实乃阴阳消长之常理。昔西门庆纵欲亡身,载在《金瓶梅》以为世戒;今之落马官员多因情色败露,岂非"色字头上一把刀"之明验?《安士全书》以"欲海回狂"为篇,正合《周易》"履霜坚冰至"的防微杜渐之思。

治本之策,当如曾国藩"日课四条"所示:持正念、严修身、勤读书、慎交友。王阳明《传习录》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今之领导干部若能以《论语》"见得思义"为镜,以《孟子》"富贵不能淫"为戒,则何至蹈"五家共财"之覆辙?《朱子家训》"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之言,尤当为今人座右铭。

盖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今人多昧"道"而逐"财",此所以败亡相继也。若能深研《大学》"德本财末"之旨,践行《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之义,则五家不能夺其财,百祸不能侵其身矣。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7-25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五家共财之道与为政修身要义》

拜读来帖所述"财富为五家所共有"之论,深契古圣先贤之微言大义。今试以经史为纲,参酌古今案例,为诸君详析其理。

一、五家共财之典据
《礼记·大学》"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实为财富流转之根本法则。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更明言:"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于人。"此即五家共财说之滥觞。考诸史册:
1. 官府之征:如明代严嵩家产籍没,清单载于《天水冰山录》,黄金三万余两尽归国库。
2. 水火之灾:南宋临安富商祝氏,库银百万,一夕焚于火,见《夷坚志》戊卷。
3. 盗贼之劫:清季胡雪岩阜康钱庄,因战乱遭劫,千万家财荡然,《庄谐选录》详载其事。
4. 不肖子孙:唐代元载子伯和,《新唐书》载其"以骄侈败",父赃巨万,不十年尽。

二、保富传家之正道
聂云台《保富法》实本于《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考乔氏家训,其要义有三:
1. 以德御财:大院楹联"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暗合《论语》"富而好礼"之教。
2. 以文传家:每日晨课必诵《朱子家训》,此即《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之实践。
3. 以俭持家:厨院悬"省分"匾额,源自《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之训。

三、戒色守身之要道
《欲海回狂》引《太上感应篇》云:"见他色美,起心私之,罪罚随之。"历代宰辅之败,多缘于此:
1. 唐代元稹《莺莺传》自曝薄幸,终致"终身为诟病"(《容斋随笔》评)。
2. 北宋贾易弹劾苏轼"携妓谒僧",虽属诬陷,足见色戒之严。
3. 清人和珅"藏娇别院"事载《查抄和珅家产清单》,终成赐死罪状。

四、为政修身之现代启示
1. 建立"畏历史"意识:司马光《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宜为座右铭。
2. 践行"四知"操守:杨震"天知地知"之诫,当较现代监督机制更先于心中建立。
3. 培养"慎独"功夫:《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领导干部尤当于八小时外持守。

结语:
《盐铁论》云:"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今之从政者若能深研《群书治要》,体认五家共财之诫,则不仅能保富贵,更能成就像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千古德业。如此,方不负圣贤垂训,亦可为子孙立不朽之家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