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釋“ (廐)”
(廐)”
《古璽彙考》154著錄了一方楚官璽:

施謝捷先生釋作“ 璽”,我們認爲首字幷非從厂從飤,而應釋作“
璽”,我們認爲首字幷非從厂從飤,而應釋作“ (廐)”。戰國文字中的“廐”字及其相關問題,朱德熙、李家浩先生有專文討論。[1]戰國文字中“廐”字異體較多,不僅不同區系存在差異,而且同一區系內也有几種變體:
(廐)”。戰國文字中的“廐”字及其相關問題,朱德熙、李家浩先生有專文討論。[1]戰國文字中“廐”字異體較多,不僅不同區系存在差異,而且同一區系內也有几種變體:
秦   官印0027
官印0027    秦泥考229
秦泥考229   雲夢秦律17
雲夢秦律17
楚 A   邵王簋
邵王簋     曾乙4
曾乙4      包山176
包山176
  B 
 璽彙5590
璽彙5590    包山154
包山154
  C 
 璽彙0100
璽彙0100    彙考154
彙考154
  D 
  望山1·137
望山1·137 
  E 
  天策
天策        璽彙0268
璽彙0268 
晉   
  珍秦戰48
珍秦戰48 
齊     璽彙3705
璽彙3705     陶錄2·299·3
陶錄2·299·3  
      璽彙0041
璽彙0041     陶錄2·24·3
陶錄2·24·3
燕     陶錄4·2·2
陶錄4·2·2   陶錄4·3·1
陶錄4·3·1
齊、燕借“”為“ 廐”,“”字古音屬見紐幽部,“咎”字屬群紐幽部,聲紐皆屬牙音,韻部相同。“”聲與 “九”聲相通,例如:
《說文》: “讀若九。”
《說文》:“廐,古文作 。” 
“咎”“與九”相通,例如: 
《說文》:“軌讀若厬。” 
燕璽“九單 ”《璽彙》3384施謝捷先生讀作“咎單
”《璽彙》3384施謝捷先生讀作“咎單 ”[2]
”[2]
因此,“ ”讀為“廐”是沒有問題的。“廐璽”即掌管廐之璽。
”讀為“廐”是沒有問題的。“廐璽”即掌管廐之璽。
(2)釋“邍”
《古璽彙考》212著錄了一方新見晉系私璽:

第二字施謝捷先生未釋,我們認爲該字為“邍”。關於“邍”字陳劍先生有專文討論,金文中的“邍”字常見,玆舉兩例: 
 《集成》0947陳公子叔原父甗
《集成》0947陳公子叔原父甗   《集成》018魯邍鐘
《集成》018魯邍鐘
 、
、 格伯簋《集成》 4262·2,4264·2
格伯簋《集成》 4262·2,4264·2
 彙考212
彙考212
陳劍先生認爲:“《格伯簋》是形省去了‘止’和‘夂’形”,[3]該形與晉系文字基本相近。“邍”字在璽文中用為人名。
(3)釋“ ()”
()”
《古璽彙編》1252著錄了一方楚璽:
 “黃□”
“黃□”
原書未釋,吳振武先生釋為“ 鑄”。[4]《楚文字編》(P794)從之。我們認爲該字從止從與。該字上部可參看:
與   郭店緇衣 22
郭店緇衣 22  
    郭店·緇衣46
郭店·緇衣46   博三·周8
博三·周8
    璽彙1252
璽彙1252     
楚璽該字所從的“”粘合到一起,可參看:
遣  (禹鼎)→
(禹鼎)→ (多友鼎)→
(多友鼎)→  (遣弔盨)
(遣弔盨)
興  (鬲弔盨)→
(鬲弔盨)→ (興鼎)
(興鼎)
因此該字即 ,疑“”字異體,《說文·走部》:“,安行也。从走與聲。”“
,疑“”字異體,《說文·走部》:“,安行也。从走與聲。”“ ()”字在璽文中用為人名。
()”字在璽文中用為人名。
(4)釋“ (袗)”
(袗)”
《古璽彙編》3152、3151兩方晉璽中有一字作:
 “~讓”
“~讓”  “~
“~ ”
”
劉釗先生認爲:“從‘火’從 ‘日’從‘衣’,可隸定成‘ ’,讀法不詳,3152首字同。”[5] 《晉系文字編》(P622)隸作“
’,讀法不詳,3152首字同。”[5] 《晉系文字編》(P622)隸作“ ”,我們認爲該應隸作 “
”,我們認爲該應隸作 “ ”,從衣省昚聲。關於該字形體的分析,可以考慮從衣省,也可認爲“火 ”“衣”公用筆劃,前者的可能性較大,戰國文字中“衣”旁常省略上部,這種現象常見于楚系文字中,也見于他系文字中:
”,從衣省昚聲。關於該字形體的分析,可以考慮從衣省,也可認爲“火 ”“衣”公用筆劃,前者的可能性較大,戰國文字中“衣”旁常省略上部,這種現象常見于楚系文字中,也見于他系文字中:
楚  襡    帛書
帛書      信陽2·019
信陽2·019
   被    博四·昭6
博四·昭6    包山203
包山203
晉   
    璽彙2889
璽彙2889 
齊  (
( )
) 陶錄3·41·4
陶錄3·41·4   陶錄2·546·3
陶錄2·546·3
   
   陶錄2·527·3
陶錄2·527·3  陶錄2·534·4
陶錄2·534·4 
該字從衣,昚(“慎”字古文)聲,疑即《說文》之“袗”字。“真”聲、“”聲相通,《詩· 鄘風·君子偕老》“鬒髮如雲。”《說文·彡部》引鬒作。《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皇侃本袗作縝。該字在璽印作爲姓氏,疑讀“軫”。《廣韻·軫韻》:“軫,姓。”《萬姓統譜·軫韻》:“軫,軫國在楚之東……子孫以國為氏。”
(5)釋“( )”
)”
《古璽彙考》286著錄一方晉系私璽:
 “長
“長 ”
”
第二字施謝捷先生釋作 “ ”,我們認爲不確,該字為“”。
”,我們認爲不確,該字為“”。
新蔡楚簡公布后,徐在國先生系統地討論了“”及其相關諸字。晉璽該字與新蔡簡一字十分吻合:
 新蔡乙三63
新蔡乙三63
 璽考286
璽考286
該字從“”從 “ ”,二者皆聲,“”字異體,璽文中作爲人名。
”,二者皆聲,“”字異體,璽文中作爲人名。
(6)釋“ ”
”
《璽彙》2727著錄了一方燕系私璽:
 “魚□”
“魚□”
諸家未釋,我們認爲該字從角族聲,“族”旁可參看新近出版的上博七《凡物流型》中的“ ”字:
”字:
 博七·凡甲14
博七·凡甲14        博七·凡乙 9
博七·凡乙 9
徐在國先生于2009年1月6日晚安大古文字研究室《上博七研讀會》上提出該字應釋“ ”,我們認爲是完全正確的,《改併四聲篇海·水部》引《川篇》: “
”,我們認爲是完全正確的,《改併四聲篇海·水部》引《川篇》: “ ,水皃。”該字“族”旁與燕璽之“族”旁十分接近,“
,水皃。”該字“族”旁與燕璽之“族”旁十分接近,“ ”字用作人名不見于後世字書。
”字用作人名不見于後世字書。
(7)釋“ ”
”
《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 751作:
 釋文:張□
釋文:張□
諸家未釋,我們認爲該字從止從葵,即“ (
( )”字。“癸”字秦文字習見:
)”字。“癸”字秦文字習見:
 秦代印風135
秦代印風135      陶錄6·307·2
陶錄6·307·2
疑該字與包山簡:
 
  包山169“
包山169“ ~邑人”
~邑人”
二字為異體關係。該字在璽印作爲人名。
(8)釋“ ”
”
《陶錄》3·411·5有一字作:
 ~
 ~
《齊系文字編》列入附錄 240號,我們認爲該字從心從戠,釋作 “ ”。齊系文字資料中的“心”旁有似“又”者,例如:
”。齊系文字資料中的“心”旁有似“又”者,例如:
恂   陶錄3·340·6
陶錄3·340·6    陶錄3·341·2
陶錄3·341·2
    《集成11259》是立事歲戈
《集成11259》是立事歲戈
上部的“戠”字具有明顯的齊系風格,可參看:
 陶錄3·410·1
陶錄3·410·1
因此,該字為“ ”,疑陶工之名。
”,疑陶工之名。
(9)釋“” 
 齊陶中有一字作: 
 陶彙3.789~□
陶彙3.789~□  陶彙3.788~□
陶彙3.788~□ 陶錄3.17.1~□
陶錄3.17.1~□
《齊系文字編》(P299)釋作“ ”,《齊文字編》(P282)釋作“
”,《齊文字編》(P282)釋作“ ”。我們認爲該字從心
”。我們認爲該字從心  (爭)聲,即“”字。上部的“力”旁可參看:
(爭)聲,即“”字。上部的“力”旁可參看:
 (勝)
(勝) 陶錄3·154·2
陶錄3·154·2   陶錄3·154·1
陶錄3·154·1
劦    陶錄3.11.4
陶錄3.11.4     陶錄3.837
陶錄3.837
“ ”為“爭”字異體,見于楚簡,《郭店•成之》35“津梁
”為“爭”字異體,見于楚簡,《郭店•成之》35“津梁 (爭)舟”。因此,該字即“”字,疑陶工之名。
(爭)舟”。因此,該字即“”字,疑陶工之名。
(10)釋“ ”
”
齊陶有一字作:
 陶錄3·277·3~
陶錄3·277·3~  陶錄3·277·2~
陶錄3·277·2~
《戰國文字編》(P937)硬性隸定作“ ”《齊系文字編》列入附錄262號,我們認爲該字從車從(捍)聲。“旱”、“戈”形體有叠加且公用筆劃,這種現象戰國文字中常見。
”《齊系文字編》列入附錄262號,我們認爲該字從車從(捍)聲。“旱”、“戈”形體有叠加且公用筆劃,這種現象戰國文字中常見。
(11)釋“” 
燕陶有字作:
 陶錄4·138·3~左
陶錄4·138·3~左    陶錄4·140·6 ~
陶錄4·140·6 ~
《陶錄》缺釋,我們認爲該字即“”字。戰國文字中的“”字,朱德熙先生首釋,天星觀遣冊有一字作: ,朱先生認為:“此字下方所從象人戴冠冕之形,即《說文》訓為‘冠’ 也的字。” [6]李家浩先生考釋出侯馬盟書中的“弁”字以及相關諸字,陶文中該字亦象人戴冠冕之形,可參看兩例:
,朱先生認為:“此字下方所從象人戴冠冕之形,即《說文》訓為‘冠’ 也的字。” [6]李家浩先生考釋出侯馬盟書中的“弁”字以及相關諸字,陶文中該字亦象人戴冠冕之形,可參看兩例:
楚  郭店•性自43
郭店•性自43 
晉  《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59 玉璜
《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59 玉璜
 
(12)釋“” 
齊陶有字作:
 陶錄3·529·4~
陶錄3·529·4~  陶錄3·529·5~
陶錄3·529·5~  陶錄3·529·6~
陶錄3·529·6~
該字未釋,《齊系文字編》放入附錄213號,我們該字從心奮聲,即 “”字。近年來,戰國楚簡文字資料的出土和研究解决了很多疑難字,李守奎先生根據郭店簡考釋出《璽彙》3486中的“奮”字。楚文字中的“奮”可分爲四類:
A 從“羽” 璽彙3486
璽彙3486  璽彙5515
璽彙5515 
B      包山145
包山145  郭店•性自 24
 郭店•性自 24 博一·性38
 博一·性38  
C      博五·三 1
 博五·三 1
D      郭店•性自 34
 郭店•性自 34
陶文中未釋字上部與 D類相近,下部之“日”乃“田”之訛,戰國文字習見。郭店簡有一字作:
 郭店 ·性自46
郭店 ·性自46
該字與我們討論的陶文之字為一字,即“”字,見于《廣韻·吻韻》:“同憤。 ”
(13)釋“ ”
”
齊陶有一字作:
 陶錄2·554·2
陶錄2·554·2   陶錄2·554·4
陶錄2·554·4   陶錄2·554·3
 陶錄2·554·3
《陶錄》隸定作“ ”,《齊系文字編》(P306)從之,我們認爲該字從水上部從“冃”,右下幷非從“兄”而是“元” ,《爾雅·釋詁下》:“元,首也。”陶文之字頗似“大頭”之形。戰國文字的“冠”字可資參照:
”,《齊系文字編》(P306)從之,我們認爲該字從水上部從“冃”,右下幷非從“兄”而是“元” ,《爾雅·釋詁下》:“元,首也。”陶文之字頗似“大頭”之形。戰國文字的“冠”字可資參照:
 楚  信陽2·015
信陽2·015   九店56·41
九店56·41    博二·容52
博二·容52 
 晉   彙考148
彙考148     貨系1839
貨系1839 
因此,該字應釋“ ”,陶工之名。
”,陶工之名。
 
 
 
参考文献:
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王恩田.陶文圖録[M].濟南:齊魯書社,2006.
施謝捷.古璽會考[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
蕭春源.珍秦齋藏印(戰國篇)[M].澳門:澳門基金會,2001.
伏海翔.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4.
湯余惠主編,徐在國、吳良寶、頼炳偉.戰國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2001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 1998.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李守奎.楚文字編[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3.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5)[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李家浩.著名中青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M].北京:綫裝書局 .2006.
孫剛.《齊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