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8|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複製連結]
+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1-1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微子篇第3章】孔子離開齊國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這段話的意思是,齊景公講到怎樣待遇孔子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我用介於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離開了齊國。

齊景公要『以季、孟之間』待孔子,涉及到魯國的三桓。三桓之中,季氏最為顯貴,權力也最大。齊景公先是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我用介於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即便如此,其禮遇也是相當高的。後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前後兩說,反映了齊景公矛盾而複雜的心情。孔子聽到這些傳聞後,就離開了齊國。

本章所記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呢?據匡亞明先生在【孔子評傳】的【附錄·孔子年譜】中說: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昭公帥師攻伐季孫氏,季孫、叔孫、孟孫三家聯合反抗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亦因魯亂適齊,時年35歲。另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說:本章所記,是孔子在齊兩年之後的事,齊大夫揚言欲害孔子,齊景公亦對孔子說:『吾老矣,弗能用也。』於是,孔子自齊返魯。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以力相爭,對孔子推行的仁道聽不進去。本章所記,反映了孔子之道難行於世的社會現實。

附:

【原文】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文】

齊景公講到怎樣待遇孔子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我用介於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離開了齊國。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6-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齊景公"不能用"之言與春秋晚期政治生態】

【論語·微子篇】所載齊景公"吾老矣,不能用也"之語,實為春秋晚期政治生態之典型寫照。考其時代背景,當在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前後,孔子適齊期間。此事雖寥寥數語,卻折射出三個層面的深刻社會現實:

其一,霸主政治與禮制崩壞之矛盾。齊景公所謂"以季、孟之間待之",表面示以尊禮,實則暴露禮制已淪為權力衡量的工具。季氏在魯"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本為孔子所深惡,而景公竟以之為參照標準,恰說明當時諸侯對周禮的認知已發生根本性異化。鄭玄注此章時特別指出:"言待孔子之禮,不得如魯卿之盛",揭示出霸主政治下禮樂制度的工具化傾向。

其二,老年政治與變革需求之衝突。景公以"吾老矣"為由拒用孔子,實為託辭。據【左傳】記載,此時景公在位已三十餘年,確屬暮年政治,但其"不能用"的根本原因在於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政治主張觸動了齊國陳氏專政的敏感神經。錢穆先生在【孔子傳】中考證,當時齊國田氏(即陳氏)已有"取齊"之勢,景公晚年實際上受制於權臣,故難以真正施行孔子之道。

其三,士人流動與道統困境。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齊國經歷,與其最終"接淅而行"的決絕態度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行道-受阻-去國"的模式,在春秋晚期具有普遍性。正如【史記·儒林列傳】所言:"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折射出當時士人階層在權力結構中的尷尬處境。孔子離齊事件,可視為"道統"與"政統"首次系統性衝突的典型案例。

要而論之,此章所反映的不僅是個人際遇,更是春秋晚期社會轉型期的結構性矛盾。當權力爭奪成為諸侯政治的主旋律時,孔子的"正名"思想必然遭遇"不能用"的命運。而孔子選擇"行"而非妥協,恰恰開創了儒家"天下無道則隱"的處世範式,對後世士人精神影響深遠。理解這一點,方能真正把握【微子篇】此章的歷史深意。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7-1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齊景公"吾老不能用"背後的春秋政治困境】

【論語·微子篇】所載齊景公"吾老矣,不能用也"之語,實為春秋晚期政治生態之縮影。此章所涉非僅禮遇厚薄之辨,更折射出諸侯政權與士人集團間的深刻矛盾。考其時代背景,當在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孔子適齊兩載之際,正值齊國"陳氏厚施"而公室日衰之時。

細繹景公之言,"季孟之間"的定位頗具深意。季孫氏在魯為執政上卿,孟孫氏居下卿之位,此語表面示以優容,實則暗含制衡。考【左傳】昭公三年載晏嬰"此季世也"之嘆,可知景公晚年已陷田氏坐大之困。其言"不能用",非真老邁昏聵,實因孔子"君君臣臣"之說與田氏"僭越"之勢格格不入。崔述【洙泗考信錄】謂:"時陳氏專政,景公畏其強而不敢任孔子",可謂的論。

孔子去齊之舉,凸顯春秋末世兩大症候:其一,諸侯公室既需賢士維系統治權威,又懼世卿勢力反噬,遂成首鼠兩端之態。景公先許以"季孟之間",旋言"不能用",正是這種矛盾心理的寫照。其二,士人階層在"道統"與"政統"的博弈中漸失立足空間。孔子周遊列國而終不見用,恰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言"仲尼厄而作春秋",其仁政理想與霸政現實的衝突至此彰明。

尤當注意者,此事發生於齊國"履畝而稅"的變革時期。田氏通過經濟改革收買民心,與孔子"斂從其薄"的主張形成對沖。景公之"不能用",實則是新舊制度交替中的必然選擇。錢穆【孔子傳】指出:"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而齊終不能行其道者,時勢異也。"

此章之微言大義,在於揭示春秋晚期"禮崩樂壞"的深層機理:當宗法制度解體時,諸侯既無力恢復周禮秩序,又不敢放手改革,遂使賢者進退維谷。孔子"行"的選擇,不僅是個體際遇的寫照,更是士人群體在歷史轉型期的集體困境。讀此章者,當於字裏行間體察那個"滔滔者天下皆是"的時代悲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