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04|回復: 1

[儒家学说] 闻斯行诸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1-29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译文

子路问到:『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上,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到:『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该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请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上」;冉求请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有些疑惑,斗胆向您请教。』

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因此要激励他;仲由做事勇猛,因此要抑制他。』

注释

闻斯行诸:闻义即当力行、勇为。诸,兼词,即『之乎』,疑问辞。

有父兄在:父母在世,为子者不得自专,凡事应当与父兄商量。孔安国:『当白父兄,不得自专。』

求也退:冉有生性懦弱,见义不前,甚至中道而废。〖正义〗:『冉有固自言「说子之道」,而以「力不足」自诿者,不患其不禀命,但虑其逡巡退缩,而为之不勇耳。』

由也兼人:子路生性过于勇猛,所以孔子戒止他。兼人,喜欢取胜于人。

先贤注疏

郑康成曰:言冉有性谦退,子路务在胜尚人,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

陆氏曰:此章见圣人因材施教,与『师、商孰与』章一例。因其气质之偏,而以义理挽之,使归于中。圣门之教,无处不然,力行其一端也。

郑汝谐曰:二者之对,若失之偏。其偏也,乃所以矫二子之偏也。子路不患其固,而患其专;冉求不患其专而患其固。抑其所过,勉其不及,圣人之善教也。

刁包曰:二子之问同,而人则异;夫子之答异,而教则同。

张栻曰:闻义固当勇于为,然有父兄在,则亦有不可得而专为者。若不禀命而行,则反伤于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勇盖如此。于所当为,不患其不能为也;特患为之之意或过焉,而于其当禀命而行者有所阙焉耳。若冉求之资禀失之弱,不患其不禀命也;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而为之不力耳。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其成德达才之道,可谓至圣矣。

〖论语正义〗曰:冉有、子路,各有所失;夫子教之,亦因其所失正之,不能同也。〖学记〗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论语义疏〗曰:子路性进,虽抑而不患其退;冉求性退,虽引不嫌其过也。

刘宗周曰:圣人造就二贤,具见化工之妙。师与商是『过不及』一对,由与求亦是『过不及』一对,但彼以造道已成言,此以进学之力而言。

陈祥道曰:善医者之于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善教者之于人,长其善,救其失。此所以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也。若夫道无二子之蔽,则行礼以义、守义以礼,惟其当而已。

唐文治曰:此即〖中庸〗『执两用中』之义,夫子教门弟子如此,则所以教天下之民而化其偏者,其道盖不外是矣

相关材料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徐众评曰:『礼,子事父无私财,又不敢私施,所以避尊上也。弃命专财而以邀名,未尽父子之礼。』臣松之以为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琮辄散父财,诚非子道,然士类县命,忧在朝夕,权其轻重,以先人急,斯亦冯谖市义、汲黯振救之类,全谓邀名,或负其心。)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

——选自〖三国志·吴志〗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大义〗〖论语集释〗〖论语正义〗〖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三国志〗。

遊客  發表於 2019-1-31 12:42
所以确实是,很多心灵鸡汤不是听说就照着做的。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10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闻斯行诸"章义理阐微

《论语·先进》篇"闻斯行诸"章,实为孔子因材施教之典范。子路、冉有同问"闻斯行诸",而夫子应答迥异,此非圣人之言有矛盾,实乃教化之妙用。郑康成注"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可谓得其三昧。

考子路之为人,《论语》载其"行行如也",素有"好勇过我"之评。其性刚猛,常"兼人"(胜人)而行,故孔子以"有父兄在"抑之。此即《中庸》"强哉矫"之义,恐其勇猛过当而失礼。观《礼记·曲礼》"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之训,可知夫子此答实为子路立一界限,使其勇德合于礼制。

反观冉有,《论语》记其自谓"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足见其性偏退懦。孔子直以"闻斯行之"激励之,正合《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之旨。张栻谓"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可谓深得圣心。此即《学记》"长善救失"之教,针对冉有"失则止"之病而发药。

公西华之惑,实因未达圣人"教亦多术"之妙。陆氏谓"因其气质之偏,而以义理挽之",正解此章精义。孔子之教,非如匠人之斫木,乃若良医之辨证施治。《论语正义》引《学记》四失之说,尤见圣人教化之圆融:子路之失在"易"(轻率),冉有之失在"止"(退缩),故施教各有所侧重。

细究此章,可见儒家教化三大要义:
一曰"察质"。必先明弟子材质,如《孟子》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首重"有如时雨化之者"。
二曰"裁抑"。对刚猛者当"抑其过",如子路之例,暗合《尚书》"刚而塞"之德。
三曰"激发"。对懦弱者须"引其不及",冉有之教,正合《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之义。

圣人之教,犹如良工治玉,因材施琢。后世学者读此章,当思《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之训,明教化非可执一而论。程子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此章实为最著明证。学者若能由此悟入,则于儒家教育精义,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